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於本周三(11月2日)舉行,有少部分參與的金融機構高層未能來港,有些人對這個消息十分興奮,在社交媒體上吹噓,說國際對香港的金融峰會反應很差,沒有人來。越說越玄,甚至話特區政府希望打風,令金融峰會借勢收工云云。
特首李家超周二出席行政會議之前,提到國際金融領袖峰會有二百多個金融領袖出席,來自世界各地。就他所知,只有幾位受邀者未能出席。他說,香港未來的兩個星期,將充滿動力,除了國際金融領袖峰會之外,本周開始的金融科技周參與者過萬人,又會舉辦國際七人欖球賽,下星期又會舉行亞洲醫療健康論壇。另外,他又提到,政府會按需要、針對相關活動,推動香港與世界接軌。
一個兩百多人參加的國際金融領袖峰會,有少量的人不能參與(至截稿時是4人),就被一些人放大到這個峰會徹底失敗,這是典型的唱衰香港行為。唱衰香港究竟誰會得益?觀察社交媒體,傳播這些信息者,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本地的網媒,另一類是已經移民海外的香港人。分析唱衰者的動機,主要與他們的政治偏見有關。第一是這些人不喜歡香港有《港區國安法》;第二是他們覺得香港的抗疫措施太嚴緊。固然,有些剛剛移民離港的人,或許希望香港明天就會崩潰,以證明他們離港的決定正確。然而,這只不過是他們的空想。
香港開始逐步復常,香港現時實施「0+3」的檢疫隔離措施,特區政府特別關注的是,如果確診數字暴升,會否造成醫療擠兌的情況,因為出現醫療擠兌,會增加死亡人數。政府的還要觀察放寬控疫措施之後疫情的走勢,這是一個比較可取科學決策的態度,決策雖然比較審慎,但總體方向是朝著開放的方向發展。
在香港還未完全開放、還有各種防疫限制的情況下,香港舉行大型活動,難免要彈性處理某些防疫措施。
例如國際金融領袖峰會出席者,可以在包廂內進行餐飲活動;國際七人欖球賽,容許觀眾在場內飲食等等。這些彈性措施,可以減少參與者的不便,有助改善活動氣氛。當然,政府應該在活動過後,評估這些彈性措施,有沒有帶來預計之外的抗疫風險。
香港正逐步復常,也面對著很大的經濟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不是源自香港的抗疫措施,而是源於美國暴力加息。美國利息快速上升,資金急速回流美國。在大規模資金流失的衝擊下,加上美息未見頂,港股近期就不斷下跌,令投資者心情鬱悶。
但無論如何,港股若與新加坡股市相比,港股的交投量,仍遠高於新加坡。美國在11月、12月再度大幅加息之後,美息快將見頂,而香港明年對外也可能更加開放,本地經濟就有望復甦。
由於香港金融市場的韌性較大,風雨過後,總會有朝陽。相信明年今日,那些唱衰香港金融業被新加坡徹底打敗的人,將會十分失望,香港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狀況,會比現在好得多。
盧永雄
想不到一個國家可以流氓到這種程度,對外是一副面孔,對內又是完全相反的一副面孔。
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6名內地及及香港的官員,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指制裁是「因為那些人剝奪了香港人的自由,同時對美國領土上的活躍分子實施跨境壓逼。」
流亡美國的黑暴份子如許穎婷等人,一直遊說魯比奧等人對香港官員實施制裁。魯比奧早已把制裁名單握在手上,但到今天才突然發出制裁,恐怕與長和暫緩出售巴拿馬等港口的交易有關。美國這次的制裁是隔空敲打長和,逼他們盡快簽約,所以誰還傻得說這是「純商業交易」,就真是天真得可以了。
由特朗普政府的官員,說要捍衛自由和反對跨境壓逼,那種黑色幽默的意味,真是濃得化不開了。
第一,卡壓自由。美國的《國安法》不但比香港強硬得多,而特朗普政府超越法律對各種自由的卡壓手段,的確令人大開眼界,其中一招就是直接削減撥款。特朗普可以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暫停對衛生科研和大學的撥款,並在3月15日停止對《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的撥款,目的是整治這些機構裡支持民主黨的人員,徹底打碎他們的飯碗,而矛頭焦點就是針對所謂「DEI」政策(多元、平等和包容政策),直指這些政策要求機構聘用跨性別人士,這些人就是特朗普的反對者。
在特朗普斷水喉之後,那些機構紛紛跪低,其中一個就是哥倫比亞大學,完全接納了特朗普對大學學術自由的干預。特朗普政府大力壓制美國人的自由,為何還可以妄稱要保護香港人的自由呢?
