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令人心寒的教師

博客文章

令人心寒的教師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令人心寒的教師

2017年11月28日 06:30 最後更新:08:37

很多人說對香港教育制度失望,無疑教育政策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更讓我驚訝的是教育的一大軟件──教師。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我修讀與教育相關的碩士,大部分同學都是現職教師,他們來自幼稚園、小學、中學或特殊學校。經過這段學習歷程,我遇到不同背景和資歷的教師,令我吃驚的是當中部分人對於知識和教育的輕視。

試過有一門科目要考試,我記得在考試前的一節課,一位聲稱在名校教書的教師大聲在座位中叫出來︰「Professor(教授),不如你直接話俾我地知,考試會考啲咩好過啦!」我心想,如果情景轉換,這位同學的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這個問題,究竟她會如何作答?

這些同學的問題真的是「千奇百趣」,比電視節目還要令人驚奇,試過有人問︰「學校電郵如何登入?」「功課怎樣交?」「教授的信箱放在哪兒?」說實話,只要多花一點時間和心機,這些根本不會變成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與同學進行小組研習,是碩士課程常見的活動,這亦甚為惱人。我不只一次遇過或聽過一些舉止和態度古怪的同學。有一次一位校長在群組留言︰「我深深相信我組員的辦事能力。」言下之意,餘下的部分就由你們負責好了。

又有一次,我遇到一位男教師拒絕「夾功課」,然後自己準備一份「個人化」小組匯報,他堅持說︰「每組匯報30分鐘,我們有6個人,即是每人有5分鐘,你們要讓我講5分鐘。」最後我跟其他組員說完後就站在一旁,聽他個人演講5分鐘,我們都呆在當場,差點不懂反應,因為他的內容離題。

還有一次「夾」小組功課,其餘組員遲遲不肯開工,我好像瘋子般「三催四請」,後來終於肯動了,有人卻竟然從互聯網找些網頁,就當做了資料搜集,還問這些資料合用嗎?我想只要讀過大學本科的人,都知道學術研究並非在互聯網找幾頁「教養貼士」、「自助手冊」就算數,「死到臨頭」就是這種人吧!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我跟一位朋友說起這種狀況,她說為甚麼教育方面的碩士課程,學生質素竟然會斯可怕?我想,大學每年的碩士畢業生,比本科畢業生還要多,質素又怎會好?但最令人心寒的是,這些人正是每天在學校裏,向大家的下一代灌輸知識的人,有了這些「為人師表」,教育前景豈能不擔心?




Jack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芬蘭被視為「教育先進國」,曾積極推動數碼化學習,甚至在中學普及電子教材。然而據外媒報導指芬蘭近年來出現學生成績下滑及注意力下降等問題,當地政府與學校開始重拾紙本教科書。

芬蘭自1990年代起推行教育數碼化

據日媒「讀賣新聞」報導,芬蘭自1990年代起推行教育數碼化,並在2000年開始的國際學習成就評估(PISA)中表現優異,在全球閱讀、數學及科學多領域曾名列前茅。然而,從2022年開始,芬蘭學生的PISA成績表現明顯下滑,排名跌至閱讀第14、數學第20、科學第9。教育部長坦言,教育體系無法完全適應快速數碼化,必須重新檢視方向。

里希馬基2月下旬起已重新採用傳統教科書與筆記方式授課

芬蘭小城里希馬基(Riihimäki)曾是教育數碼化的先驅,當地中學約十年前開始推行「一人一台筆記本電腦」政策。然而,2月下旬時,英語和數學等科目已重新採用傳統教科書與筆記方式授課。一位14歲的學生表示,紙本比電子書更容易理解,學習效果較佳。

七成家長和八成老師希望恢復紙本授課

該市教育長則指出,過去每週超過20小時的電腦學習,使學生專注力下降,情緒變得急躁,引發全國擔憂。在2023年底,該市也針對中學生、家長及教職員約2000人進行問卷調查,有七成家長和八成老師希望恢復紙本授課。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新加坡2023年亦決定不讓小學生使用電子設備

在2022年的PISA中取得三項第一的新加坡,也在2023年時決定不讓小學生使用電子設備,因擔心電子設備會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

芬蘭和新加坡的經驗顯示,教育數碼化並非萬靈丹,過度依賴科技可能適得其反。隨著這些學校逐步恢復紙本教材,或許在數碼與傳統學習方式間取得平衡,才能確保學生能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