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談,會後雙方吹和風,沒有嗌大交。
大國外交談判,通常都是講一套,做一套。識睇要睇官員吹風,從吹出的風向,你就知道他「講一套」是想講什麼,從此推敲他「做一套」是做那些,通常是吹風講到輕描淡寫的事情。
白宮資深官員星期天傍晚舉辦了拜習會的背景吹風會。事後《美國之音》的標題是咁的: 「拜習會週一晚登場 拜登將“坦率直接”提台灣、人權等議題」。
從報道可見,這場吹風會內容豐富,主要包括幾方面:
1.此次會談十分重要。白宮資深官員話,這是拜登總統上台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面談,即使之前兩人已經通過兩次歷經數小時的電話,而本次視訊會議也非實體面對面,但也能透過比講電話更好的方式來溝通,加上近來中國國內政局發展,習近平集權力於一身,美中兩國元首直接對話,對於負責任的管理美中雙方競爭,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想突出這次會談的重要性,固然視為拜登的外交成就。
2.美國聲稱的主要話題。白官資深官員話,在本次會議上拜登總統將強調的兩大關鍵議題,第一是要確保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拜登將清楚說明美國的動機與優先事項,來避免誤解。希望透過對話,建立「常理性護欄」(common sense guardrails),雙方保持暢通對話管道,來避免誤算或誤解,借此來維持負責任的競爭。
第二,拜登將與習近平將討論美中之間異同之處。拜登將告訴習近平,美國關切中國的某些作為,包括中國政府對企業的補助、其經濟作為,人權,中國對台灣脅逼性並挑釁性的作為,還有科技、網路戰略等方面。而包括氣候變化、健康安全等國際議題是美中利益相交之處,也會是討論的議題。
美國之音詢問,拜登總統在對臺灣安全的承諾、對香港、西藏、新疆等地人權的堅守方面,將提出何種「護欄」。資深官員回應,拜登在之前與習近平的多次對話當中,皆清楚表明美國立場;在拜習會上,亦將對習近平「坦率且直接」的清楚表明人權是美國的基因(DNA),是普世價值,而美國關切中國的人權侵犯。
我認為美國講到人權,一定會大大聲強調,話在會談中會提出,這是她「講一套」的東西,在以往的外交談判是屢見不鮮。但這些都是「死議題」,大家無甚好傾,你講完你的立場,我又講我立場,好難找到共同點。但白官資深官員如此強調,只是想向愛好此議題的國民交待。《美國之音》亦都識做,把「拜登將坦率直接提臺灣、人權等議題」做成標題。
3.隱藏的真焦點。白宮資深官員把會議目標講到輕描淡寫,強調本次拜習會並未設立特定要達成的目標,所以包括最近受到熱議的中國發展核武、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等議題,並沒有預期將在本次雙邊會談中達成任何具體成果。資深官員說兩人將會談到幾項經濟議題,包括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多次公開指出的中國利用國家補助企業,也將提到供應鏈,不過關稅則沒有安排在美國的議程上。
我覺得白宮官員一方面做期望管理,另一方面把經濟和關稅等要中國配合的領域輕輕帶過,這才是會談的真焦點,也是「活議題」。財長耶倫也在座,顯見經濟是重要議題。美國頂不順通脹想減中國貨關稅,希望中國有回報,想中國多買美國貨,想人民幣不升值,想中國協助美國解決供應鏈問題。中國見你肯讓步,這些話題都有得傾。
吹風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真正會晤時,習主席直指,搞「以台制華」將玩火自焚。拜登只能回應,明確重申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援台獨,希望台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
拜登在會晤沒有擺出硬姿態。吹風講一套,現實做另一套。你有表示,中國也有回報。中美關係,暫時可以吹點和風吧。
盧永雄
想不到一個國家可以流氓到這種程度,對外是一副面孔,對內又是完全相反的一副面孔。
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6名內地及及香港的官員,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指制裁是「因為那些人剝奪了香港人的自由,同時對美國領土上的活躍分子實施跨境壓逼。」
流亡美國的黑暴份子如許穎婷等人,一直遊說魯比奧等人對香港官員實施制裁。魯比奧早已把制裁名單握在手上,但到今天才突然發出制裁,恐怕與長和暫緩出售巴拿馬等港口的交易有關。美國這次的制裁是隔空敲打長和,逼他們盡快簽約,所以誰還傻得說這是「純商業交易」,就真是天真得可以了。
由特朗普政府的官員,說要捍衛自由和反對跨境壓逼,那種黑色幽默的意味,真是濃得化不開了。
第一,卡壓自由。美國的《國安法》不但比香港強硬得多,而特朗普政府超越法律對各種自由的卡壓手段,的確令人大開眼界,其中一招就是直接削減撥款。特朗普可以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暫停對衛生科研和大學的撥款,並在3月15日停止對《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的撥款,目的是整治這些機構裡支持民主黨的人員,徹底打碎他們的飯碗,而矛頭焦點就是針對所謂「DEI」政策(多元、平等和包容政策),直指這些政策要求機構聘用跨性別人士,這些人就是特朗普的反對者。
在特朗普斷水喉之後,那些機構紛紛跪低,其中一個就是哥倫比亞大學,完全接納了特朗普對大學學術自由的干預。特朗普政府大力壓制美國人的自由,為何還可以妄稱要保護香港人的自由呢?
