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為找間諜而找間諜 「FBI每隔10小時就要立一個中國反間諜案」

博客文章

美國為找間諜而找間諜 「FBI每隔10小時就要立一個中國反間諜案」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為找間諜而找間諜 「FBI每隔10小時就要立一個中國反間諜案」

2021年07月04日 08:59 最後更新:07月06日 11:48

「美國嚴重缺乏數字人才。我們的政府不僅缺乏科技精英,也沒有做好人才引進工作。」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米格農·克萊本表示。

自從美國商務部2018年發起「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不少在美華人留學生、學者和科學家遭到逼害與污蔑。美國執法部門在辦案指標驅動下,大搞有罪推定,到處去捉「中國間諜」。

這項計劃實施後,許多在美華裔學者開始「重新思考未來」。不少美國國內人士擔憂,這會削弱美國的科技領導地位。

「美國正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一位美國學者稱。

據《南華早報》報道,2020年2月27日,52歲的華裔納米技術教授、國際知名焊接技術專家胡安明家裡來了一伙不速之客。8名穿著便衣但全副武裝的聯邦調查局(FBI)探員將他逮捕。他在美國田納西大學的任教生涯很快宣告結束。求得探員允許後,胡安明服用了糖尿病藥物,然後被拷走。

華裔納米技術教授胡安明。南華早報圖片

華裔納米技術教授胡安明。南華早報圖片

16個月後,胡安明的案件於6月初在美國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開庭審理。對於胡的六6項指控,包括3項電信詐騙,3項編造虛假口供——12人陪審團全部判定無罪。美國政府查了3年的「間諜案」以法官宣佈無效審判而告終。

值得一提的是,FBI探員庫吉姆·薩迪庫(Kujtim Sadiku)在法庭承認,憑藉使用谷歌翻譯的一段中文新聞稿,FBI探員們錯誤地指控胡安明是「中國間諜」。

胡安明在法院外。

胡安明在法院外。

但打贏官司,並不是胡安明和家人的勝利。

胡安明出生於中國,後來入籍加拿大。被捕後不久,他工作了7年的大學對他做了停職處理。數年的通話、郵件記錄被一一篩查,毫無隱私可言。訴訟費用更是高達數十萬美元。這樁被批評人士稱為證據站不住腳的種族偏見案件,永遠改變了胡安明和周圍人的生活。

「安明賣掉了諾克斯維爾的一切,他現在住在空房子裏。」胡安明的妻子、加拿大華人艾薇·楊(Ivy Yang)表示,「我覺得來美國就是個錯誤,我希望他回加拿大。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踩雷。」

胡安明的妻子說丈夫來美國是一個錯誤。

胡安明的妻子說丈夫來美國是一個錯誤。

對於在美華裔科學家、學者們,從2018年開始,自我保護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2018年11月,美國司法部啓動了「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

美國歷史上,以一個國家的名字命名調查行動十分罕見。這項計劃美其名說為了找出特朗普所說的「竊取美國貿易和科技秘密」的「間諜」,實則大搞有罪推定。大多數調查對象在檢方沒有充足證據的情況下,被提起嚴重的刑事指控。且無論起訴結果,被逼害人員有的丟失工作,有的欠下高昂的律師費用,有的名譽受損。

《南華早報》稱,這項行動計劃給美國執法部門帶來巨大的壓力,為了「抓住下一個間諜」以完成辦案指標,他們通常「撒一張過大的網」。美國司法部已經在83起案件中對中國科學家和學者起訴並定罪。FBI探員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表示,去年夏天,FBI每隔10小時就要立一個與中國相關的反間諜案。

中美之間的競爭通常被形容為科技、經濟和軍事等全方位的競賽,但最基礎的就是每個國家吸引和留住人才、培養未來高階的勞動能力。許多分析人士擔憂,將華裔的美國科學家集體調查一遍,並限制中國學生赴美求學,將讓美國喪失科技領導地位。

「把和中國的競爭作為美國走向封閉保守的藉口,只會讓我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瑪麗·加拉格爾(Mary Gallagher)說,「如果美國對國際學生關門,他們只會去別的國家,最終受損的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

非美國本土出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是美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的數據顯示,2015年在科技領域工作的人中,45%的博士學位擁有者在外國出生,這是有統計的最新數據。

NSF研究顯示,當時在美國科技領域工作的675萬人中,約有45.2萬人擁有博士學位。大約22.4%——即超過10萬人出生在中國大陸。

2015年美國科技領域博士學位擁有者約22.4%出生在中國大陸。南華早報截圖

2015年美國科技領域博士學位擁有者約22.4%出生在中國大陸。南華早報截圖

《南華早報》分析稱,前幾年,許多有中國國籍科技領域學生,預計將成為美國科研的潛在「後備軍」。根據一項美國喬治城大學的研究,2018至2019學年,超過14.3萬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各所大學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學科,其中約3.6萬名中國博士生從事前沿技術研究。但隨著一系列迫害中國學生、學者的事件發生,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開始重新思考未來。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中國政治的助理教授羅里·特魯克斯(Rory Truex)說,「現在美籍華人科學界瀰漫著一種非常明顯的恐懼感。」

另外,美國還出台了一些政策,使具有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背景的中國人更難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皮尤3月的一項研究顯示,超過55%的美國人支持限制在美中國學生的數量。美國反華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去年還叫囂應禁止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理工科,只能學習文科,例如「學莎士比亞和《聯邦黨人文集》」。

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米格農·克萊本(Mignon Clyburn)表示,美國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嚴重缺乏數字人才」。

