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拜登跌倒 如同戴卓爾夫人摔交一幕重演 事隔38年 歷史意味何其相似

博客文章

拜登跌倒 如同戴卓爾夫人摔交一幕重演 事隔38年  歷史意味何其相似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拜登跌倒 如同戴卓爾夫人摔交一幕重演 事隔38年 歷史意味何其相似

2021年03月21日 11:00 最後更新:11:07

中美會談3月18日在美國阿拉斯加開始,雙方在第一場對話就激烈衝突,美方完全佔不了便宜,對中方的強硬態度大感意外。第2天(3月19日)早上,美國總統拜登搭乘空軍一號去亞特蘭大時,發生登機時在階梯腳步不穩接連踉蹌跌倒數次的事件。

拜登上機時跌倒3次。

拜登上機時跌倒3次。

高齡78歲的拜登在踏上登機梯時,走到一半就跌倒,站起來再行再跌,再站起又跌,前後3次踉蹌跌倒。由於拜登上梯時一直抓住扶手,所以跌得不算太厲害。事後白宮發言人話拜登100%無事,又話跌倒原因是因為「風大」。

風大不是原因,年老當然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心事重重,心不在焉。前一天美方在中美會談中本來想借香港問題、新彊問題攞彩,結果卻遇上中方官員強硬回應。拜登難免思潮湧現。

拜登跌倒這一幕,如同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1982年在人民大會堂門口摔交一幕的重演,對比照也在網上流傳。

1982年9月,號稱「鐵娘子」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香港前途問題會談,鄧小平堅持在97年全面收回香港的主權和治權,中方強硬的態度,出乎鐵娘子的預計。會談結朿後,她走出人民大會堂,在她走下台階的時候,突然摔倒在地上,她的手袋直飛出去,高踭鞋也甩掉了。

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摔交的一幕十分經典。

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摔交的一幕十分經典。

此事引起一時熱議,人們紛紛才揣測戴卓爾夫人為什麼摔倒。英國媒體講出健康理由,說她有靜脈曲張,訪華前剛做完了手術,步出人民大會堂時因為腿部感到不適才不小心摔倒了。

其實戴卓爾夫人是被中方的氣勢給壓倒了,她完全沒有想像到,中方不但要收回香港的主權,連英方提出「以主權換治權」的英國保留香港治權方案,中國也一口拒絕,中國已不是英國過去想像的那個膽小怕事的中國。恐怕拜登的心情,也是如此。

戴卓爾夫人摔交,代表英國控制香港的時代終結。拜登跌倒,恐怕也意味著美國干預香港、新彊等中國內政的時代,也要結束了。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五(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全球40多位工商界巨擘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幽燕金秋圖》前,與國家領導層圍坐一堂。但一個細節卻引發熱議,蘋果CEO庫克(Tim Cook)未出現在這場高規格會晤的名單中,成為大合照的「缺席者」。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並拍攝大合照。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並拍攝大合照。

今年與去年比較,國際商界與國家領導人的會晤名單出現耐人尋味的轉變。參會企業涵蓋美、德、法、英、日、韓、沙地、巴西8大經濟體,歐洲企業數量有15家,遠超美國的4家。當蘋果庫克忙著在中國到處「打卡」、在內地的Apple Store與消費者自拍時,其與會「入場券」已悄悄喪失了。

蘋果庫克曾到上海apple store 。

蘋果庫克曾到上海apple store 。

出席者以產業性質劃分,包括物流(聯邦快遞)、汽車(平治、豐田)、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能源(沙地阿美)等七大產業巨頭齊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分析指,這種轉變背後,是中國對外合作邏輯的策略性升級,凸顯中國在關鍵科技領域的「多頭下注」,透過綁定歐洲車企如平治、BMW,不僅是避險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的策略,也是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競爭活力;至於亞洲半導體如韓國三星、SK海力士,以分化美西方科技聯盟,直指晶片供應鏈自主可控的目標。

而沙地阿美(石油)、淡水河谷(鐵礦)的高層亦作為座上賓,也是直指能源與原料供應鏈的自主,建立抵禦外部衝擊的「安全網」,尤其在新能源與製造業升級的關鍵窗口期,資源穩定供應成為「重中之重」。

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圖片

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圖片

至於橋水達利歐、黑石蘇世民等金融巨鱷現身,為跨國資本流動鋪路,透過吸引國際資本參與產業投資,中國正將全球資金引入「一帶一路」與科技創新領域,形成「資本 - 產業 - 市場」的良性循環。

另會場座次的排列,也解讀了中國產業政策的「密碼」,第一排包括8位企業家,代表8大經濟體加8大產業,包括美國(聯邦快遞)vs德國(賓士)、法國(賽諾菲)vs英國(匯豐)、日本(日立)vs韓國(SK海力士)、沙地(石油)vs巴西(鐵礦),既平衡了大國關係,也錨定了關鍵產業。

至於第二排, 橋水與黑石分列兩側,美中貿易委員會與英中貿易協會隔空相對,三星的李在鎔與豐田的豐田章男並肩而坐,暗示產業合作需以資本為紐帶,以行會為橋樑。

值得注意的是,物流(聯邦快遞、DHL)、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汽車(平治、寶馬)4大領域代表佔據核心席位,正正與中美科技戰的4大戰場(晶片、新能源車、生物技術、高端製造)高度重合,反映中國正用「以歐美、以亞穩鏈」的策略,建構「去美國化」的產業生態。

有分析指,今次會晤釋放兩大訊號:包括中歐產業「聯姻」,德國平治、BMW與法國賽諾菲,對應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市場的全面開放;德國DHL物流巨頭入場,也暗示中歐班列、跨國供應鏈的深度整合。

至於三星李在鎔、SK海力士郭魯正與豐田章男同框,暗合中國芯片國產化及汽車電動化的雙軌戰略;日立的東原敏昭作為日本代表,或將在氫能、智慧製造領域與中國展開技術置換。

這種佈局是將歐洲的技術資本與亞洲的製造能力,嵌入中國主導的「雙循環」體系。

另從與會名單可窺見中國產業開放的3大優先事項,包括生物製藥、記憶體芯片、能源礦產及物流。

反觀蘋果,其在華業務仍以市場銷售為主,核心技術如芯片、作業系統始終未轉移到中國,在「市場換技術」轉向「市場控技術」的新階段,這類「輕資產」巨頭正逐漸失去政策紅利;亦有分析指,這正反映「設計在美、組裝在亞」的舊模式,已不符合中國「技術本土化、供應鏈自主化」的新要求。

蘋果的缺席是「後全球化」時代的分水嶺——當技術主權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企業的價值不再由市值決定,而取決於其在國家戰略棋盤中的座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