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能源運輸有助減排減碳

博客文章

新能源運輸有助減排減碳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新能源運輸有助減排減碳

2024年03月02日 07:00

自香港特區政府2021年發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起,政府一直聯同各界推動減排減碳,鼓勵大家從日常生活入手,減低碳排放。

根據環境及生態局2023年年底公布的香港溫室氣體排放清單,2022年,運輸活動是本港第二大溫室氣體碳排放來源,佔香港全年總碳排放約兩成,絕對不容忽視! 但於我來看,這也是減碳及創造低碳經濟的契機。畢竟我們每天少不免使用交通工具,只要在出行過程作出小改變,便可能逆轉交通運輸為香港帶來的碳排放。

近年政府與業界致力發展綠色運輸;政府除了定下目標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外,未來三年,政府額外在7000個政府建築物停車位提供充電設施,令私家車車主輕鬆改選零碳排放的電動車。

在公共運輸方面,政府得到兩間巴士公司的支持,已成功於上年推出電動巴士;而香港第一個巴士加氫站及第一輛雙層氫能巴士本月開始投入服務,除了零碳排放外,氫能與電能巴士由於使用摩打驅動,車廂內的環境更加安靜,為市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有完善的新能源配套,當然要加大宣傳,讓大家明白新能源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應用及安全性,獲得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支持,環境運動委員會、環境及生態局及機電工程署,今天(3月2日)假九龍灣建造業零碳天地,舉行「綠色出行,零碳未來 - 新能源巴士體驗日暨嘉年華」。

「綠色出行零碳未來」新能源巴士體驗日暨嘉年華3月2日九龍灣建造業零碳天地舉行。

「綠色出行零碳未來」新能源巴士體驗日暨嘉年華3月2日九龍灣建造業零碳天地舉行。

會場內設有多個展覽攤位,讓參加者透過遊戲了解新能源在本地的發展,大會亦安排了不同的工作坊,讓小朋友及家長可以透過實驗學習新能源知識,用實踐經驗啟發下一代。 有興趣的讀者歡迎到活動網站 (https://newenergybusexpday.com/) 登記報名參加活動。兩間巴士公司將安排新能源巴士於特定地點提供免費服務,接送乘客到零碳天地。詳情可瀏覽上述的活動網站。

專營巴士是香港的主要路面公共交通工具,每天接載超過300萬乘客人次,只要我們響應綠色出行,支持新能源巴士,香港在運輸方面可以減少的碳排放量絕對「有數得計」。上年度施政報告提出預留5,000萬元資助業界購買可供輪椅上落的電動的士,今年上半年內制訂全港公共巴士和的士的綠色轉型路線圖和時間表,達致2050年車輛零碳排放,並會提供配套支持,實現在2027年年底前投入約700輛電動巴士和約3,000輛電動的士的目標。

政府亦會於今年第二季發表《香港氫能發展策略》;展開修訂與製造、儲運和使用氫能相關法例的準備工作,2025年向立法會提交條例修訂草案;有如此詳盡的計劃,香港空氣質量將大大提升,我們作為市民更加應該響應綠色出行,為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作出貢獻。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
鄭錦鐘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像我這一輩的人,經歷過「樓下閂水喉」的日子,體會到乾淨食水源源供應的可貴,而水源更是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必須,若沒有東江水,相信香港也無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說,東江水確保了香港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繁榮。

東江水供港60周年,當局辦「打卡挑戰」。

東江水供港60周年,當局辦「打卡挑戰」。

在東江水之前香港用水主要靠收集雨水,下雨不足就有缺水危機,當年經常聽到新聞報道水塘存水量,要存水量上升只有望天打卦,等下雨。1962年底開始香港很久不下雨,到了63年,就開始制水,最初每天供水3小時,到最後4天供水一次,記得當時家裏滿是水桶水壼,供水時所有可盛水的容器都裝滿水,基層家庭要到水車輪水,一盆水洗米後洗菜,洗澡後洗衫,最後沖廁。白領上班穿的白裇衫無人買,連政府也呼籲市民不要穿白恤衫,以節省洗衣水,膠桶銷情急升,現在說來是集體回憶,但當時為口奔馳、養活一家十數口的升斗市民,莫不叫苦連天。

1964年港府與廣東省簽訂東江水供港協定,全長83公里的東江水管,由當年中國總理周恩來批建,內地同胞日夜趕工,11個月就完成工程,真正解決香港的水荒問題。

與香港同是金融中心的新加坡同樣缺乏水資源,1963年出現長達10個月的制水,新加坡用水依靠馬來西亞輸入,與香港不同的是,馬來西亞常在供水問題上與新加坡起爭執,馬來西亞認為60年代的供水協定偏袒新加坡,供水協議問題還一度鬧上國際法庭,1990新加坡斥3億坡元建造水壩,建成後歸馬來西亞柔佛州所有,但兩國仍不斷發生大小爭拗,新加坡當局數年前透露,自1990年至2019年,新加坡當局已在柔佛水利工程投入達10億坡元(約58億港元)。

新加坡當局絞盡腦汁增闢水源,所以出現了由工業污水提煉的再生水,當局也興建海水化淡廠,廣建蓄水池等。

反觀香港,即使在英治時代,內地從不曾在供水問題上找香港麻煩,香港也斥資建萬宜水庫,但水庫完全是香港使用,與斥巨資建造設施後拱手送人完全不同。

強如美國,也有乾旱和限水問題,今年1月起美國加州正式推行永久限水措施,緩解乾旱季節的影響,紐約去年底發布22年來首次乾旱警告,紐約市民被要求減少洗澡次數。

香港自60年代中期以後,從未遇上缺水問題,這是因為東江水的緣故,幸福非必然,飲水確實應該思源。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劉興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