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新年潮什麼?題材豐富的中國「年畫」

歷史長河

古代新年潮什麼?題材豐富的中國「年畫」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新年潮什麼?題材豐富的中國「年畫」

2025年02月03日 10:00

「年畫」是中國民間於年節之際,用來迎新春、祈豐年的一種民俗藝術品,也是廣大民眾用來美化環境、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心理願望的一種極為普及的藝術樣式。

雖然在今天香港已較少張貼「年畫」了,而且題材更以「門神」或「財神」之類為主,不像古代題材豐富。最近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的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中,即展出了兩幅由南京博物館珍藏的清代「年畫」,仿佛在重現古代新年的場景。

更多相片
對於不少人來說,年畫有「門神」之刻板印象。(網上圖片)

對於不少人來說,年畫有「門神」之刻板印象。(網上圖片)

吉慶類的年畫之作。圖為《麒麟送子》。(網上圖片)

吉慶類的年畫之作。圖為《麒麟送子》。(網上圖片)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縱30cm、橫49.5cm。(網上圖片)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縱30cm、橫49.5cm。(網上圖片)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一團和氣》。縱54cm、橫51cm。(網上圖片)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一團和氣》。縱54cm、橫51cm。(網上圖片)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資料圖片)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資料圖片)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八美比武》年畫 (資料圖片)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八美比武》年畫 (資料圖片)

對於不少人來說,年畫有「門神」之刻板印象。(網上圖片)

對於不少人來說,年畫有「門神」之刻板印象。(網上圖片)

「年畫」在中國歷史由來已久。「年畫」最早的名稱叫「門畫」,最早出自先秦兩漢年間的宗教祀門習俗。晉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給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所以早年「年畫」多與宗教有關,而且多為手繪之作。如漢代民間喜歡畫「神荼、鬱壘」兩位神人於門上,以驅邪避災。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流行在門上貼有象徵大吉大利的雞,用以辟邪祈福。

吉慶類的年畫之作。圖為《麒麟送子》。(網上圖片)

吉慶類的年畫之作。圖為《麒麟送子》。(網上圖片)

談及門神,早年門神並沒有真實的人物原型,直到唐代才作出改變。據說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在玄武門之變中殘殺兄弟,所以夜裡經常作惡夢,每逢深夜就聽見鬼叫,寢食難安。後來有位大臣進言:「派大將守門,必能驅鬼。」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自告奮勇全副披掛,一人持劍,一人持鞭,站立宮門兩邊,徹夜守護,太宗的病果然痊癒了。太宗大喜,但想將軍守門不是長久之策,隨命畫工把兩位將軍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後人仿傚畫于紙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於世。由於秦、尉遲二人皆為將軍,故唐時的門神多以威武將軍出現,加之民間畫工在唐史演義的基礎上,對他們二人形象進行藝術加工,所以逐漸演變其為年畫「門神」。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縱30cm、橫49.5cm。(網上圖片)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縱30cm、橫49.5cm。(網上圖片)

「年畫」盛行的另一原因在於印刷術的進步。隨著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技術,在隋代後期更出現木刻書籍,並演進為木版年畫。到了南宋時間,更出現以木刻製作的年畫,而且題材豐富,出現趙飛燕、王昭君、班姬、綠珠等美女圖,關張趙馬黃五虎圖等等。元代年畫中有壽星圖、八仙圖、松鶴延年等,而且有出售交易市場。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一團和氣》。縱54cm、橫51cm。(網上圖片)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一團和氣》。縱54cm、橫51cm。(網上圖片)

至於明清時代,「年畫」發展高入高峰期。在明代,由於朱元璋的提倡,使「年畫」遭受重視。在清代,由於戲曲雜劇、繡像小説及使用插圖等木刻畫的興起,並在繪製技術和雕刻技術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使木刻年畫進入了顛峰時期。特別是清雍正、乾隆年間,年畫更為繁盛,産地遍及全國,並涌現出一大批專門從事木刻年畫的專業畫工和雕刻家。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資料圖片)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資料圖片)

