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郎原屬官職 為何變成今天結婚男

歷史長河

新郎原屬官職 為何變成今天結婚男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新郎原屬官職 為何變成今天結婚男

2025年02月10日 10:00

有謂「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結婚從古至今皆為人生大事,適逢2023年「雙春兼閏月」,不少男士應該會想做「新郎哥」。然而在古代,「新郎哥」原是官職,全名為「新郎官」,而且是與科舉制度有關。

今天普遍以「一對新人」來稱呼結婚男女,既然女的稱為「新娘」,那麼男的叫「新郎」似乎是順理成章之事,不過在漢代,會有不同的面貌,「朗」是古對官員的一種稱呼。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載︰「屬官有大夫、朗、謁者、皆秦官……朗,掌守門戶,出允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

更多相片
1920年代新郎長衫馬褂禮服 (資料圖片)

1920年代新郎長衫馬褂禮服 (資料圖片)

過大禮用的《禮書》。上列明了納徵的物品及數量。(資料圖片)

過大禮用的《禮書》。上列明了納徵的物品及數量。(資料圖片)

用於洞房花燭夜的燭台 (資料圖片)

用於洞房花燭夜的燭台 (資料圖片)

婚宴用的餐具 (資料圖片)

婚宴用的餐具 (資料圖片)

結婚禮餅 (資料圖片)

結婚禮餅 (資料圖片)

1920年代新郎長衫馬褂禮服 (資料圖片)

1920年代新郎長衫馬褂禮服 (資料圖片)

再說在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在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詔各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孝廉舉至京師後,按制度並不立即授以實職,而是入郎署為郎官,可見「郎」是屬於一種官職。到唐代了,「郎」為官職的慣例被傳承下來,六品以下的官員統稱為郎,成為郎官的略稱。據《舊唐書‧韋澳附從子虛舟傳》所載︰「季弟虛舟,亦以舉孝廉,自御史累至戶部,司勳,左司朗中……為刑部侍郎……父子兄弟更踐郎署,時稱『郎官家』。」由此可知,百姓往往尊稱這些身居「郎」職的人為「郎君」或「郎官」。

過大禮用的《禮書》。上列明了納徵的物品及數量。(資料圖片)

過大禮用的《禮書》。上列明了納徵的物品及數量。(資料圖片)

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自隋代開始行科舉制度,在唐代得到大力發展,並分為「明經」及「進士」兩大主科。自此以後,凡是中了進士的,就初步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但也要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正式授予官職。在通過吏部考試前,新科進士往往會被分配到中央官署裡任校書郎、秘書郎等「郎」職。所以,人們又習慣稱呼新科進士為「新郎官」,這便是新郎官最初的來歷和稱呼。

用於洞房花燭夜的燭台 (資料圖片)

用於洞房花燭夜的燭台 (資料圖片)

此外,男子在中國古代社會也往往被為「郎」,而娶妻結婚(洞房花燭)是其一生中的大事,要一切從「新」。把「新」及「郎」合二為一,便得出「新郎」之名。再說結婚是人生大事,新婚後第一夜即洞房花燭夜地位不下於金榜題名日,能為人生帶來重大之改變,故有「小登科」之美譽。因此有說人們喜歡借用「新郎官」來為新婚男子美其名。

婚宴用的餐具 (資料圖片)

婚宴用的餐具 (資料圖片)

由上所見,「新郎官」原屬唐代一些中下官員的名稱,何以今天會變成民間用語呢?這方面需結合民俗學說起。從民俗學的角度來說,這代表一種很重要的文化流動現象,即制度術語的民俗化。這種現象早就存在,而且包含了非常廣泛的內容。例如「相公」,本來是對攝政丞相的尊稱。源於三國時期曹操以相職攝政,且受封魏公,故稱「相公」。至唐代演化成對宰相的敬稱。再後來(約在明清時期)就成為百姓對富家或朱門子弟的稱呼了。再如郎中、員外郎、隋唐時期原是三省屬下二十四司長官的官號,正職為郎中,副職為員外郎。唐代稍晚,對讀書人也尊稱郎中,員外稱號也泛化到所有「員外同置」(即正額以外,不在編制者)的官員。明清時期,郎中演化成南方人對職業行醫者的專稱,員外則成為民間對土財主的尊稱了。

結婚禮餅 (資料圖片)

結婚禮餅 (資料圖片)

除了官名之外,還有一些本來屬於社會上層之間的相互稱謂也下移到底層社會。比如「大家」一詞,早期是指官中近臣,以及后妃們對皇帝的暱稱,從唐代開始演化成士林階層對大夥、眾人的稱謂,以後又泛化到整個社會。再如「小生」一詞,本來是官場裡下級官員在上司面前,或新學後進者在前輩面前的自我謙稱,後來轉化為年輕讀書人的謙稱。

「自知之名」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老子所寫的《道德經》,當中第三十三章有提及:「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春秋時代,齊國相國鄒忌因為相貌堂堂,身高八尺,所以被人尊稱為「騶子」。恰巧,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是體格魁梧的美男子,因此兩人不免經常被人拿來比較。

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後,信步走到鏡子面前仔細端詳自己的裝束和模樣。他越看,就越覺得自己長得的確與眾不同。整理好衣裝,鄒忌帶著沾沾自喜的神情望向妻子,並問道:「你覺得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好看呢?」

鄒忌像。(網上圖片)

鄒忌像。(網上圖片)

妻子見丈夫心情不錯,也不想掃他的興,便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笑著回答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我的夫君更好看啊!那徐公怎麼能跟夫君你比呢?」鄒忌聽到心裡樂開花了,但心裡還是明白自己其實遠比不上徐公。於是,他屁顛屁顛的跑去自己的妾侍那問道:「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俊俏呢?」妾侍對於鄒忌的突然到來感到十分惶恐,見他問自己問題,她想也不想,連忙附和道:「當然是大人您呀!徐公雖是我們有名的美男子,可怎麼都比不上大人您呢!」這次聽到妾侍的答覆,鄒忌才真的放下心來。

翌日,客人來訪。鄒忌在跟他聊天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昨天自己問妻子和小妾的問題,心想要不也問問客人好了。他清清嗓子,煞有其事的向客人問道:「您覺得我和城北徐公,誰更好看呢?」突如其來的問題使客人迷惑不已,他搔了搔頭,還是討好的說道:「徐公當然比不上您,您比他帥氣多了!」聽了三人如出一轍的答覆,鄒忌終於放下心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本來鄒忌還興致勃勃的在門前等待徐公,可他一見徐公那氣宇軒昂的模樣馬上就心生氣餒。明明自己比不上光彩照人的徐公,為甚麼妻子、妾侍和客人都說自己比徐公好看呢?兩人交談時,鄒忌邊思考邊觀察徐公。雖想不明白,但他還是得出一個結論:自己真的比徐公要差一些。

晚上,鄒忌在床上翻來覆去,始終因為早上的事難以入睡。想到最後,他總算找到了原因,只見他念念有詞,喃喃自語地道:「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侍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於我。看來,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贊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自知之明」這個成語,指自己瞭解自己的情況和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