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美關係走向緩和

博客文章

中美關係走向緩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美關係走向緩和

2021年10月26日 19:36 最後更新:19:43

中美關係近日發生微妙變化。

今日(10月26日)上午,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應約與美財政部長耶倫舉行視頻通話。新華社公布消息指,中方表達了對美國取消加徵關稅和制裁、公平對待中國企業等問題的關切。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而美國財政部則發表聲明指,二人討論了美國和中國的宏觀和金融發展,認同兩國的發展對全球經濟有重要影響。耶倫向劉鶴坦誠提出關切的問題,不過美方聲明就沒有提到,耶倫具體提出什麼議題。

耶倫和劉鶴開會前接受《紐約時報》採訪,談及上任特朗普政府對3600億美元中國貨徵收的關稅時,質疑關稅設計得不好,這些關稅無助於美國經濟,只是對美國消費者徵稅。

綜合分析劉鶴和耶倫通話及耶倫事前的訪問,可以理出一點思路:

1. 中方「應約」和美方對話,是美方有事想傾。

2. 中方明言要求美方取消加徵關稅和制裁。而耶倫事前的訪談承認對中國貨加徵關稅沒用,主要由美國消費者付鈔。這等如承認關稅加劇了美國通脹,所以應該降低。

《紐約時報》的報導援引兩名參與中國決策的人士的話稱,中國官員歡迎美國採取任何單方面取消關稅的舉措。但他們表示,中國不願意停止其廣泛的工業補貼以換取關稅協議。換言之,美國你單方面降稅吧。

3. 美方沒有披露她「關切的問題」。一般相信,美國要求中國取消工業補貼事少,要解決美國本身通脹高企、經濟乏力事大。

美國9月通脹CPI連續16個月上漲,9月CPI同比上漲5.4%,超市場預期的5.3%,連續第5個月同比增長超過5%,為2008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由於之前美國政府向市民派錢,即使物價急升,他們都有錢照買,開始進入一種經濟停滯、但物價飛漲的狀態。

所以外界估計美國關切的問題一方面希望中國減緩美國通脹,盡量保持輸美貨品不要大幅加價,同時希望中國控制人民幣匯價不要大升,以免美國輸入性通脹大增。另一方面希望中國加大力度採購美國貨品,支持美國經濟,減少美國貿易赤字。

4. 今次「劉耶會談」似乎談得不錯。會後雙方披露的訊息不多,外交談判雙方無嗌交,就沒有太多內容披露,如今中美雙方的經貿談判,也出現這種狀況。對上一次10月9日劉鶴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通話,亦是如此。

高人拆局,話中美的經貿會談有成果,雙方近期暫時進入一個平和期。

可以盤點一下9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進行電話直接對話前後,雙方的動作,見到美國讓步多,中國讓步少。

中國方面,1. 中國原訂在8月20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反外國制裁法》納入《基本法》附件三,讓香港通過相關法例,結果推遲了。

2. 中國大增從美國進口天然氣。10月1日,美國全球風投液化天然氣公司與中國中石化公司,簽署了一項20年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此舉將使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翻一番。中國顯然想把未來把從澳洲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大單,轉給美國。

至於美國方面,1. 美國司法部在9月24日同意加拿大終止引渡孟晚舟,成為中國外交上重大的勝利。2. 美國在10月初,同意對華為和中芯國際發出1030億美元出售商品和技術的許可證,其中610億歸屬華為,420億則歸屬於中芯。雖然放寛後美國高通公司可以提供給華為的只是4G旗艦芯片而非5G芯片,但華為已打出重大缺口。

3. 美國減稅。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10月6日表示,擬重新豁免對549類中國進口貨品加徵的關稅,大約佔加關稅產品四分之一。這是走出減關稅的第一大步,而中國則要求美國對所有加徵關稅的中國產品全面降稅。

結論是美國對中國的讓步較多,雙方的關係正走向緩和。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特赦之風不可長 「大和解論」不可取

2024年11月04日 20:19 最後更新:20:29

香港《國安法》生效4年多,本地政治局面穩定下來,很快又生出一種變相的「大和解論」。

10月初,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接受訪問,建議政府宣布不再處理6000多個因為2019年示威而被捕的人士,認為若果證據不足,可以公布不再處理,「為件事劃一條線」。他又認為,為了顯示香港仍然多元化,特區政府應該鼓勵團體集會。又建議政府舉辦大辯論,以顯示社會氛圍仍然鼓勵多元討論。

張炳良的言論,和回歸20幾年來建制派曾經流行的「大和解論」,同出一轍。認為只要阿爺和反對派和解,香港就可以求得穩定。這種言論曾經一度很有迷惑性,甚至不少建制陣營的精英,亦支持這種論調,因為說到底,很多人都想做好人,想政治正確,不想做惡人,不想打仗,所以成為「大和解論」的支持者,感覺上「大和解派」可以建制和反對派兩種民意兼得。

不過,細思張炳良的言論,特別是公然宣布不處理2019年被捕黑暴分子的建議,等同特赦,並不可取。

第一,香港要重建法治。由1997年回歸開始,香港局面一步步走向混亂,皆因反對派不斷突破法律界線,由違法集會,到非法佔中,再到掟燃燒彈發動暴力抗爭,就是由藐視法治的傾向開始,然後由戴耀廷鼓吹的「違法達義論」將之包裝美化,再由黎智英開動媒體機器廣為宣傳,整個社會的守法氣氛,蕩然無存,最終帶來大亂。

處理這一批數以千計的2019年被捕示威者,由於涉及的人數眾多,搜證工作繁複,加上相當一部分涉事者亦已逃亡海外,政府既要通緝海外逃亡分子歸案,同時又要繼續搜集證據,需時追查疏理。其實處理這些案件的基本原則,就是按香港的法律處理。香港的民事案件有追溯期限,意外傷亡案索償案是3年,錢債案追溯期是6年,土地業權糾紛可以追12年,但刑事案件並無追溯期限,一日未破案,一日都可以追查。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海外流亡人士,當日曾犯嚴重罪行,3、5年之後厭倦了海外的生活,回港投案自首,供認其他涉案的要犯,但如果政府已經公開宣稱那些人已獲特赦,政府如何處理亦相當尷尬,徒惹不尊重法治之譏。正如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除非法律規定有時限,否則只要有證據,特區政府就會作出檢控,這是合符法治原則。

第二,特赦會影響他案判決。現在還有大量當年相關案件仍在審訊,包括「35+」顛覆案並未判刑,黎智英案仍在審訊中,還有大量的重大國安案件正在排期上庭,這種不再追究示威者的建議,背後的和解思想,亦在鼓吹特赦或輕判這些重犯。

看看老牌民主大國英國是怎樣處理暴動罪犯。無論是2011年的倫敦暴動,或是今年的暴力示威,英國都是採取快審重判的方式處理。煽動者在臉書上貼一個帖文叫人去示威,即使示威最後沒有發生,煽動者自己亦沒有出現在示威現場,亦可以被重判3年監禁。惟有依法而治,才不會鼓勵市民將來再進行暴力示威,我們不見英國和示威者和解,為何又要叫特區政府和示威者和解呢?

回歸20多年的例子都已經很清楚說明,「大和解論」其實是「投降主義」的代名詞,姑息養奸只會令政治失控。對並未起訴的示威者,政府可以按香港法律處理,即使調查後在現階段未夠證據起訴,撤消被捕者的保釋要求,將來如果找到新證據,仍然可以繼續起訴。要培養香港的守法精神,當然對事件中的首惡,更加不可以輕輕放過。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