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馬斯克吹的牛 百度李彥宏卻先實現了

博客文章

馬斯克吹的牛 百度李彥宏卻先實現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馬斯克吹的牛 百度李彥宏卻先實現了

2022年07月22日 11:50 最後更新:12:59

一輛輛沒有方向盤的出租車在北京大街上奔跑,人們神情日如常地等它停下,打開車門坐進去——這可能是幾年之後會出現的景象。無人駕駛,已經進入了深水區。

沒有方向盤的網約車、出租車很酷炫,打車價格也下降一半,那會是個怎樣的世界?

現在,百度率先打開了這個世界的大門。

7月21日,2022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方面宣佈,推出第6代量產無人車Apollo RT6。根據規劃,Apollo RT,6會於2023年率先在蘿蔔快跑上投入使用。

百度第6代無人車Apollo RT6。

百度第6代無人車Apollo RT6。

或是出於對自家自動駕駛技術的自信,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李震宇表示,目前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沒有方向盤,如果未來政策法規允許,百度無人車也可以拿掉方向盤。

百度無人車Apollo RT6 沒有方向盤。

百度無人車Apollo RT6 沒有方向盤。

不過這次百度無人車最大的看點,在於其極大地降低了低成本。

百度Apollo RT6 沒有方向盤,前排空間可以充分利用。

百度Apollo RT6 沒有方向盤,前排空間可以充分利用。

相比目前市場上L4級自動駕駛車型百萬級以上的平均成本,Apollo RT6包括車、無人駕駛套件在內的成本低至25萬元人民幣,差不多是上一代Apollo無人車成本(48萬元)的一半。

好久不見的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也出現了,他說,「無人駕駛汽車成本的大幅下降,以至於我們可以部署上萬輛這樣的車在全國各地。未來打無人車,要比現在打車便宜一半。」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

這是馬斯克也想實現的目標。今年4月的財報會上,馬斯克也曾提出,要推出一款沒有方向盤的完全自動駕駛(FSD)車輛,預計會在2023年面世,2024年量產。

馬斯克說,到時候,打車比坐公交還便宜!沒想到,這款沒有方向盤的車被李彥宏搶了先。

成本進一步下降,讓百度無人車大規模商用部署有了更多的可能。

據華爾街見聞報道,業內人士分析,如果以5年運營週期來算,在一線城市,一個網約車司機每個月成本至少在8000元,加上車輛費用,就更高了;Apollo RT6的月均成本則在4100元左右。這將進一步降低用戶的出行成本。

百度能夠做到進一步壓降用車成本,關鍵在於其通過正向設計,重新製造無人車。通俗地說,就是百度參與到了造車當中,從製造方案到質量標準,均由百度主導品控。

在此之前,市面上的自動駕駛方案,主要是後裝改裝,或者是前裝改裝。

其中後裝大多是基於雷克薩斯RX 450h或林肯MKZ進行改裝。有時在路上看到的頭頂激光雷達的無人車便是這種流派,蘋果、Waymo、小馬智行均屬此列。車的成本固定,主要看自動駕駛套件價格如何降下來。

前裝改裝,則是車子還在產線上就要裝上自動駕駛套件,進行集成、質檢。百度的第四、五代無人車,還有一些初創公司的解決方案,走的便是這個路子。

不過很多車企在一開始設計時,很少有對無人駕駛的考慮,比如說無人駕駛需要更多傳感器、域控制器等設計。

想要最終達到無人駕駛公司期望的結果,就必須要從源頭上抓起,基於自家的方案,對傳感器部件乃至整車進行重新設計。

這也是華為、谷歌等科技公司需要入局「造車」的一個重要原因,車輛軟硬件需要高度集成和適配。

過去十年,百度無人車實驗經歷了一至六代的更迭,為行業趟出了一條路——與車企合作研發自動駕駛車輛,是個避不開的選項。

而對進入自動駕駛深水區的玩家來說,最核心的永遠是通過大量無人車上路,積累海量數據,訓練自動駕駛能力。近期包括小鵬在內的整車廠與一嗨出租等出行平台的合作也是有著這樣的考慮。

並且,落地速度越快,上路的無人車越多,就越能夠在接下來的無人駕駛之戰中贏得先機。

就在7月20日,百度和小馬智行成為首批獲得許可證的企業,被允許在北京經開區核心區60平方公里範圍內,開展常態化收費服務。無人出行服務也已經從過去的示範運營,走向了商業化的下半場。

按照百度的內部規劃,Apollo RT6會根據運營部署節奏,年規劃產能從從萬台到10萬台逐步攀升。預計在2025年時百度無人車會在65個城市運營,至2030年會進一步覆蓋至100個城市。

