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台灣舉行「四大公投」案投票、開票,當局選務部門晚間公佈開票結果:「重啓核四」、「反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案均未通過,不同意票都突破400萬張,且多於同意票。
「四大公投」議題包括「反萊豬進口」「珍愛藻礁」「重啓核四」「公投綁大選」,前三項分別訴求確保食品安全、維護生態環境、解決能源缺口,後一項涉及降低選務成本、善用公帑資源。
台灣民眾參與公投投票。TVBS圖片
除「核四」外,其餘都是民進黨在野時的主張與承諾。但這場公投是由國民黨推動,但在「重啟核四」公投上,國民黨中央和地方立場不一,引發黨內兩派論辯,這讓力挺重啟核四的前總統馬英九對黨中央的立場「很有意見」,認為黨中央立場要有明確,讓外界知道國民黨的主張,不該首鼠兩端。
選務部門表示,此次公民投票的投票權人以原法定公投日(即2021年8月28日)前一日已滿18歲以上者為限,共計1982萬人,其中首投族超過67萬人。
依照相關規定,公投案要通過,有效同意票需高於不同意票,且達到投票權人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這次四項公投案通過的門檻是4956367張同意票。
原定8月28日辦理的這次公民投票,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改定12月18日舉行投票,投票時間從當天上午8點至下午4點。
「四大公投」全不通過,顯示國民黨發動公投失敗,無法衝擊到執政民進黨。
四大公投全數不過關,台灣資深媒體人黃暐瀚表示,「當藍營喊出『四個同意』的那一天,就已經注定了公投的失敗。」,他認為,國民黨從頭到尾就應該要猛打反萊豬議題,但國民黨卻想要4項都拚過關,結果搞成藍綠對決,「既是對決,藍營必敗」。
網民關注王力宏爆出出軌事件。
針對有人說,因為王力宏新聞爆發影響了公投投票,黃暐瀚認為,這跟王力宏新聞爆發,一點無關。就算王力宏新聞鬧得再大,如果今天是總統大選,投票率照樣開過70%。黃暐瀚表示,只要公投投票率能過60%,四大公投,至少通過三項。但投票率開不出來,而且「四個不同意」支持者,堅定投票;反之「四個同意」的選民,卻意興闌珊。其實,當藍營喊出「四個同意」的那一天,就已經注定了公投的失敗。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五(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全球40多位工商界巨擘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幽燕金秋圖》前,與國家領導層圍坐一堂。但一個細節卻引發熱議,蘋果CEO庫克(Tim Cook)未出現在這場高規格會晤的名單中,成為大合照的「缺席者」。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並拍攝大合照。
今年與去年比較,國際商界與國家領導人的會晤名單出現耐人尋味的轉變。參會企業涵蓋美、德、法、英、日、韓、沙地、巴西8大經濟體,歐洲企業數量有15家,遠超美國的4家。當蘋果庫克忙著在中國到處「打卡」、在內地的Apple Store與消費者自拍時,其與會「入場券」已悄悄喪失了。
蘋果庫克曾到上海apple store 。
出席者以產業性質劃分,包括物流(聯邦快遞)、汽車(平治、豐田)、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能源(沙地阿美)等七大產業巨頭齊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分析指,這種轉變背後,是中國對外合作邏輯的策略性升級,凸顯中國在關鍵科技領域的「多頭下注」,透過綁定歐洲車企如平治、BMW,不僅是避險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的策略,也是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競爭活力;至於亞洲半導體如韓國三星、SK海力士,以分化美西方科技聯盟,直指晶片供應鏈自主可控的目標。
而沙地阿美(石油)、淡水河谷(鐵礦)的高層亦作為座上賓,也是直指能源與原料供應鏈的自主,建立抵禦外部衝擊的「安全網」,尤其在新能源與製造業升級的關鍵窗口期,資源穩定供應成為「重中之重」。
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圖片
至於橋水達利歐、黑石蘇世民等金融巨鱷現身,為跨國資本流動鋪路,透過吸引國際資本參與產業投資,中國正將全球資金引入「一帶一路」與科技創新領域,形成「資本 - 產業 - 市場」的良性循環。
另會場座次的排列,也解讀了中國產業政策的「密碼」,第一排包括8位企業家,代表8大經濟體加8大產業,包括美國(聯邦快遞)vs德國(賓士)、法國(賽諾菲)vs英國(匯豐)、日本(日立)vs韓國(SK海力士)、沙地(石油)vs巴西(鐵礦),既平衡了大國關係,也錨定了關鍵產業。
至於第二排, 橋水與黑石分列兩側,美中貿易委員會與英中貿易協會隔空相對,三星的李在鎔與豐田的豐田章男並肩而坐,暗示產業合作需以資本為紐帶,以行會為橋樑。
值得注意的是,物流(聯邦快遞、DHL)、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汽車(平治、寶馬)4大領域代表佔據核心席位,正正與中美科技戰的4大戰場(晶片、新能源車、生物技術、高端製造)高度重合,反映中國正用「以歐美、以亞穩鏈」的策略,建構「去美國化」的產業生態。
有分析指,今次會晤釋放兩大訊號:包括中歐產業「聯姻」,德國平治、BMW與法國賽諾菲,對應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市場的全面開放;德國DHL物流巨頭入場,也暗示中歐班列、跨國供應鏈的深度整合。
至於三星李在鎔、SK海力士郭魯正與豐田章男同框,暗合中國芯片國產化及汽車電動化的雙軌戰略;日立的東原敏昭作為日本代表,或將在氫能、智慧製造領域與中國展開技術置換。
這種佈局是將歐洲的技術資本與亞洲的製造能力,嵌入中國主導的「雙循環」體系。
另從與會名單可窺見中國產業開放的3大優先事項,包括生物製藥、記憶體芯片、能源礦產及物流。
反觀蘋果,其在華業務仍以市場銷售為主,核心技術如芯片、作業系統始終未轉移到中國,在「市場換技術」轉向「市場控技術」的新階段,這類「輕資產」巨頭正逐漸失去政策紅利;亦有分析指,這正反映「設計在美、組裝在亞」的舊模式,已不符合中國「技術本土化、供應鏈自主化」的新要求。
蘋果的缺席是「後全球化」時代的分水嶺——當技術主權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企業的價值不再由市值決定,而取決於其在國家戰略棋盤中的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