第二,跨境壓逼。說到跨國干預,香港通緝幾個流亡到美國的黑暴份子,真是小兒科之極了。美國的跨國干預是針對整個國家或地區,特朗普要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個州,要取回巴拿馬運河,還要強奪丹麥屬下的格陵蘭,到最近還聲稱為奪取格陵蘭會不惜動武。而據格陵蘭傳媒做的民調顯示,85%的格陵蘭居民不想成為美國人。特朗普威脅用武力去強奪他國的領土,這些才真正是魯比奧口中的跨國壓逼(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美國就是拿著她的雙重標準,借許穎婷這些人遞來的刀,制裁內地和香港的官員,壓逼中國就範,恐嚇長和要把巴拿馬的碼頭賣給美國公司。
在黑色幽默的背後,真正悲哀是許穎婷這種流亡的港人。她在2014年加入學民思潮,之後在香港大搞本土派運動,後來去了美國麻省波士頓愛默生學院讀新聞系,在2020年10月宣布流亡美國,在2024年4月宣布成功獲得美國政治庇護,成為首名獲得美國政府批出政治庇護的香港人,拿到美國的綠卡。她之後在美國到處搞政治遊說,要求美國政府制裁香港官員。不過她乞求的對象,剛好就是大力扼殺美國民主和自由的特朗普政府官員和共和黨議員。
許穎婷在香港十分激進,但去到美國就變成乖乖女,她顯然不喜歡特朗普,但又不敢開罵。在特朗普2020年競選連任時,她未申請到政治庇護,已經非常低調,在facebook評論美國選舉時不敢批評特朗普。到2024年特朗普再次參選,許穎婷更噤若寒蟬,不再評論美國的選舉事。直到最近,特朗普政府要關閉《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就踩到許穎婷最痛之處。她在facebook直言「《自由亞洲電台》可以說是對我有恩。自2021年起,我以不同的方式與《自由亞洲電台》合作,也正是因為這個機會,我才能搬到華府,在美國政治核心打滾。」
但許穎婷對特朗普停止資助《自由亞洲電台》的評論,仍然溫和得可以,不敢罵特朗普半句,只是說「美國政府削資的決定是否合理,仍然值得深思」。
許穎婷面對特朗普政府這樣橫蠻無理地削資關停於她有恩的媒體,只作一句「值得深思」的評論,如果許穎婷當日在香港都是這麼溫和的話,就根本不需要流亡了。
2023年12月,許穎婷(中)和另一流亡份子邵嵐(左)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丹.蘇利文(右)見面,遊說蘇利文支持制裁香港官員。如今丹.蘇利文是一個剷除DEI政策的活躍份子,力主在他所屬的阿肯色州立法去除所有大學的DEI相關課程。
許穎婷的確是害怕特朗普政府,因為特朗普政府會毫不猶疑地將類似她那樣的人驅逐出境。3月8日,美國移民部門拘捕哥倫比亞大學一個巴勒斯坦裔的研究生哈利勒,因為他曾經參加過反對以色列出兵加沙的抗議活動。哈利勒已經擁有美國綠卡,他的妻子是美國公民,但仍要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厄運。美國國土安全部在3月28日再宣布,拘捕另一名哥大學生鄭允瑞。鄭允瑞是韓裔,自小跟隨父母移民美國,也擁有美國綠卡,因為參與哥大校園的反猶抗議活動被捕,目前也面臨被驅逐出境。
愛默生書院成員的哀嗚
許穎婷的母校愛默生書院亦正發出哀鳴,2月5日有書院成員在愛默生書院學生報發表文章,題為《多元平等包容 在愛默生書院有多安全》,內文直指總統特朗普意圖取消DEI政策,愛默生書院的師生及文化組織面臨重大壓力,不單怕會被學術審查,更怕會失去聯邦撥款,他們形容這是「情緒恐怖主義」、「學術審查」、「超級民族主義」,這就如60年代末的情況一樣。相信許穎婷都知道母校人員的哀歌,但是她不敢吭一聲,不敢出來示威抗議特朗普政府,不敢鼓勵人上街扔汽油彈去反對美國政府要取消「DEI」政策,她怕特朗普政府會驅逐她出境。特區政府已經吊銷了許穎婷的護照,如果她被美國驅逐出境,恐怕會成為國際人球。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許穎婷們這些向美國遞刀,最後會淪為對方用完即棄的棋子,下場悲慘。而被美國制裁的官員們,就是國家的英雄。誰登上了美國的制裁榜,就是上了我國的光榮榜,前路光明。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