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規為瑱」這個成語相關典故最早出至於春秋時期左丘明所撰的《國語》,在《楚語上》中有提及:「王病之,曰:『子覆語。不轂雖不能用,吾慭置之於耳。』對曰:『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
楚靈王熊圍是春秋時代有名的暴君。身為楚共王次子的他本來就沒有承大統的資格,所以為了一登高位,他在侄子熊員即位後痛下殺手。在熊圍自立為王時,正是楚國與晉國平分霸權之時。雄心勃勃的熊圍自然不甘囿於兩國平分天下的現況,雖然他打算以迎親為名一舉侵領鄭國,以增強楚國勢力。可是,陰謀卻被鄭國識破,所以計謀失敗後的熊圍在回國後,心情變得更為喜恕無常。

楚靈王偏愛細腰之士,因此就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趣事。為了迎合靈王的喜好,朝中一班大臣把一日三餐減為只吃一餐。每每上朝前都要先要屏住呼吸,然後把腰帶束緊。不到一年,滿朝文武官員臉色都是黑黃無色的。(網上圖片)
熊圍本來就是慣使陰謀,以折磨他人為樂,所以一朝做了國君,更是膽大妄為地遷恕於人。在國內,一律對熊圍有異議的人都落得屍首分離的下場;在國外,雖然侵吞鄭國不成,但好大喜功的熊圍仍然欺壓比鄭國弱小的國家。為了自己的享樂,他建造豪華的宮殿和樓台。種種的一切不但耗盡了楚國祖先們辛苦攢下來的財富,更是給楚國人民帶來嚴重災難。

網上圖片
有位宗室大臣子張看見靈王這般模樣,終忍不住向熊圍進諫。儘管他明白一不慎言,他就可能人頭落地,但他依然直視熊圍那雙滲人的眼睛道:「大王,上位者應要以德待人,節制淫樂,愛惜民力⋯⋯」可惜,沒等他說完,靈王就大手一揮,讓他退下。
不願作罷的子張有一次又找到了機會向靈王進諫,這次靈王真的忍無可忍地回敬他說:「我這個人甚麼樣的勸諫都聽過了,你不必再多言了!」難得靈王這次沒有退他退下,子張便據理力爭,指出一個有德行的君主是不該厭棄別人規勸的。靈王見子張一腔忠義,也一時不便發作,只得無奈地說:「那你就只管講吧,我雖然不準備采用你的建議,但還是願意把它放在我的耳朵里。」子張心里氣,但也只能苦笑回道:「做臣子的,總是抱著大王聽勸的希望來進諫。巴浦出產的犀牛角和象牙就多得用不完,盡可以拿來做瑱(用以塞耳的玉飾),那又何必要動用到規勸的話呢!」

戰漢紅瑪瑙耳瑱。(網上圖片)
從那以後,子張便離開了朝廷,也再也不對靈王保有希望了。正因為靈王沒有了子張,所以他的所作所為也變得更加無所忌憚。終於在他離京到外地征戰時,靈王同父異母的三弟子比突然回到楚國,並在在五弟棄疾的支持下,占領了國都郢。失去王位的靈王,也被迫自殺身亡了。
後人就從以上的史事中提煉出「以規為瑱」這個成語,當中的「瑱」字是指古時的一種耳飾,多用作塞耳之用,所以「以規為瑱」是指不聽別人的勸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