「我們的政府不僅缺乏科技精英,也沒有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克萊本表示。他曾在奧巴馬時期負責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科技巨頭首當其衝。今年5月,谷歌、亞馬遜、蘋果、微軟、推特和技術貿易協會在一起聯邦案件中提交簡報,支持H-1B簽證持有人的配偶工作的權利。他們認為美國需要建立移民制度,將技術熟練的外國工人引進美國,以促進創新。

今年4月,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警告稱,美國缺乏熟練工人和工程師,有可能讓亞利桑那州價值120億美元的工廠泡湯。

而另一方面,中國正在積極吸納人才。根據畢馬威的報告,截至4月,上海超過10000家企業獲得政府批准,錄用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外籍員工,對於外籍員工年齡、申請資格等的限制也越來越松。

《南華早報》特別提到,中國將人才的競爭視為科技競爭的核心。中國政府反復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瑞安·哈斯(Ryan Hass)稱,國際局勢緊張時,通常伴隨著激烈的競爭。「當大國競爭加劇時,種族主義往往隨之而來,」他說,「我們需要嘗試打破這個循環。」

「問題是,我們希望下一代(科技人才)出現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哈斯問。

科學網7月2日報道稱,自去年開始,已有多位國外頂尖學者選擇到中國任教,引發關注。

7月1日,南京大學現代生物研究院重磅官宣,國際生命科學領域頂尖學者、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終身正教授帥克已全職加盟該院。就在一周前,清華大學也宣佈,曾任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的菲爾茲獎獲得者考切爾·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正式入職清華。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政府勝利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五(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全球40多位工商界巨擘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幽燕金秋圖》前,與國家領導層圍坐一堂。但一個細節卻引發熱議,蘋果CEO庫克(Tim Cook)未出現在這場高規格會晤的名單中,成為大合照的「缺席者」。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並拍攝大合照。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並拍攝大合照。

今年與去年比較,國際商界與國家領導人的會晤名單出現耐人尋味的轉變。參會企業涵蓋美、德、法、英、日、韓、沙地、巴西8大經濟體,歐洲企業數量有15家,遠超美國的4家。當蘋果庫克忙著在中國到處「打卡」、在內地的Apple Store與消費者自拍時,其與會「入場券」已悄悄喪失了。

蘋果庫克曾到上海apple store 。

蘋果庫克曾到上海apple store 。

出席者以產業性質劃分,包括物流(聯邦快遞)、汽車(平治、豐田)、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能源(沙地阿美)等七大產業巨頭齊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分析指,這種轉變背後,是中國對外合作邏輯的策略性升級,凸顯中國在關鍵科技領域的「多頭下注」,透過綁定歐洲車企如平治、BMW,不僅是避險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的策略,也是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競爭活力;至於亞洲半導體如韓國三星、SK海力士,以分化美西方科技聯盟,直指晶片供應鏈自主可控的目標。

而沙地阿美(石油)、淡水河谷(鐵礦)的高層亦作為座上賓,也是直指能源與原料供應鏈的自主,建立抵禦外部衝擊的「安全網」,尤其在新能源與製造業升級的關鍵窗口期,資源穩定供應成為「重中之重」。

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圖片

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圖片

至於橋水達利歐、黑石蘇世民等金融巨鱷現身,為跨國資本流動鋪路,透過吸引國際資本參與產業投資,中國正將全球資金引入「一帶一路」與科技創新領域,形成「資本 - 產業 - 市場」的良性循環。

另會場座次的排列,也解讀了中國產業政策的「密碼」,第一排包括8位企業家,代表8大經濟體加8大產業,包括美國(聯邦快遞)vs德國(賓士)、法國(賽諾菲)vs英國(匯豐)、日本(日立)vs韓國(SK海力士)、沙地(石油)vs巴西(鐵礦),既平衡了大國關係,也錨定了關鍵產業。

至於第二排, 橋水與黑石分列兩側,美中貿易委員會與英中貿易協會隔空相對,三星的李在鎔與豐田的豐田章男並肩而坐,暗示產業合作需以資本為紐帶,以行會為橋樑。

值得注意的是,物流(聯邦快遞、DHL)、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汽車(平治、寶馬)4大領域代表佔據核心席位,正正與中美科技戰的4大戰場(晶片、新能源車、生物技術、高端製造)高度重合,反映中國正用「以歐美、以亞穩鏈」的策略,建構「去美國化」的產業生態。

有分析指,今次會晤釋放兩大訊號:包括中歐產業「聯姻」,德國平治、BMW與法國賽諾菲,對應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市場的全面開放;德國DHL物流巨頭入場,也暗示中歐班列、跨國供應鏈的深度整合。

至於三星李在鎔、SK海力士郭魯正與豐田章男同框,暗合中國芯片國產化及汽車電動化的雙軌戰略;日立的東原敏昭作為日本代表,或將在氫能、智慧製造領域與中國展開技術置換。

這種佈局是將歐洲的技術資本與亞洲的製造能力,嵌入中國主導的「雙循環」體系。

另從與會名單可窺見中國產業開放的3大優先事項,包括生物製藥、記憶體芯片、能源礦產及物流。

反觀蘋果,其在華業務仍以市場銷售為主,核心技術如芯片、作業系統始終未轉移到中國,在「市場換技術」轉向「市場控技術」的新階段,這類「輕資產」巨頭正逐漸失去政策紅利;亦有分析指,這正反映「設計在美、組裝在亞」的舊模式,已不符合中國「技術本土化、供應鏈自主化」的新要求。

蘋果的缺席是「後全球化」時代的分水嶺——當技術主權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企業的價值不再由市值決定,而取決於其在國家戰略棋盤中的座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