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表示,基層醫療與專科的理念略有不同,專科以疾病為主要治理單位,但基層醫療是全人健康,將來公私營協作需要新的理念。
網上圖片
彭飛舟在電台節目表示,目前公私營協作有隨意性,例如醫管局醫生認為某病人情況相對穩定後,就比較隨意讓家庭醫生跟進。部分弱勢社群市民未必能支付「慢病計劃」下的診症共付費,公營系統可能要增加更多相應服務,以協助更多弱勢社群為定位,部分負擔得起共付費的市民則到社區跟進。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他又表示,衞生署過去很努力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包括婦女健康、長者健康等,將來會否由新的模式提供,將服務量和服務範疇放大到每一個區。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由本月28日起,擴展至提供血脂檢查。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在港台節目說,至今參與計劃的醫生有近650人,他形容增幅較緩慢,但明白醫生有不同考慮,希望透過醫生之間的經驗分享,可以鼓勵更多人參與。
有家住天水圍的市民致電節目,表示去年已參與計劃,但她選擇的醫生不設預約。另外,由於診所給予參與計劃的診症名額有限,即使提早到診所排隊,亦未必獲診症。她曾經問其他醫生的情況,但不少同樣不設預約又或已滿籌,無法加入。
彭飛舟。醫管局圖片
彭飛舟回應時說,理解參與醫生數目的確影響計劃安排,未必做到盡善盡美,當局會盡量向醫生反映病人的難處,希望醫生盡量調節。
至於政府建議,私家醫生跟進診症收取的共付額是150元,目前收取此數額或以下,估計約佔參與醫生總數的三分二。彭飛舟說這是預期中合理情況,當中涉及地域因素,亦要給予醫生彈性,因應個別情況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