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約翰遜的末日已經來臨,倫敦政壇又將上演一場權力遊戲。英國外相卓慧思等閣員已經磨拳擦掌,加入爭奪首相寶座。
保守黨副黨鞭平徹「鹹豬手」事件,是壓垮約翰遜相位的最後一根稻草,但這個把頭髮搞亂,靠出位登基的首相,其統治早已百孔千瘡。
1. 一個「朝臣系統」。英國《金融時報》刊發前首席政治記者施里姆斯利的評論指出,起初,約翰遜是一名穿過了似乎無法逾越的灌木叢的「非傳統騎兵」,搞定了脫歐,以保守黨自戴卓爾夫人時代以來從未有過的方式,觸及工人階層的選民。然而,最終約翰遜的輕浮、對規則漠視、缺乏個人道德和誠信、沒有強烈的政治信念、又樂於將難題交給助手的態度,使他的政府漂泊不定。
施里姆斯利認為,約翰遜領導的政府是一個「朝臣系統」,用人的關鍵特徵就是你是否對約翰遜這個國王有用。平徹幫助約翰遜勝選並坐穩位置,而其他的一切都是別人的問題。當災難爆發時,助手和大臣們被派去為約翰遜撒謊「擋槍」,讓他僥倖過關。但運氣不永遠落在約翰遜身上。
《金融時報》揭穿了英式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只是任人唯親的「朝臣系統」,但問題遠不止於此。
2. 施政重點錯置。英國面對的問題一籮籮。脫歐後勞動力短缺,一波又一波的罷工殺到,英國的通貨膨脹可能比同類國家更高。英國央行預計,到今年年底,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將達到11%,冬季更高的能源費用,對英國實際家庭收入出現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大的擠壓。
英國人沒有看到約翰遜提出有力的經濟計畫,來解決這些嚴重問題的政府,因為約翰遜的重點不放在這些地方。
約翰遜愛搞烏克蘭,又或者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合作,他喜歡這些「高大上」的話題,因為他就靠玩弄這些話題起家。他好像完全不明白,附和美國制裁俄羅斯能源,會令英國人無錢交燃料費。這些「生活小節」,不是約翰遜執政的優先事項。
倒是俄羅斯評價約翰遜下台評得最入木三分。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我們希望在英國,有一天會有更多能夠通過對話作出決定的專業人士上台執政,但就目前而言,希望不大。」
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就指,烏克蘭最好的朋友要離開了。「勝利」(指烏克蘭的)處於危險之中!我們期待德國、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消息。梅德韋傑夫顯然在諷刺這些國家政府,會一個又個倒下。
約翰遜沒有處理好本國通脹危機,卻一副心思去搞烏克蘭問題攞彩,人民怨氣沖天,失敗是必然結局。
3. 脫歐是問題之始。約翰遜不單靠玩民粹政治上位,他最關鍵一役是脫歐。2016年脫歐公投,約翰遜是保守黨內的核心脫歐派,他得一間和俄羅斯有千絲萬縷關係的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之助,找到300萬過去極少投票的英國選民,用社交媒體向他們散發恐懼訊息,成功拉得他們投票支持脫歐,令脫歐成為事實,趕了首相文翠姍下台。
脫歐對英國明顯是一劑毒藥,英國民主制被人操弄,等同服毒自盡,如今積重難返。約翰遜靠這種「龐氏騙局」式的權謀詭計上位,當政後浮跨出位,不務正業,是必然之結果。一個成功令英國脫歐的人,留下難以收拾的爛攤。
俄羅斯估計英國不能找到「專業人士」上台執政,我也覺得是大概率事件,因為如今西方政治民粹風氣大盛。如果仍然選出外相卓慧思這種「傻白甜」政客出任首相,就會繼續把英國帶上死路。
盧永雄
想不到一個國家可以流氓到這種程度,對外是一副面孔,對內又是完全相反的一副面孔。
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6名內地及及香港的官員,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指制裁是「因為那些人剝奪了香港人的自由,同時對美國領土上的活躍分子實施跨境壓逼。」
流亡美國的黑暴份子如許穎婷等人,一直遊說魯比奧等人對香港官員實施制裁。魯比奧早已把制裁名單握在手上,但到今天才突然發出制裁,恐怕與長和暫緩出售巴拿馬等港口的交易有關。美國這次的制裁是隔空敲打長和,逼他們盡快簽約,所以誰還傻得說這是「純商業交易」,就真是天真得可以了。
由特朗普政府的官員,說要捍衛自由和反對跨境壓逼,那種黑色幽默的意味,真是濃得化不開了。
第一,卡壓自由。美國的《國安法》不但比香港強硬得多,而特朗普政府超越法律對各種自由的卡壓手段,的確令人大開眼界,其中一招就是直接削減撥款。特朗普可以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暫停對衛生科研和大學的撥款,並在3月15日停止對《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的撥款,目的是整治這些機構裡支持民主黨的人員,徹底打碎他們的飯碗,而矛頭焦點就是針對所謂「DEI」政策(多元、平等和包容政策),直指這些政策要求機構聘用跨性別人士,這些人就是特朗普的反對者。
在特朗普斷水喉之後,那些機構紛紛跪低,其中一個就是哥倫比亞大學,完全接納了特朗普對大學學術自由的干預。特朗普政府大力壓制美國人的自由,為何還可以妄稱要保護香港人的自由呢?