可以想像,在未來,網約車的代名詞可能就不再是「滴滴」,而會是「蘿蔔快跑」了。

不過李彥宏的野心不止於此。如果只是局限在網約車,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嘗試還是難以實現規模化營收。

自家集度獲得市場認可,在定制化的車企客戶上進一步破局等等。這都是接下里決定百度自動駕駛產品實現盈利的關鍵,也會是李彥宏十年磨一劍的重要一戰。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五(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全球40多位工商界巨擘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幽燕金秋圖》前,與國家領導層圍坐一堂。但一個細節卻引發熱議,蘋果CEO庫克(Tim Cook)未出現在這場高規格會晤的名單中,成為大合照的「缺席者」。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並拍攝大合照。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並拍攝大合照。

今年與去年比較,國際商界與國家領導人的會晤名單出現耐人尋味的轉變。參會企業涵蓋美、德、法、英、日、韓、沙地、巴西8大經濟體,歐洲企業數量有15家,遠超美國的4家。當蘋果庫克忙著在中國到處「打卡」、在內地的Apple Store與消費者自拍時,其與會「入場券」已悄悄喪失了。

蘋果庫克曾到上海apple store 。

蘋果庫克曾到上海apple store 。

出席者以產業性質劃分,包括物流(聯邦快遞)、汽車(平治、豐田)、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能源(沙地阿美)等七大產業巨頭齊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分析指,這種轉變背後,是中國對外合作邏輯的策略性升級,凸顯中國在關鍵科技領域的「多頭下注」,透過綁定歐洲車企如平治、BMW,不僅是避險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的策略,也是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競爭活力;至於亞洲半導體如韓國三星、SK海力士,以分化美西方科技聯盟,直指晶片供應鏈自主可控的目標。

而沙地阿美(石油)、淡水河谷(鐵礦)的高層亦作為座上賓,也是直指能源與原料供應鏈的自主,建立抵禦外部衝擊的「安全網」,尤其在新能源與製造業升級的關鍵窗口期,資源穩定供應成為「重中之重」。

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圖片

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圖片

至於橋水達利歐、黑石蘇世民等金融巨鱷現身,為跨國資本流動鋪路,透過吸引國際資本參與產業投資,中國正將全球資金引入「一帶一路」與科技創新領域,形成「資本 - 產業 - 市場」的良性循環。

另會場座次的排列,也解讀了中國產業政策的「密碼」,第一排包括8位企業家,代表8大經濟體加8大產業,包括美國(聯邦快遞)vs德國(賓士)、法國(賽諾菲)vs英國(匯豐)、日本(日立)vs韓國(SK海力士)、沙地(石油)vs巴西(鐵礦),既平衡了大國關係,也錨定了關鍵產業。

至於第二排, 橋水與黑石分列兩側,美中貿易委員會與英中貿易協會隔空相對,三星的李在鎔與豐田的豐田章男並肩而坐,暗示產業合作需以資本為紐帶,以行會為橋樑。

值得注意的是,物流(聯邦快遞、DHL)、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汽車(平治、寶馬)4大領域代表佔據核心席位,正正與中美科技戰的4大戰場(晶片、新能源車、生物技術、高端製造)高度重合,反映中國正用「以歐美、以亞穩鏈」的策略,建構「去美國化」的產業生態。

有分析指,今次會晤釋放兩大訊號:包括中歐產業「聯姻」,德國平治、BMW與法國賽諾菲,對應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市場的全面開放;德國DHL物流巨頭入場,也暗示中歐班列、跨國供應鏈的深度整合。

至於三星李在鎔、SK海力士郭魯正與豐田章男同框,暗合中國芯片國產化及汽車電動化的雙軌戰略;日立的東原敏昭作為日本代表,或將在氫能、智慧製造領域與中國展開技術置換。

這種佈局是將歐洲的技術資本與亞洲的製造能力,嵌入中國主導的「雙循環」體系。

另從與會名單可窺見中國產業開放的3大優先事項,包括生物製藥、記憶體芯片、能源礦產及物流。

反觀蘋果,其在華業務仍以市場銷售為主,核心技術如芯片、作業系統始終未轉移到中國,在「市場換技術」轉向「市場控技術」的新階段,這類「輕資產」巨頭正逐漸失去政策紅利;亦有分析指,這正反映「設計在美、組裝在亞」的舊模式,已不符合中國「技術本土化、供應鏈自主化」的新要求。

蘋果的缺席是「後全球化」時代的分水嶺——當技術主權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企業的價值不再由市值決定,而取決於其在國家戰略棋盤中的座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