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邁出了罕見的一步,宣布一次過加息0.75厘,將指標利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從原本的0.75至1 厘,升至1.5至1.75 厘。這是27年來美聯儲首度一次加息0.75厘。今年聯儲局已在3月、5月分別加息0.25厘和0.5 厘,即3次會議合共加了1.5厘,加息之快之猛,近年未見。
聯儲局如此下猛藥,皆因美國通脹升得驚人。3月通脹升到8.5%高位,4月回落到8.3%,以為開始加息,通脹即使不急回也會慢回,怎料5月通脹再上8.6%高位。既然通脹發高燒,聯儲局只能開出很猛的退燒藥方。
為何美國通脹如此失控?主要是政策失誤:1.拜登政府去年初上場後,大力投放1.9萬億美元抗疫開支。2.聯儲局瘋狂放水。3.美國在自己有病時還對俄羅斯大加制裁,拜登把石頭重重砸在自己的腳上。附加一點的是特朗普年代對中國產品加徵的關稅,如果拜登一下子全部取消,也有助通脹降溫,但拜登基於政治原因,遲遲不取消,就雪上加霜了。
聯儲局未來還會怎樣加息?
聯儲局的問題是怕痛,大力加息之餘,又要派定心丸。主席鮑威爾在宣布加息後的記者會上稱,通脹形勢令聯儲局6月加息0.75厘,「預計這不會成為常態」。聯儲局需要先發制人行動,這樣之後有更多選擇餘地。(這樣慢還叫「先發制人」?) 鮑威爾預計下次7月議息時,將在單次加息0.5厘或加息0.75厘之間「二選一」。
從市場定價看,外界預計聯儲局將在6月、7月、9月的3次議息會議上加息累計加息2 厘。除了剛剛宣佈的加息0.75厘 ,7月最有可能加息0.75厘 ,9月也將加息0.5厘。屆時聯邦基金利率將升至2.75至3厘。
另外市場預計加息要去到明年才停止。反映聯儲局成員意向的利率點陣圖
顯示,所有聯儲官員都預計,到今年底指標利率將升至3.0 厘以上(現在是1.75 厘)。另外有16人預計明年利率將處於3.5厘以上,其中5人預計利率超過4 厘。但有一人預計利率會降至3.0 厘以下,這意味著他預計明年加息後會減息。
聯儲局連番加息後,美國經濟可以軟著陸嗎?
所謂軟著陸是美國通脹回落到合理水平,但經濟不至衰退。如今看來想軟著陸有很大難度,主要問題有:
1. 美國勞工市場緊張。疫情令美國勞動力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會制約聯儲局加息的效果。美國失業率已經連續3個月保持在3.6%的歷史低位,美國勞動力市場嚴重供需失衡狀態,主要因為美國勞動參與率始終未能完全修復,截至4月末,美國勞動參與率雖較2020年4月的60.2%回升至62.3%,但依然低於疫前的63.2%,即是有170萬人即1%的美國勞動力是完全退出了市場。疫情影響了人們生活方式,降低就業參與意願。
2. 經濟失速。聯儲局預計2022年美國GDP增長1.7%,較3月預期增速2.8%大幅下調1.1個百分點。美國經濟在快速加息時嚴重失速。
3. 普京報復。踏入冬季使用能源高峰時,11月美國中期選舉之際,普京會出什麼招數推高能源價格,來報復美國的制裁呢?
結論是美國經濟不但難以「軟著陸」,想通過有限衰退來換取扭轉高通脹也絕非易事。「衰退」或「滯脹」風險大增。美國凛冬將至,香港要預備美國經濟出事的外溢效應。
盧永雄
財政司司長預告本年度財赤會由2月時預計的481億元,倍增至1000億。經濟不好,政府赤字上升,難免令外界感到憂慮。而千億赤字亦導致財政儲備下降,令人擔憂特區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
高額財赤雖然值得擔心,但是香港的家底仍然很厚,一方面政府的收入減少赤字上升,一定程度都是和利息高企影響經濟有關;但另一方面利息高企,亦令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大增。
由於外匯基金獨立於政府的財政,每年只是支付財政儲備存款、特區基金和法定組織存款的數百億收益,會反映在特區政府的帳目收入之內,其餘外匯基金的盈虧都是獨立於財政預算之外。
可以看看過去幾年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2022年因為當年美國利息減至接近零,外匯基金當年蝕了2024億元。但是隨著過去兩年多美國大幅加息,外匯基金的收益亦水漲船高,2023年外匯基金錄得2127億港元的投資收益,完全抵銷了2022年的虧蝕。而今年首3季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更高達2247億元。按這個走勢,外匯基金今年的投資收益有機會增至近3000億。
如果將這兩條分開的數加起來看,政府盤數蝕1000億,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有3000億,香港整體的財政狀況,就沒有表面看來那麼不健康。
另外,截止去年底外匯基金累計盈餘是6524億港元,如果再加上今年的3000億投資收益,扣除開支之後,外匯基金的累計盈餘都應該超過9000億。
回頭看特區政府的財赤,主要是由於收入減少所致。第一,土地收入,原預計地價收入有330億元,但頭7個月只有37億元。第二,主要收入利得稅,本年度原預計有1802億,截止9月上半年度只錄得71.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1.8%,恐怕全年減幅也較大。第三,印花稅亦按年下跌16%至239.6億。第四,大項中只有薪俸稅有增加,按年增5.4%至83.6億元。總體來說收入是跌的多。
收入下跌和利息高企及地緣政治下美國對內地和香港施壓有關,但隨著美國步向減息周期,今年第4季起股市交投有起色,相信情況會略有改善。但總體而言,仍難望政府的收入短期內會達到平衡。
本來財赤高企,政府就應該要開源節流,但經濟不好,若政府還大幅削減開支,就會出現一個「落雨收遮」的情況,觸發私營部門進一步萎縮,令經濟更差。所以政府推出逆周期措施,維持相當的開支以支撐經濟,是合理的做法。
至於支出方面,政府3大開支項目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醫療會隨著人口老化而增加,社福亦難減,唯一教育是可以斟酌的領域,因為隨著出生人口減少,中學及以下的教育開支應該可以削減,以反映收生減少的狀況。固然教育界會對加快殺校有很大的意見校,但從節流來看,這亦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
另一個可以思考的地方,是整體節省人力成本。政府有超過18萬公務員,仍未聘任的缺口有10%,現在勞工市場仍然緊張,市場薪金高企,叫政府減公務員薪金並不現實,否則公務員流失會更嚴重,政府減薪也會進一步推低消費。
所以政府使用人力資源主要應該考慮的方向,第一是增加外判以減少工資開支,無論如何外判的成本都會較政府請人便宜。第二,加快智能化自動化的步伐,盡量取代用人力做的工作。政府內部部分做事的方法,仍相當古老,效率較低,如果能夠加快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步伐,可以節省人手。當年入境處引入自動過關的設備,十多年後效益反映出來,關口不斷增加擴大,但人手就不用完全成比例增長,節省了大量人手。政府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從這些角度考慮節流,而不是削減服務,否則會對公眾影響太大。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