第二,跨境壓逼。說到跨國干預,香港通緝幾個流亡到美國的黑暴份子,真是小兒科之極了。美國的跨國干預是針對整個國家或地區,特朗普要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個州,要取回巴拿馬運河,還要強奪丹麥屬下的格陵蘭,到最近還聲稱為奪取格陵蘭會不惜動武。而據格陵蘭傳媒做的民調顯示,85%的格陵蘭居民不想成為美國人。特朗普威脅用武力去強奪他國的領土,這些才真正是魯比奧口中的跨國壓逼(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美國就是拿著她的雙重標準,借許穎婷這些人遞來的刀,制裁內地和香港的官員,壓逼中國就範,恐嚇長和要把巴拿馬的碼頭賣給美國公司。
在黑色幽默的背後,真正悲哀是許穎婷這種流亡的港人。她在2014年加入學民思潮,之後在香港大搞本土派運動,後來去了美國麻省波士頓愛默生學院讀新聞系,在2020年10月宣布流亡美國,在2024年4月宣布成功獲得美國政治庇護,成為首名獲得美國政府批出政治庇護的香港人,拿到美國的綠卡。她之後在美國到處搞政治遊說,要求美國政府制裁香港官員。不過她乞求的對象,剛好就是大力扼殺美國民主和自由的特朗普政府官員和共和黨議員。
許穎婷在香港十分激進,但去到美國就變成乖乖女,她顯然不喜歡特朗普,但又不敢開罵。在特朗普2020年競選連任時,她未申請到政治庇護,已經非常低調,在facebook評論美國選舉時不敢批評特朗普。到2024年特朗普再次參選,許穎婷更噤若寒蟬,不再評論美國的選舉事。直到最近,特朗普政府要關閉《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就踩到許穎婷最痛之處。她在facebook直言「《自由亞洲電台》可以說是對我有恩。自2021年起,我以不同的方式與《自由亞洲電台》合作,也正是因為這個機會,我才能搬到華府,在美國政治核心打滾。」
但許穎婷對特朗普停止資助《自由亞洲電台》的評論,仍然溫和得可以,不敢罵特朗普半句,只是說「美國政府削資的決定是否合理,仍然值得深思」。
許穎婷面對特朗普政府這樣橫蠻無理地削資關停於她有恩的媒體,只作一句「值得深思」的評論,如果許穎婷當日在香港都是這麼溫和的話,就根本不需要流亡了。
2023年12月,許穎婷(中)和另一流亡份子邵嵐(左)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丹.蘇利文(右)見面,遊說蘇利文支持制裁香港官員。如今丹.蘇利文是一個剷除DEI政策的活躍份子,力主在他所屬的阿肯色州立法去除所有大學的DEI相關課程。
許穎婷的確是害怕特朗普政府,因為特朗普政府會毫不猶疑地將類似她那樣的人驅逐出境。3月8日,美國移民部門拘捕哥倫比亞大學一個巴勒斯坦裔的研究生哈利勒,因為他曾經參加過反對以色列出兵加沙的抗議活動。哈利勒已經擁有美國綠卡,他的妻子是美國公民,但仍要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厄運。美國國土安全部在3月28日再宣布,拘捕另一名哥大學生鄭允瑞。鄭允瑞是韓裔,自小跟隨父母移民美國,也擁有美國綠卡,因為參與哥大校園的反猶抗議活動被捕,目前也面臨被驅逐出境。
愛默生書院成員的哀嗚
許穎婷的母校愛默生書院亦正發出哀鳴,2月5日有書院成員在愛默生書院學生報發表文章,題為《多元平等包容 在愛默生書院有多安全》,內文直指總統特朗普意圖取消DEI政策,愛默生書院的師生及文化組織面臨重大壓力,不單怕會被學術審查,更怕會失去聯邦撥款,他們形容這是「情緒恐怖主義」、「學術審查」、「超級民族主義」,這就如60年代末的情況一樣。相信許穎婷都知道母校人員的哀歌,但是她不敢吭一聲,不敢出來示威抗議特朗普政府,不敢鼓勵人上街扔汽油彈去反對美國政府要取消「DEI」政策,她怕特朗普政府會驅逐她出境。特區政府已經吊銷了許穎婷的護照,如果她被美國驅逐出境,恐怕會成為國際人球。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許穎婷們這些向美國遞刀,最後會淪為對方用完即棄的棋子,下場悲慘。而被美國制裁的官員們,就是國家的英雄。誰登上了美國的制裁榜,就是上了我國的光榮榜,前路光明。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