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很快過了大半個月,廣告業在普遍看淡下,勢頭似算不錯。今年農曆年是在1月份,節慶消費提早出現,電視上食品廣告在第2個星期開始出現,剛過去一個星期開始變得熱鬧,免費報紙星期五都加厚了。就算新一代對農曆年觀念不如上一代,但長假期若不外出,家庭聚會多,飲飲食食必然是主要節目,食品和送餐公司必然力谷生意。
農曆年效應提早發生的同時,上月內地公布恢復一簽多行,無論實質抑或氣氛都有幫助。數字顯示,一簽多行恢復後,訪港旅客差不多增長了20%,雖然這些人屬於「窮遊」,但有人流就有消費,至少對大眾化的食肆會有幫助,何況,10個窮遊有1個富遊,花錢都可以很可觀,這就不是單純數字可以分析。
廣告業對前景如履薄冰,對負面因素特別留意,今個星期公眾最關心的國際話題應該是富商總統特朗普上任。特朗普任內正式提出和大陸經濟開戰,這次重掌政權,會否加碼施壓,抑或另有意想不到的新猶。要留意是上任前夕,他選擇和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可見對北京的重視,兩大巨頭密斟,「講數」結果如何,對置身兩大國之間的影響非常直接。
特朗普上台,至少表面上對中國是負面因素,看淡成為基調,但一味悲觀不能過日子。業界期望在烏雲都可以找到銀邊,狂人總統不講常理,大陸領導人領教過後,似乎已有準備,經歷過去幾年調整後,去年下半年內地開始「開水喉」,刺激股市樓市,同時刺激消費。剛剛內地又宣布有手機補貼。為了刺激內部需求,估計今年中央仍會有連串補貼出台,力抗美國打擊。同一時間,美國聲稱要向加拿大等地增加關稅,特朗普要1個打10個,內地有可能會加強與其他國家聯繫,香港作為交通樞紐,或者有機會過水濕腳。
美國打擊下大陸經濟過了幾年緊日子,企業應付方法之一是增加西方以外的市場,以電動車為例,上汽、廣汽和比亞迪先後攻港,最近又有打車公司開拓本地市場。美資近年減少活動,代之而起是內地民企,2025年如果中美角力增加,不排除「美退民進」會更加明顯,如何適應廣告主的可能變化,廣告界不妨先做好準備。
潘朵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總統向全球發動貿易戰,重點攻擊目標是被視為勁敵的中國。中港關係日益緊密下,雖然香港一向擁有獨立關稅區地位,仍然無法避免捲入漩渦,4月關稅戰啟動,廣告市場即時罩上陰影,擔心本來已經放緩的市道會再受打擊。
美國向全球徵收所謂的對等關稅,估計是貿易盈餘作為基礎配合方程式計算出來。歷年港美貿易都是赤字,美國賺得大量盈餘,按理不應被納入。然而,美國當前政策懶理,把香港當成中國一部份,直接徵稅。當眼見緊貼美國的台灣都一樣被美國要求交稅兼設廠,香港試圖講情求免,相信都是浪費氣力。
港美貿易美國能夠多年得益,部份因為香港是自由港,營商自由度高,美商活躍,同時也因為美資跨國媒體發達,賺取的利潤豐厚,反之美國商品在香港的廣告投放甚為有限。
美國是商業大國,跨國機構眾多,過去在廣告業非常活躍,大樹好遮蔭下,美資廣告公司影響力很大。近年,美資不少直接轉戰內地,加上投放策略有變,活躍程度似有減退,像可樂、手機等大戶不是減錢就是退下火線,新興的品牌如Tesla、蘋果都是生意做得多、廣告投得少。
另一方面,美資在網絡媒體有很強的競爭力,Meta屬下的FB、IG,Google和YouTube,這些公司憑著科技和美國軟實力,在香港生意都做得很大,而且是投入少,收入多,其他像蘋果手機的程式應用,同樣帶來可觀的網媒收入。隨著中國企業強大和國際化,美資媒體在香港同樣面對日益強烈的競爭,正如WeChat、小紅書挑戰FB、IG一樣。
作為市場經濟主導的縮影,在香港可以見到美資受到大陸企業冒起的競爭,然而,當中看不到有不公平的遊戲規則。現時特朗普因為貿易赤字為理由開徵高關稅,計算的標準主要是有型貿易的數字,沒有計算服務收算在內。這是美國多年前開始放棄低增值的製造業,集中利潤豐厚的科技業的結果,正如現在沒有人會買美國的冷氣機、雪櫃,但美國科技7雄、迪士尼這些跨國公司都在各國賺取了龐大利潤,造就了他們10萬億級的市值。
中國企業在多方面追近美企,的確形成巨大壓逼感,然而,商業競爭要鬥智鬥力,不能一味恃強橫行,捨軟實力不用而靠蠻幹。美國現時與各國為敵,香港要避險必需要開發其他市場。
特朗普打關稅戰,看不到中美企業會即時大削廣告預算,但政策的反覆性肯定產生巨大的心理陰影,令行業產生不穩定。在媒體行業數碼化下,美資媒體極可能是本地市場份額最大的經營者,美國打殘香港廣告行業,商業聯繫不免削弱,加上國家形象受損,美媒利益必然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