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孫武用兵蛇字形「同舟共濟」必勝無疑

史空穿梭

孫武用兵蛇字形「同舟共濟」必勝無疑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孫武用兵蛇字形「同舟共濟」必勝無疑

2025年02月21日 20:00

「同舟共濟」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春秋時期孫武所寫的《孫子兵法》,在《九地》一篇中有提及:「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孫武雖被稱作東方兵聖,但其實他早年是以務農為業的,所以就算在他著成《孫子兵法》後,其能力還是飽受質疑。雖然孫武出仕是因為當初吳王親自訪山,但孫武的地位在吳國還是頗為尷尬的。草民出身的他在宮中受到不少流言蜚語的攻擊,直到吳王親眼看過孫武即場展現的練兵之法後才真正封他為將軍。

孫武像。(網上圖片)

孫武像。(網上圖片)

一次,有人問孫武用兵的必勝之法。孫武聽後,沉思片刻道:「像蛇一樣就好。」那人不解地歪了歪頭問道:「先生的意思是⋯⋯?」「你試想一下,如果你打蛇的腦袋,會發生甚麼事?」面對孫武的問題,那人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被牠的尾巴抽一頓啊!」看到他不解思索的模樣,孫武笑了笑,便接着問:「那麼如果你攻擊蛇的腰部?」這次,那人搔了搔頭,似乎不明白為甚麼孫武還要問這樣顯淺的問題,但還是老實地回答道:「自然是被會牠頭尾夾擊呀!」

說完,那人才後知後覺地喃喃自語道:「啊⋯⋯原來如此⋯⋯」見他明白了,孫武也點了點頭說:「是的,善於布陣的將軍會把將士會擺成蛇字形。這樣不但頭尾能相救,還能使將士們可以前、中、後地照應彼此。唯有這樣才不會被敵人打散……」

在中國古代兵陣中,有不少是跟蛇有關的,比如圖中所展現的蛇蟠陣。(網上圖片)

在中國古代兵陣中,有不少是跟蛇有關的,比如圖中所展現的蛇蟠陣。(網上圖片)

那人邊聽邊佩服着孫武,可是不久後他又產生了新的疑問,於是他便再次揚聲問道:「只是⋯⋯先生你怎樣可以確保士兵真的會像蛇一樣會彼此相顧呢?」孫武聽後眉頭一舒,不徐不疾地回道:「這可不用擔心。哪怕是兩個仇人,只要同乘一船,遇到狂風惡浪時還是會同心協力,畢竟這樣才得以謀得一絲生機。連仇人在危險之時尚能同舟共濟,更何況沒有冤仇、兄弟情深的將士呢?戰場乃生死之地,士兵們必然會彼此救援的。」孫武這番說話如同晨鐘暮鼓般,把他的疑惑一掃而空,而他也終於露出滿意的神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根據以上故事提煉出「同舟共濟」這個成語,當中的「濟」字正是渡河之意,因此這個成語的本義就是共坐一條船,一起渡河之意。後來,人們多用此成語來比喻團結互助,並戰勝困難。

「自知之名」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老子所寫的《道德經》,當中第三十三章有提及:「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春秋時代,齊國相國鄒忌因為相貌堂堂,身高八尺,所以被人尊稱為「騶子」。恰巧,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是體格魁梧的美男子,因此兩人不免經常被人拿來比較。

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後,信步走到鏡子面前仔細端詳自己的裝束和模樣。他越看,就越覺得自己長得的確與眾不同。整理好衣裝,鄒忌帶著沾沾自喜的神情望向妻子,並問道:「你覺得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好看呢?」

鄒忌像。(網上圖片)

鄒忌像。(網上圖片)

妻子見丈夫心情不錯,也不想掃他的興,便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笑著回答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我的夫君更好看啊!那徐公怎麼能跟夫君你比呢?」鄒忌聽到心裡樂開花了,但心裡還是明白自己其實遠比不上徐公。於是,他屁顛屁顛的跑去自己的妾侍那問道:「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俊俏呢?」妾侍對於鄒忌的突然到來感到十分惶恐,見他問自己問題,她想也不想,連忙附和道:「當然是大人您呀!徐公雖是我們有名的美男子,可怎麼都比不上大人您呢!」這次聽到妾侍的答覆,鄒忌才真的放下心來。

翌日,客人來訪。鄒忌在跟他聊天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昨天自己問妻子和小妾的問題,心想要不也問問客人好了。他清清嗓子,煞有其事的向客人問道:「您覺得我和城北徐公,誰更好看呢?」突如其來的問題使客人迷惑不已,他搔了搔頭,還是討好的說道:「徐公當然比不上您,您比他帥氣多了!」聽了三人如出一轍的答覆,鄒忌終於放下心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本來鄒忌還興致勃勃的在門前等待徐公,可他一見徐公那氣宇軒昂的模樣馬上就心生氣餒。明明自己比不上光彩照人的徐公,為甚麼妻子、妾侍和客人都說自己比徐公好看呢?兩人交談時,鄒忌邊思考邊觀察徐公。雖想不明白,但他還是得出一個結論:自己真的比徐公要差一些。

晚上,鄒忌在床上翻來覆去,始終因為早上的事難以入睡。想到最後,他總算找到了原因,只見他念念有詞,喃喃自語地道:「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侍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於我。看來,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贊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自知之明」這個成語,指自己瞭解自己的情況和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