另一方面,「年畫」也受地域的影響,而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及地方特色。比較有名如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山東高密、四川綿竹、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廣東佛山、山西臨汾平陽、福建漳州、湖南邵陽灘頭木版年畫等等。其中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相傳在明代時就已經產生,以其豐富的題材、典雅的畫面和秀麗的色彩所顯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歡迎。在種類方面,存世的「年畫」主要分成六大類︰

一、門神類。不用多講,也是最早流傳的「年畫」。

二、吉慶類。主要表達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如《天官賜福》、《連年有餘》、《富貴滿堂》、《加官進祿》等等。

三、風情類。是當時民間生活的寫照,晚清以後還出現了時事、風俗和幽默年畫,如《老鼠嫁女》、《猴搶草帽》等等。

四、戲劇類。以戲曲故事為主,有採用連環畫、組畫或者文學插圖。戲劇晚清時期興起,多採用著名的戲曲故事為題,如《羣英會》、《盜仙草》、《楊家將》、《西廂記》、《寶蓮燈》等等。

五、符像類。以神像和符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旨在驅邪納祥的年畫,宗教意味較重,一般以文字和圖案組成,如「同安寶符」、「太極八卦符」等等。

六、雜畫類。內容是包羅萬象,從花鳥字至各種題材不等。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八美比武》年畫 (資料圖片)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八美比武》年畫 (資料圖片)

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年畫」熱潮出現退卻,除了受戰亂影響外,還有受上海的老月份牌為代表的石印年畫風靡大江南北,間接使到「年畫」風光不再,並影響至今。在今天,或者更多地見到「年畫」的地方便是到博物館了解。

「自知之名」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老子所寫的《道德經》,當中第三十三章有提及:「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春秋時代,齊國相國鄒忌因為相貌堂堂,身高八尺,所以被人尊稱為「騶子」。恰巧,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是體格魁梧的美男子,因此兩人不免經常被人拿來比較。

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後,信步走到鏡子面前仔細端詳自己的裝束和模樣。他越看,就越覺得自己長得的確與眾不同。整理好衣裝,鄒忌帶著沾沾自喜的神情望向妻子,並問道:「你覺得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好看呢?」

鄒忌像。(網上圖片)

鄒忌像。(網上圖片)

妻子見丈夫心情不錯,也不想掃他的興,便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笑著回答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我的夫君更好看啊!那徐公怎麼能跟夫君你比呢?」鄒忌聽到心裡樂開花了,但心裡還是明白自己其實遠比不上徐公。於是,他屁顛屁顛的跑去自己的妾侍那問道:「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俊俏呢?」妾侍對於鄒忌的突然到來感到十分惶恐,見他問自己問題,她想也不想,連忙附和道:「當然是大人您呀!徐公雖是我們有名的美男子,可怎麼都比不上大人您呢!」這次聽到妾侍的答覆,鄒忌才真的放下心來。

翌日,客人來訪。鄒忌在跟他聊天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昨天自己問妻子和小妾的問題,心想要不也問問客人好了。他清清嗓子,煞有其事的向客人問道:「您覺得我和城北徐公,誰更好看呢?」突如其來的問題使客人迷惑不已,他搔了搔頭,還是討好的說道:「徐公當然比不上您,您比他帥氣多了!」聽了三人如出一轍的答覆,鄒忌終於放下心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本來鄒忌還興致勃勃的在門前等待徐公,可他一見徐公那氣宇軒昂的模樣馬上就心生氣餒。明明自己比不上光彩照人的徐公,為甚麼妻子、妾侍和客人都說自己比徐公好看呢?兩人交談時,鄒忌邊思考邊觀察徐公。雖想不明白,但他還是得出一個結論:自己真的比徐公要差一些。

晚上,鄒忌在床上翻來覆去,始終因為早上的事難以入睡。想到最後,他總算找到了原因,只見他念念有詞,喃喃自語地道:「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侍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於我。看來,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贊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自知之明」這個成語,指自己瞭解自己的情況和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