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名特殊教育老師用音響震動和手語悉心教導16歲聽障少年學習舞蹈,令他重獲自信。
微博影片截圖
16歲少年因聽力障礙感到自卑
據《大參考》報導,河南安陽一名16歲少年劉德宇自幼患有聽力障礙,在成長過程常常感到自卑。為了幫助劉德宇找到自信,安陽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梁琰不僅對他進行心理疏導,還想辦法挖掘他身上的閃光點。
微博影片截圖
老師悉心教導少年用手感受音樂震動學習舞蹈
老師在發現劉德宇對舞蹈有濃厚興趣後,決定利用這一點來幫助他建立自信。由於劉德宇無法聽見音樂節拍,老師便教他用手感受音樂的震動去找到節奏,耐心地從基本動作開始指導,再教他一步一步跟隨律動跳舞,有時需要還會用手語指揮他跳完全程。
微博影片截圖
少年舞蹈技巧日漸精進逐步找到了自信
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不斷鼓勵下,劉德宇的舞蹈技巧日漸精進,甚至還在學校晚會上跳舞,得到了全校師生的熱烈掌聲。逐漸地,劉德宇慢慢從跳舞中找到自信,性格也變得更加陽光開朗。
微博影片截圖
少年感謝老師的悉心教導
劉德宇表示,他能夠取得這些進步,這一切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老師對於他而言,就如同媽媽般,讓他非常有安全感,面對一路鼓勵自己的老師,他努力向老師表達感謝:「星星在天上,你在我心裡」。
微博影片截圖
微博影片截圖
貴州男子經歷3次高考後圓夢考入北京示範大學,畢業後拒絕優渥工作選擇返鄉教書,期望帶領學生走出大山。
影片截圖
男經歷3次高考終圓夢考入北京師範大學
綜合內媒報導,貴州畢節市第一中學教師朱啟平出生於偏遠貧困山區,由於深知讀書能改變命運的道理,他就讀高中時一邊打工一邊讀書,咬牙苦學。經歷3次高考後,於2009年憑藉努力以貴州省畢節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北京師範大學。當時,他帶著200元(約214港元)來到北京,面對新老師、新同學,他鼓足勇氣在課堂上用濃重的口音進行自我介紹。那時,他唯一可以驕傲的,就是能以「40公斤的體重,扛起50公斤的水泥」。
影片截圖
男子因抑鬱困擾選擇返鄉支教
因為自卑以及對賺錢的強烈渴望,朱啟平陷入愈來愈深的情緒漩渦,大一時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由於深受抑鬱症困擾,朱啟平決定利用假期回到畢節岩口村唯一的一所民辦小學支教。為了能讓自己的教學內容發揮更大作用,他花費一周時間走訪調研,與當地政府及教師溝通,嚴格招募並培訓了一支「支教隊伍」,並用自己勤工儉學賺的微薄收入來支撐這個團隊。當時,他認為被孩子們需要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讓他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活著有價值」。在隨後4年中,他不僅向孩子們教授知識,還傳遞愛和信念,「我要讓孩子們知道,除了工地、大山,還有個地方叫大學」。
影片截圖
男子拒絕優渥工作機會返鄉教書
2013年,朱啓平從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拒絕了省會中學拋出的「橄欖枝」,回到更靠近大山的畢節,成為畢節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教師,「畢節需要好老師,我要在這片土地上為新的夢想而戰:讓我的學生長成棟樑」。每當教新一屆學生時,朱啟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記住每名學生的名字和基本信息,並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除了關注學生的成績外,他還非常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學生與自己和解,用心悅納自己,先後幫助20多名孩子解決學習、人生和思想上的困惑,帶領他們走出抑鬱陰霾。
影片截圖
男子資助貧困學生
朱啟平得知有學生家境困難後,每月資助400元(約428港元)給對方當生活費,直至對方考上大學。過去11年間,他與妻子累計資助了10餘名學生,幫助他們渡過了求學路上的難關,「作為一名基層教師,我深刻體會到教育對學生的重大意義,我的理想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充滿生機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帶著夢想飛得更高更遠,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
影片截圖
邊教師邊讀研 男子成功考上博士
為了更好地為大山裡的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朱啟平在職期間進修碩士,並於2020年完成教育碩士學業。儘管與抑鬱症抗戰了10年,但他內心的自卑和缺乏感始終存在。直至2024年,他將教育部「基層就業卓越獎」的2.4萬元(約2.57萬港元)獎金全部捐出用於幫助家庭貧困的學生後,他心底的自卑和匱乏感才自此消除,「我終於有能力給予了,這讓我覺得自己很富足。」今年,朱啟平考上了北師大的教育博士,並期待未來能以更有溫度的教育方式,照亮更多孩子的求學夢想,「做更有溫度的教育方式,這不僅是我心中的教育理念,更是我踐行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