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疆棉禁令」導致原料短缺 歐洲軍火商就嚟頂唔順 歐盟已無力援烏足夠炮彈

博客文章

「新疆棉禁令」導致原料短缺 歐洲軍火商就嚟頂唔順 歐盟已無力援烏足夠炮彈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新疆棉禁令」導致原料短缺 歐洲軍火商就嚟頂唔順 歐盟已無力援烏足夠炮彈

2024年04月14日 16:50 最後更新:17:00

歐盟早前無中生有地挑起「新疆棉禁令」,導致彈藥原料短缺情況惡化,現今已無力援助烏克蘭足夠的大口徑炮彈。

根據環球時報「樞密院十號」,越來越多的歐洲軍火商直言,歐洲彈藥產量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特種棉花」——其實主要就是新疆短絨棉,但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在3月就「全面禁止新疆棉」達成原則性決定。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直言「今年3月前向烏克蘭提供100萬發大口徑炮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俄羅斯方面更是跟著放聲嘲諷,歐盟禁止進口新疆棉的政治決定實際上表明瞭歐洲官僚的短視。

俄羅斯衛星網報道截圖

俄羅斯衛星網報道截圖

據俄羅斯衛星網4月12日報道,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歐洲與國際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明確表示,歐盟在援助烏克蘭炮彈時面臨的困境,根本就是自己造成的。他表示:「從2022年9月開始,歐盟委員會和歐盟其他機構一直在制定一項禁止進口所謂『強迫勞動產品』的法案,該法案幾乎就是完全針對中國。但在此期間,歐盟,包括歐洲軍火公司,繼續購買中國棉花以滿足自身需求。」

現代炮彈廣泛使用硝化棉作為發射藥,硝化棉的基本原材料就是棉短絨,而棉短絨則是棉花生產的重要副產品,更是一種戰略資源。長期以來,新疆是中國棉花的核心產地,因此歐洲想從中國引進棉短絨,根本就繞不過「新疆棉花」。

事實上,西方媒體也對此心知肚明,但因為所謂的「政治正確」,他們在報道歐洲軍火工業當前的困境時,故意用「中國特殊棉花」「中國棉短絨」取代「新疆棉」,生怕外界注意到這是被「西方制裁新疆棉」的回旋鏢砸到了。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的棉短絨貿易量佔到了全球棉短絨貿易總量的一半。人民網資料圖片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的棉短絨貿易量佔到了全球棉短絨貿易總量的一半。人民網資料圖片

例如最近英國《金融時報》就提到,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短絨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的棉短絨貿易量佔到了全球棉短絨貿易總量的一半。德國萊茵金屬公司首席執行官阿明·帕佩格就承認,「歐洲起碼有七成的棉短絨要依賴中國,考慮到現在的國際形勢,中國可能出於地緣政治原因等扣留我們棉短絨,所以我們只能在平時盡可能多買貨囤貨,以備不時之需。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萊茵金屬已經囤積了至少可供使用3年的中國棉短絨。即便是到了現在,萊茵金屬仍然會每月按時從中國購入棉短絨。」

為了改變歐洲對「中國棉短絨」——準確的是「新疆棉短絨」的依賴,歐洲第二大軍火製造商瑞典薩博公司表示,從長遠來看,各公司必須尋找製造關鍵材料的替代方法,以確保歐洲彈藥生產生態系統的安全。目前,正在開展用木材生產硝化棉的準備工作,但大規模生產尚未開始。薩博公司承認,這項技術仍然處在實驗室階段,而且成本非常昂貴。

換句話說,歐洲軍火企業們目前根本就沒有能力擺脫對「新疆棉」的依賴。

俄羅斯衛星網稱,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率先表示,不可能在3月前生產出100萬發炮彈以滿足烏克蘭的需求。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與他展開了辯論,要求歐盟各國的國防部長應該「做得更多、更快」,以實現增加彈藥生產的既定目標。但歐洲軍火製造商對這些只知道耍嘴皮子的政客發出明確警告:如果棉短絨供應問題得不到解決,不僅不可能增加產量,甚至不可能生產出以前的炮彈數量。

