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民主黨長期內耗陷困局 歸咎中央實屬不智

博客文章

民主黨長期內耗陷困局  歸咎中央實屬不智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民主黨長期內耗陷困局 歸咎中央實屬不智

2025年02月28日 18:11 最後更新:18:30

彭仕敦/前香港政府新聞處處長

民主黨解散將被視為對特區政治生態構成衝擊。縱觀各民主體制,執政者皆需反對力量制衡,而民主黨自1994年創立以來,一直擔任此角色。

回溯七八十年代,香港尚無政黨體系,立法局議員悉由港督委任。然而,當時學界青年已暗流湧動,尋求變革香港管治模式。時任政府對此震驚不已,竟設立專門監察這些聲音的秘密專責小組——「壓力團體常務委員會」(SCOPG)。此舉反倒成為香港政治發展的起點。

1994年,「匯點」與「民主聯合陣線」兩大政治團體合併,在大律師李柱銘領導下組建香港民主黨。

該黨迅速崛起,成為立法機構(當時半數民選、半數委任)中的最大政黨。然而,他們確立了鮮明的反對立場:為天安門事件與學生舉行燭光晚會,呼籲終結中國一黨專政,實質上成為反中陣營的代表。1997年,他們更抵制為實現主權平穩過渡而設的,時稱「直通車」的臨時立法會。

此時的香港已建立較為完善的選舉制度——半數議員由地區直選產生,半數來自功能界別——民主黨仍為最大黨。按《基本法》規劃,香港終極目標是實現全面普選產生立法機構,但未設明確時間表。

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前提是立法機構日趨成熟,且市民充分理解香港與中央的關係。畢竟,香港乃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主黨的衰落正源於對此的漠視。

新加入黨內的主要是銳氣十足的年輕律師和大學畢業生,他們熱衷於改變中國和香港——這顯然不切實際。由於缺乏政治成熟度和深刻認識,黨內紛爭不斷,派系裂痕日益明顯。

九十年代中期,黨內分歧日益公開,被稱為「少壯派」的激進分子逐漸掌控黨的領導權。隨著香港政治生態日趨複雜,更多政治團體應運而生。少壯派摒棄文化傳統,對祖國缺乏認同,執意追求香港獨立的不切實際目標。事實上,香港絕大多數市民支持維持一國兩制的現狀。

民主黨組織架構完善,擁有94個地區辦事處。在組織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大規模抗議活動時,他們直接聯絡數據庫中的四萬名支持者參與示威。抗議活動一度得手,政府將相關提案擱置至2024年方才通過。

然而,民主黨逐漸失去民意基礎。香港市民厭惡對抗,轉而支持親北京的政治人物,渴望社會和平穩定。2007年區議會選舉中,民主黨較2003年失去36席,23名現任議員落選。

不成熟的少壯派在議會中表現惡劣,拒絕按規定宣誓效忠。他們因此被取消資格——這在任何國家都是必然結果——卻仍哭訴不公,並持續獲得西方支持。他們的一系列表演式鬧劇和集體離場行為,更令公眾反感。

該黨內部問題持續惡化,至2020年12月,約50名成員已脫黨另立門戶。

今年2月20日,民主黨宣布準備解散,立即引發國際媒體關注,紛紛將解散歸咎於北京壓力。實則不然,該黨已走完其歷史周期,其委員會將在即將召開的全體會議上決定去留。

民主黨長期陷於內耗困局,然其存在對香港政壇仍具特殊意義。作為反對派,動輒歸咎中央之舉實屬不智。坊間有傳維基百科(網絡百科平台)指該黨因未能符合國安標準而無緣年底選舉,將於2025年解散云云,此說純屬謬誤——香港選舉機制本具廣泛開放性,相關條目顯見黨內人士操刀痕跡。

當務之急在於推動政黨革新。與其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宏圖大計與分離主張,不如務實推動社會建設:既要深耕社區民生,亦需與市民及行政當局攜手,方為建設更美好香港的正道。




彭仕敦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彭仕敦/香港政府新聞處前總新聞主任

天娜端納(Tina Turner)的經典歌曲「Simply the Best」(最出色)多年前曾被香港旅遊發展局用來展示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特質。時至今日,約40年後,這一描述依然貼切。

國際休閒雜誌《Time Out》讚揚香港擁有全球最佳公共交通系統,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國際交通雜誌《Infra》(在意大利米蘭出版)的認同,該雜誌曾以「公共交通的世界級領導者:香港模式」為標題報導。

但交通並非我們在世界經濟體中唯一的頂級排名。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位列亞洲第一,並在全球排名中穩居第三。至於那些唱衰香港的人,香港在法治指數中的排名很高,甚至超過了美國。

是的,我們確實是最出色的,而且每天都在變得更好。香港擁有非凡的「獅子山精神」,總是願意直面挑戰。那些像史蒂夫·羅奇(前摩根大通亞洲區主席)這樣不斷宣稱香港已死的人,他們在港任職期間一直對香港視而不見;他們對香港人民的韌性一無所知。有時我們可能會跌倒,但永遠不會被打倒。

在法治指數中,香港在142個司法管轄區中排名第23位,比美國高出一位。香港特區政府當時表示,香港在整體排名中仍然處於高位,並繼續領先於一些「經常無理批評香港法治和人權狀況」的歐美國家。香港在「貪沒有貪污」方面的得分比前一年更高,全球排名第10,顯示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廉潔的地方之一。

香港長期以來被認可為亞洲金融樞紐,在全球排名中表現出色。評估全球約119個金融中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將香港列為全球第三。政府發言人表示,該報告肯定了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領先地位和優勢。香港在人力資本、基礎設施和金融業發展方面的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而商業環境、聲譽和綜合排名則上升至全球第三。

就公共交通而言,香港無出其右。在《Time Out》雜誌對全球18,500人的調查中,香港奪得榜首。上海排名第二,北京第三。亞洲城市在全球19個名額中佔據了9個。美國則未能上榜。

《Infra》雜誌指出,在許多城市,交通規劃師夢想著未來大多數人會選擇使用公共交通而非開車。而在香港,這個未來早已到來。

「香港在公共交通領域的領導地位是政府政策、多模式投資、精心規劃以及鐵路加物業商業模式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促進並維持了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使用率。」該雜誌指出,80%的香港居民使用公共交通。

該雜誌對港鐵的鐵路加物業模式讚嘆不已,這一模式使港鐵公司能夠建設世界級的交通系統並運營一個自給自足的實體,這與大多數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需要政府補貼形成鮮明對比。港鐵的成功已在全球獲得認可。其專業知識和企業模式現已跨出香港,延伸至內地(包括北京、深圳、杭州的線路)、澳門、英國(倫敦的伊麗莎白線)、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地鐵,以及澳洲的墨爾本和悉尼西北線地鐵。

香港的確是一座不夜城。商業區的燈光晝夜不息,公共交通來去無休,不斷將通勤者送往工作場所,保持香港這座城市的運轉。

香港由此得以維持其世界級城市的地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