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此人為曾國藩謀士 預言滿清不出五十年內滅亡

歷史長河

此人為曾國藩謀士 預言滿清不出五十年內滅亡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此人為曾國藩謀士 預言滿清不出五十年內滅亡

2025年03月24日 10:00

在中國歷史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奇人異士,對於時局往往語出驚人,令人拍案叫絕。比如在曾國藩身邊,曾經出現過一位名為趙烈文的謀士,他曾經預言到滿清不出五十年即告滅亡。而且不是順口開河,而是對於當時清政府重要領導人如慈禧太后及恭親王奕訢觀察所得,且看他是怎樣評論晚清局勢。

趙烈文 (網上圖片)

趙烈文 (網上圖片)

趙烈文(1832年-1894年),字惠甫,江蘇陽湖人。早年趙烈文曾經醉心科舉之事,可惜,三次應省試而不第。咸豐五年十二月,曾國藩坐困江西南昌,由周騰虎引薦出入曾國藩幕府。對於趙烈文,曾國藩先是對他關愛有加,並隨即帶他參觀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怎知趙烈文毫不領情,指出湘軍的問題是「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即場引來曾國藩的不滿,「帥頗怫然」。趙烈文看在眼裡不是味兒,隨即以母親有病為由作出請辭。就在要走的第二天,趙烈文聽說周鳳山在樟樹大敗,潰不成軍,這使曾國藩意識到趙烈文是個真人才,並加以重用。

更多相片
趙烈文 (網上圖片)

趙烈文 (網上圖片)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咸豐十一年(1861年),趙烈文向曾國藩遞交了一份長篇諫言,直言太平軍雖然強盛但不是對手,只有西方列強才是真正的對手。趙烈文表示︰「外國夷人,政治修明,國家治理,民力富強。人人奮勉,好勝心強而以不如別人為恥,這些西方人對中國的政務民情,險阻風俗,今天一個圖謀,明天一個說法,考慮事情唯恐不明確,觀察事情唯恐不細微,搜集我們的文化經典,翻譯傳播,兢兢業業,從未有間斷過。」對此趙烈文總結說:「他們的志向不在小,國家的禍患,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接著趙烈文又說「中國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虛文,學習使用繁瑣苛刻禮儀,而外國方面務求專精簡一,講究實用。」一般相信,趙氏的建議促使日後的洋務運動(1861-1895年)。

在認清西方為主要對手後,曾國藩就清政府的未來請教趙烈文,時間在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1867年7月21日),也成為雙方最長的一次談話。趙烈文開宗明義指出清政府根本出現現問題,人人各自為政,不足五十年內必亡。這馬上起來曾國藩的反駁:「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趙隨即再說︰「清朝開國太易了,所以犯下太多誅戮之罪。在政治清明的時候還可以維持,但現在不可以了。」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接下來,趙烈文就當時清政府兩位主要領導恭親王及慈禧太后的能力作出評價。先說說恭親王,趙烈文表示過去在上海時見過他的照片,大概就是一個輕俊少年,不是有威望的人,恐怕不能威懾群僚。對此曾國藩的回答︰「長得是不夠厚重,但是聰明過人。」趙氏再說恭親王︰「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並提出恭親王能力有限,「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而慮不出庭戶」。言外之意,是欠缺解決當前西方入侵問題的能力,難有一番作為。

對於慈禧太后,曾國藩先是加以盛讚,表示「本朝君德甚厚」,稱慈禧太后勤於政事,事無大小皆能即日辦理。但趙氏反指天下形勢「論強弱,不論仁暴;論形勢,不論德澤。」再指出諸葛亮雖然兢兢業業卻不能達到振興西蜀,這些都是因為形勢才是決定局勢發展的重要因素。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聽趙烈文一席話後,曾國藩心叫不妙,是否可以退而求其次,守住半壁江山呢?「然則當南遷乎?」趙烈文的看法是:「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清政府已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偏安一隅。接著趙烈文又詳細地說出了一些看法,最後曾國藩絕望地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 可以說這些話給曾國藩極大打擊,最終在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發表《清室退位詔書》,宣告清帝退位,時間剛好在49.5年左右,應驗了趙烈文「不足五十年內必亡」的預言。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在今天來看,趙烈文是言中了清政府主要領導者才能不足的問題,但清室並未亡於洋人之手,而是在趙烈文去世後出現,以孫中山為首等革命黨人。很遺憾,趙烈文受處身時代所限,未能親眼目睹革命黨的興起並加以論及。因此趙烈文是看到清政府的一些問題,但說他是預言家似是過份神化了。

「自知之名」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老子所寫的《道德經》,當中第三十三章有提及:「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春秋時代,齊國相國鄒忌因為相貌堂堂,身高八尺,所以被人尊稱為「騶子」。恰巧,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是體格魁梧的美男子,因此兩人不免經常被人拿來比較。

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後,信步走到鏡子面前仔細端詳自己的裝束和模樣。他越看,就越覺得自己長得的確與眾不同。整理好衣裝,鄒忌帶著沾沾自喜的神情望向妻子,並問道:「你覺得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好看呢?」

鄒忌像。(網上圖片)

鄒忌像。(網上圖片)

妻子見丈夫心情不錯,也不想掃他的興,便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笑著回答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我的夫君更好看啊!那徐公怎麼能跟夫君你比呢?」鄒忌聽到心裡樂開花了,但心裡還是明白自己其實遠比不上徐公。於是,他屁顛屁顛的跑去自己的妾侍那問道:「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俊俏呢?」妾侍對於鄒忌的突然到來感到十分惶恐,見他問自己問題,她想也不想,連忙附和道:「當然是大人您呀!徐公雖是我們有名的美男子,可怎麼都比不上大人您呢!」這次聽到妾侍的答覆,鄒忌才真的放下心來。

翌日,客人來訪。鄒忌在跟他聊天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昨天自己問妻子和小妾的問題,心想要不也問問客人好了。他清清嗓子,煞有其事的向客人問道:「您覺得我和城北徐公,誰更好看呢?」突如其來的問題使客人迷惑不已,他搔了搔頭,還是討好的說道:「徐公當然比不上您,您比他帥氣多了!」聽了三人如出一轍的答覆,鄒忌終於放下心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本來鄒忌還興致勃勃的在門前等待徐公,可他一見徐公那氣宇軒昂的模樣馬上就心生氣餒。明明自己比不上光彩照人的徐公,為甚麼妻子、妾侍和客人都說自己比徐公好看呢?兩人交談時,鄒忌邊思考邊觀察徐公。雖想不明白,但他還是得出一個結論:自己真的比徐公要差一些。

晚上,鄒忌在床上翻來覆去,始終因為早上的事難以入睡。想到最後,他總算找到了原因,只見他念念有詞,喃喃自語地道:「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侍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於我。看來,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贊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自知之明」這個成語,指自己瞭解自己的情況和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