特區政府宣佈由1月8日開始和內地通關,定出每日6萬個雙向名額,期待已久的通關終於開始。
政府於1月5日晚上6時開放網上預約系統,截至1月6日早上8時,在14小時內,已錄得超過28.6萬人成功預約,反應熱烈。可供預約時段由1月8日開放至到3月4日,共8個星期。個別口岸的部分日子熱門時段已經滿額。
8個星期共56天,每天預約陸路主要口岸名額5萬個,總名額為280萬個,即第一波已預約的名額約佔總名額10%左右。不過,估計在接近農歷新年的熱門時段很快爆滿。一般的感覺是每天有6萬個港人回內地名額,比此前的每天1000、2000個名額差天共地。
當然,每日6萬個港人回內地名額,還未完全復常。以2019年為例,香港居民出入內地有1.6億人次,單計進入有8千萬人次,平均每日有21.9萬香港人回內地。這只是平均數,平日較少,節假日會比較多。這還未計內地旅客由香港返回內地的數字。
港人當然希望盡量擴充名額,甚至無需預約可回內地。但分步走通關,有幾方面的考慮。第一,過關的瓶頸。現時內地仍要求入境者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也要填寫健康申報表,不像過去那樣,香港人持回鄉證一拍卡就可以過關。所以,預計在內地關口處理過關的時間會較長。如果有大量港人湧入,恐怕會出現瓶頸。加上各個口岸長期停止運作,要重新恢復運作至暢順境界,還需一段時間。
第二,香港的核酸檢測能力。現時港人回內地每天有6萬個名額,而內地遊客或者在香港讀書、就業的內地人,返內地沒有限額。假設每天也有6萬個內地人來港,他們也要返回內地,加起來每天可能多至12萬人過關回內地,事前需要做核酸檢測。雖然估計香港本地無需強檢,對核酸檢測的需求會大減,但要應付每天隨時有超過10萬新增核酸檢測需求,仍會有一定的壓力。試想一下,如果名額增至12萬的時候,每天就可能有超過20萬個核酸檢測的需求,香港需要安排配套。
當然,內地通關一段時間之後,會進一步放寬入境要求,例如不再需要入境者進行核酸檢測,或者只需要快測,相關的檢測瓶頸就不再存在。
第三,香港社會的承壓能力。香港自2019年下半年黑暴事件開始,內地遊客減少來港,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兩地封關,內地遊客絕跡。當我們現在抱怨由於內地遊客極少,生意難做,但如果一下關門大開,內地遊客大量湧入,在旅遊旺區逼爆的場面重現,可能又會惹起不滿。所以,有序開放,好過一下子全面放開。
第四,藥品供應瓶頸。內地疫情爆發,連帶香港藥房的知名退燒藥亦被掃空,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運回內地。通關之後,內地遊客大量來港,在香港採購藥品當做手信,相信是一個大概率事件。這將會令到香港的相關藥品供應緊張。香港海關已發佈消息,強調出境人士如果攜帶的藥品多過自用,要先得到政府的批准,違例者會被檢控。等內地疫情全面退潮,搶藥需求自然會大減。
政策轉變,也要控制節奏。今年3月,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召開,是中央重要的換屆時刻。如何避免把通關好事變成壞事,惹起政治爭拗,觸發不穩定因素,也是從政者要注意的問題。
盧永雄
美國現政府決策之飄忽,令全世界無所適從。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周三突然宣布收窄關稅戰的範圍,除了中國之外,對其他所有國家暫停徵收所謂「對等關稅」90日。美國精英媒體說,特朗普一聲暫停,等於認了一半輸。問題是以特朗普如此好勝的性格,為什麼會認輸呢?
彭博社星期四發表一篇文章,揭開特朗普逆轉「對等關稅」決定背後的內幕,標題為《債市混亂、交易瘋狂、再加上戴蒙--特朗普關稅扭轉的內幕》。文章指,特朗普的所謂「對等關稅」於周三午夜剛生效,特朗普就關注金融市場的表現,當時美國的長債價格急速下跌,收益率飆升,10年期美國國債債息在短時間內急速爬升,升近4. 5厘的水平,創下2001年以來最大的3日之內漲幅,顯示債價正在崩盤。
彭博指,特朗普面臨最糟糕的局面,是那些因為選民對通脹不滿而將他送入白宮,如今那些選民卻面臨著物價和借貸成本皆升的雙重壓力。特朗普承認,「人們開始有點不安」。他在決定對大多數國家暫停90日大幅加稅之後,在白宮南草坪會見幾名賽車手時承認,「這決定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市場混亂所致,我覺得人們有點過火了,他們有點吵鬧,有點害怕」。
全球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戴蒙的評論,也都引起特朗普的關注。戴蒙在電視機前發表評論,首先由讚賞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開始,說特朗普得出全球貿易不公的結論完全合理,但戴蒙也同時鼓勵外交政策制定者「要保持冷靜,嘗試協商一些貿易協議。戴蒙警告說「市場不總是正確的,但有時是正確的」。
顯然戴蒙從恭維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開始,然後提出警告,特朗普就找到一個接受意見的下台階,決定暫緩對絕大多數國家90日實施「對等關稅」,只是徵收10%的所謂「基準稅率」。
當香港的投資者擔心特朗普對中國的驚人加稅,會摧毀內地和香港股市的時候,其實真正的風險在於美國的金融市場。美國的股債雙殺,已經令到很多人極度恐慌,因為通常美股下跌的時候,美債作為避險資產就會上升,但這次是美股和美債同步下跌,證明市場開始對美國資產失去信任,拋售一切美國資產。
近日3年期的美國國債拍賣慘淡收場,當時財政部發售58億美元債券,認購的冷淡情況令人詫異,美債作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的地位正在崩潰。華爾街投資大佬Peter Schiff 在X平台發出警告,說債券市場正在崩盤,10年債息快速上升到超過4.5厘的水平,30年債息超過5厘,如果明天不緊急宣布減息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就可能會出現1987年式的股市崩盤。雖然一日之後,聯儲局並沒有減息亦沒有量寬,股市並未崩盤,但在特朗普宣布暫停加稅,美股大幅反彈一日後,亦急速回落。
美債的危機是在於有大量的對沖基金,是用巨額的槓桿去做美國國債現貨和國債期貨之間的價差交易,由於價差往往很微小,對沖基金的槓桿率達到本金的50到100倍,而這種價差交易涉及一萬億美元的巨大持倉量。如果美國國債價格急速波動,這些價差交易就可能因為追收按金而爆倉,這是一個潛在的大炸彈。
簡而言之,這場由特朗普觸發的金融危機,正在慢慢發酵當中,最危險的並不是中國金融市場,而是美國的債市和股市,大家都不知道全世界對美元資產失去信心會發生什麼事,最怕就是美國崩盤會拖累全球市場。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