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意大利發佈新疆問題研究報告:美國以人權之名謀取地緣政治利益

博客文章

意大利發佈新疆問題研究報告:美國以人權之名謀取地緣政治利益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意大利發佈新疆問題研究報告:美國以人權之名謀取地緣政治利益

2021年06月30日 10:29 最後更新:10:34

意大利3個研究機構,意大利政治、社會和經濟研究所,意大利國際外交研究所和意大利歐亞地中海研究中心聯合發佈了一份由多名獨立研究員撰寫的研究報告——《新疆:認識複雜性 構建和平》,通過調查研究,還原新疆問題的真相,報告批評以美國為代表的相關國家,借人權問題謀取地緣政治利益。

意大利3個研究機構發表報告,題為:《新疆:認識複雜性 構建和平》。

意大利3個研究機構發表報告,題為:《新疆:認識複雜性 構建和平》。

報告主要分為4大部分:1. 歷史地緣和經濟概述、2. 恐怖主義與分裂主義、3. 中國政府的應對以及4. 中國所受的抨擊。

這份意大利的研究報告稱,近年來,針對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高度政治化的媒體攻擊頻發,經常傳播毫無根據甚至是完全虛假的信息。而在這一問題上,真正在新疆生活過、做過研究的學者發出的沒有偏見的聲音,卻嚴重缺失,來自中國的許多觀點,僅僅由於意識形態原因就被西方先驗性地拒絕了。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其寫作目的就是要為公眾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不同的視角,與那些來自「五眼聯盟」國家和一些智庫充滿偏見且似是而非的指責,區別開來。

中國克服新疆地區不利自然條件,以現代化方式改革傳統農業。

中國克服新疆地區不利自然條件,以現代化方式改革傳統農業。

在報告有關新疆地區的概述部分,引用大量數據和資料,客觀表述了中國政府多年來對新疆地區的大力建設。報告指出,當地的傳統農業順應科技浪潮,採取現代化技術,當地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源產業也逐漸摒棄過時的生產方式,採取更為尖端和可持續的技術。

報告稱,過去40年間,新疆進行的基礎設施工程,連通了新疆所有主要市、縣和大部分村莊。公路、鐵路、航運等基礎設施的發展,極大減少了當地惡劣的自然條件對生產活動的影響,對新疆的經濟增長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第三產業方面,當地政府也積極推動文化和宗教類的旅遊景點,吸引海外遊客,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

報告講到新疆曾經深受恐怖主義危害,中國政府採取治標兼治本的辦法,解決問題。中國政府以兩種方式應對:一個是建立新的國際組織協助反恐,比如上海合作組織和鄰國合作,和中亞國家更多合作反恐;其次是制定新的法律,通過法律及其他手段,來遏制恐怖主義,提供更多工具,其中包括依法開展教培工作。中國政府想到了辦法,而且是有效的辦法。

報告認為中國的反恐和去極端化行動,是建立在法制、尊重人權,以及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基礎上的。

報告指出,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來自100多個國家的超過1200名代表,包括聯合國官員、聯合國常駐代表、外交官、記者和宗教機構代表等得以訪問新疆,沒有發現任何涉嫌因種族或宗教偏見鎮壓當地居民的證據。報告指出,「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幫助曾經違法的人們重返社會,這類政策也已經被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效仿。許多學者和到訪者對中國政府採取的上述政策表示肯定,認為這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達到「去極端化」的目的。

對於此前有關新疆棉花採摘存在「強逼勞動」的指控,報告指農業產業鏈中數字技術極大普及,新疆棉花收割工作70%由機器承擔,而棉花採摘在當地也屬於高薪工作。

2019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表聲明攻擊中國新疆人權問題。隨即,包括沙特阿拉伯、埃及、科威特等國在內的37國聯名致函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支持中國的新疆政策。發動譴責中國的國家均為西方國家,而中國對新疆的民族政策卻得到了很多伊斯蘭國家的支持。報告引述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表態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民族的幸福生活,得益於中國的繁榮。」

報告最後部份講到中國反恐和發展新疆的努力,如何地被西方扭曲。

報告指出,2018年,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的辦公室主任、前陸軍上校勞倫斯·威爾克森稱,中國新疆有兩千萬維吾爾族人,如果想破壞中國穩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新疆製造動蕩,直接從內部搞垮中國。

報告總結說,不論是從能源還是物流角度,新疆都是中國基礎設施和物流系統的中樞,具有戰略性作用。新疆地區對於「一帶一路」倡議尤為重要,因此破壞新疆的穩定意味著阻止「一帶一路」建設相關項目的發展。為此,美國以及支持美國霸權的各類組織利用人權問題為自己謀求地緣政治利益,而且他們似乎並沒有為此感到良心不安。

意大利國際關係學者帕蘭迪。

意大利國際關係學者帕蘭迪。

組織撰寫這份報告的意大利國際關係學者法比奧·馬西莫·帕蘭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西方對於新疆問題的指控沒有任何證據。帕蘭迪說西方的一些智庫、學者和媒體炮製關於新疆的不實報告和莫須有的指控,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是他和其他學者決定撰寫這樣一份盡量客觀、獨立的報告的初衷:「我們的目的是通過引用大部分來自國際,很小部分來自中方的數據來解釋都發生了什麼,中方都做出了哪些應對,因為沒有人談到新疆長時間遭受恐怖主義侵害。所以這是一個現實問題,中國政府必須應對的問題。很多國際頂級學者都認為我們的報告比近些年那些出於利益而反華的材料更加客觀、更獨立、更可信。」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西方學者、智庫和媒體不斷話新疆「種族滅絕」、「強逼勞動」等等。帕蘭迪指出,這些人士和機構都是公開的反華人士和組織。他們的報告被包裝成獨立報告,西方國家依此推出了制裁措施,其目的根本不是為了保護人權,他說:「這些措施沒有科學依據,只是建立在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立場上的做法。這種事情之前多次發生過。至於美國和這些人權機構根本不關心新疆或者香港人的福祉,不關心推動和平共處的進程,只關心如何增加局勢的緊張。為什麼呢?為了地緣政治,爭奪國際權力。」