第二,跨境壓逼。說到跨國干預,香港通緝幾個流亡到美國的黑暴份子,真是小兒科之極了。美國的跨國干預是針對整個國家或地區,特朗普要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個州,要取回巴拿馬運河,還要強奪丹麥屬下的格陵蘭,到最近還聲稱為奪取格陵蘭會不惜動武。而據格陵蘭傳媒做的民調顯示,85%的格陵蘭居民不想成為美國人。特朗普威脅用武力去強奪他國的領土,這些才真正是魯比奧口中的跨國壓逼(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美國就是拿著她的雙重標準,借許穎婷這些人遞來的刀,制裁內地和香港的官員,壓逼中國就範,恐嚇長和要把巴拿馬的碼頭賣給美國公司。
在黑色幽默的背後,真正悲哀是許穎婷這種流亡的港人。她在2014年加入學民思潮,之後在香港大搞本土派運動,後來去了美國麻省波士頓愛默生學院讀新聞系,在2020年10月宣布流亡美國,在2024年4月宣布成功獲得美國政治庇護,成為首名獲得美國政府批出政治庇護的香港人,拿到美國的綠卡。她之後在美國到處搞政治遊說,要求美國政府制裁香港官員。不過她乞求的對象,剛好就是大力扼殺美國民主和自由的特朗普政府官員和共和黨議員。
許穎婷在香港十分激進,但去到美國就變成乖乖女,她顯然不喜歡特朗普,但又不敢開罵。在特朗普2020年競選連任時,她未申請到政治庇護,已經非常低調,在facebook評論美國選舉時不敢批評特朗普。到2024年特朗普再次參選,許穎婷更噤若寒蟬,不再評論美國的選舉事。直到最近,特朗普政府要關閉《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就踩到許穎婷最痛之處。她在facebook直言「《自由亞洲電台》可以說是對我有恩。自2021年起,我以不同的方式與《自由亞洲電台》合作,也正是因為這個機會,我才能搬到華府,在美國政治核心打滾。」
但許穎婷對特朗普停止資助《自由亞洲電台》的評論,仍然溫和得可以,不敢罵特朗普半句,只是說「美國政府削資的決定是否合理,仍然值得深思」。
許穎婷面對特朗普政府這樣橫蠻無理地削資關停於她有恩的媒體,只作一句「值得深思」的評論,如果許穎婷當日在香港都是這麼溫和的話,就根本不需要流亡了。
2023年12月,許穎婷(中)和另一流亡份子邵嵐(左)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丹.蘇利文(右)見面,遊說蘇利文支持制裁香港官員。如今丹.蘇利文是一個剷除DEI政策的活躍份子,力主在他所屬的阿肯色州立法去除所有大學的DEI相關課程。
許穎婷的確是害怕特朗普政府,因為特朗普政府會毫不猶疑地將類似她那樣的人驅逐出境。3月8日,美國移民部門拘捕哥倫比亞大學一個巴勒斯坦裔的研究生哈利勒,因為他曾經參加過反對以色列出兵加沙的抗議活動。哈利勒已經擁有美國綠卡,他的妻子是美國公民,但仍要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厄運。美國國土安全部在3月28日再宣布,拘捕另一名哥大學生鄭允瑞。鄭允瑞是韓裔,自小跟隨父母移民美國,也擁有美國綠卡,因為參與哥大校園的反猶抗議活動被捕,目前也面臨被驅逐出境。
愛默生書院成員的哀嗚
許穎婷的母校愛默生書院亦正發出哀鳴,2月5日有書院成員在愛默生書院學生報發表文章,題為《多元平等包容 在愛默生書院有多安全》,內文直指總統特朗普意圖取消DEI政策,愛默生書院的師生及文化組織面臨重大壓力,不單怕會被學術審查,更怕會失去聯邦撥款,他們形容這是「情緒恐怖主義」、「學術審查」、「超級民族主義」,這就如60年代末的情況一樣。相信許穎婷都知道母校人員的哀歌,但是她不敢吭一聲,不敢出來示威抗議特朗普政府,不敢鼓勵人上街扔汽油彈去反對美國政府要取消「DEI」政策,她怕特朗普政府會驅逐她出境。特區政府已經吊銷了許穎婷的護照,如果她被美國驅逐出境,恐怕會成為國際人球。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許穎婷們這些向美國遞刀,最後會淪為對方用完即棄的棋子,下場悲慘。而被美國制裁的官員們,就是國家的英雄。誰登上了美國的制裁榜,就是上了我國的光榮榜,前路光明。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