相關統計顯示,歐盟在彈藥生產領域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程度大幅增加,自2021年以來,歐盟增加了硝化棉相關產品的進口量。如2021年歐盟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硝化棉產品總量為1.4萬噸,2022年為1.52萬噸,而2023年的總進口量達到1.76萬噸,為201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卡申表示,按照歐盟的最新要求,如果放棄從中國引進短絨棉,也可以從美國和部分歐盟國家引進,但問題是每個國家的產量份額都非常小,因此供應將非常分散。他強調,這是一個明顯的規劃錯誤,歐洲人將為此付出時間和金錢的代價——未來兩年內,歐洲基本不用指望能建立取代「中國棉花」的供應鏈,更將付出天價費用。而烏克蘭能否等得起,恐怕就更不樂觀了。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為全球第六大半導體出口國,馬來西亞如今被推上了中美經貿科技博弈的前線。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馬來西亞正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要求其加強對半導體行業的監管,以阻止對人工智能(AI)發展至關重要的芯片流入中國。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和工業部長扎夫爾(Zafrul Aziz)受訪時透露,美國要求馬來西亞密切監控高端英偉達芯片的流向。美方懷疑,這些芯片最終可能通過馬來西亞輾轉進入中國,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規定。

扎夫爾表示,馬來西亞蓬勃發展的數據中心產業高度依賴英偉達芯片,為此,他已與數字部部長哥賓星(Gobind Singh Deo)組建特別工作組,強化行業監管。「美國希望我們確保每一批運來的英偉達芯片最終進入預定數據中心,而不是被轉運到其他地方。」他說。

扎夫爾

扎夫爾

美國對先進半導體實施出口管制的背景,是妄圖阻礙中國在下一代技術領域的發展。今年初,拜登政府即將卸任前出台新規,為AI數據中心芯片設立三級許可制度,試圖封堵中國企業通過第三國獲取芯片的漏洞。然而,供應鏈的全球化特性讓追蹤芯片流向變得異常複雜。扎夫爾坦言:「從芯片製造商到分銷商,每個環節都需負責,但執行起來遠比聽起來困難。」

這場爭端的導火索之一,是近期新加坡破獲的一起涉案金額高達3.9億美元的欺詐案。三名男子被指控通過馬來西亞向中國「非法」出售含英偉達芯片的伺服器,引發了對東南亞地區「芯片黑市」的警惕。英偉達新加坡辦事處貢獻了其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銷售額,這讓美國懷疑部分芯片可能輾轉流入中國。早前新加坡警方突襲22處地點,逮捕9人,其中3人被起訴,涉案伺服器包括戴爾和超微的產品。新加坡已請求美國和馬來西亞協助調查。

扎夫爾回應稱,雖然美方認為芯片經馬來西亞流入中國,但目前調查尚未發現這些芯片抵達相關數據中心。他強調,美國也在逼迫本國企業確保芯片送達正確地點,這是整個鏈條的共同挑戰。

馬來西亞近年迅速崛起為數據中心熱點,特別是在南部柔佛州。過去一年半,英偉達、微軟和字節跳動等巨頭在當地投資超250億美元。今年1月,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簽署協議,打造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進一步鞏固其科技樞紐地位。自20世紀70年代起,馬來西亞便憑藉廉價勞動力、英語人口優勢及穩定政局,吸引英特爾等企業入駐,如今美國23%的芯片產自這裡。

AP圖片

AP圖片

與此同時,美國的對華政策愈發強硬。本月中,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公開要求企業及盟友配合,阻止中國獲取美國芯片,並無端指責中國AI公司DeepSeek「不當使用」美國芯片。他揚言將出口管制納入貿易協定,試圖通過長臂管轄壓迫他國順從美國意願。中方多次譴責美方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指其霸凌行為損害全球企業利益,破壞國際經貿秩序。

簡單總結,隨著AI時代的到來,供應鏈的每一環都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而在這場中美芯片大戰中,馬來西亞既是關鍵玩家,又是被動棋子。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