2019年帕蘭迪曾去過新疆烏魯木齊和喀什考察參觀,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到的新疆是一個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語言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更找不到任何關於所謂的「強迫勞動」、所謂的「種族滅絕」跡象。「他們對於新疆的指控都與事實不符。沒有關於中國存在任何維吾爾族進行農業生產或者其他生產的強迫勞動。我們沒有任何證據。我們知道的是那些從教培中心出來的年輕人去了工廠,要不在新疆要不在中國其他地方,獲得一系列工作的機會。但我們沒有證據證明那些指責。這就是事實。」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緬甸發生大地震,意外掀起中美軟實力競爭討論。中國航天技術、人道外交協同推進,積極參與救災;反觀美國,「黃金72小時」已過,救援隊未見影,美軍更質疑中國衛星圖像精準定位救援,會暴露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

2023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震,至今逾2000人喪生,數千人受傷,造成大規模破壞,災情遍及泰國、中國雲南等。地震發生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迅速回應,尤其參與救援行動,而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在地震發生後18小時內抵災區,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中方還承諾提供價值14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又派出約400名專家和醫護人員進行救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更調度14顆衛星觀測災區,透過衛星影像精準定位重災區,協助救出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中國成為首批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並在3月31日成功救出6名倖存者。

相對而言,美國的反應卻顯得遲緩。美國駐緬甸大使館於30日宣布將提供200萬美元援助,惟這一數額與中國的承諾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華盛頓郵報》31日報道指,地震發生3天後,美國救援隊尚未抵達緬甸,反映出特朗普顛覆了美國過去在救災中的角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31日報道稱,目前還不清楚美國救援隊何時抵達緬甸。截至31日下午,地震「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

有前官員和國際援助機構負責人指,這一延遲主要是由於特朗普政府在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和人員方面的決策。

美國駐緬甸大使館一名官員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一個由3名USAID工作人員組成的代表團計劃在未來幾天內抵達緬甸,但目前不打算部署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DART)。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USAID經費削減和裁員,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

美國的援助政策在這次災難中暴露出來。特朗普在其第二次任期內表明,要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並已削減對外援助的經費。據一名USAID官員稱,兩年前,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7.8級地震後,美國在一天之內就派出了一支災難援助響應小組,隨後迅速部署了兩支城市救援隊,但目前政策改變,使這種能力受限制。

因為USAID的經費削減和人員被裁減,美國在緬甸的發展項目幾乎全數被取消,今年2月,美國削減了緬甸40個發展項目中的39個,其中許多項目本來可用於震後的救援和恢復工作。同時,USAID緬甸特派團的15名官員中,有14人在2月被無限期停職。地震發生後,美國政府已忙著召回其中幾名官員。

前USAID官員Chris Milligan直言,美國因關閉政府的應急響應部門而無法及時反應,讓其他國家,如中國,在這種災難中走到了最前線,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美國在國際救援中的空缺。
緬甸的國家管理委員會在4月1日報導中指,截至當天,地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數千人需人道援助,這使得國際社會對人道救援的需求比以往更為迫切。隨著中國的救援隊增援,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救援團隊也相繼抵達緬甸,形成了一個多國參與的救援網絡。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的衛星影像圖對比。

中方調度14顆衛星為救援提供精準影像 引起美軍方關注

另一方面,中方緊急調度14顆衛星,不僅幫助緬甸取得災後有效數據,亦更精準識別建築倒塌、道路損毀等災情,為救援部署提供關鍵依據。而最關鍵是,衛星資料亦能為物資運輸規劃路線,提供適當的臨時安置點選址。

惟有外媒指,中方調度衛星的動作,引起了美國軍方的特別注意,因美方「完全沒想到中方在衛星領域已經強大到這個程度了」,讓五角大樓感不安。

因中方調動14顆衛星緊急變軌,短時間內完成對災區的全覆蓋掃描,即時傳回精準影像,這種快速反應能力,說明中方衛星已具備靈活機動和協同作戰潛力

緬甸作為連接印度洋和中國西南部的樞紐,其戰略價值不可取代。有分析指,美國一直以來都試圖透過所謂的「民主改造」和軍事滲透,將緬甸納入其印太戰略體系,形成對中國的包圍。

但當下中方的衛星變軌技術,不僅能用於救災,也可應用於軍事偵察,能精準捕捉關鍵設施動態。美方擔憂的是此類技術若用於軍事領域,將削弱其「先敵發現、先敵行動」的全球監控優勢,進而影響航母打擊群和戰略轟炸機的部署效率。美方在緬甸的一舉一動,也都將被中方收入眼下。

簡單來講,中方衛星變軌援助緬甸地震,既是對美國太空技術優勢的挑戰,也是體現了國際責任擔當。而美國在緬甸問題上的「小動作」本質是其地緣政治工具化的延續,但因行動力不足與戰略短視,反被中方的高效與務實反襯出劣勢。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