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看看有形之手選擇救誰

博客文章

看看有形之手選擇救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看看有形之手選擇救誰

2023年03月21日 19:13 最後更新:19:49

過去的一個星期,是金融世界混亂的一週。

美國影星莎朗史東說銀行風潮令她損失了一半資產,如果她只存錢在銀行,應該不會有這樣大的損失,因為美國政府宣佈為出事的兩間銀行矽谷銀行和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的存款包底,所有存戶都可以全數拿回存款。當然,如果莎朗史東買了相關銀行的股票或者債券,就另作別論了。希望她沒有買瑞信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T1債券),否則,她可能不是損失了一半,而是損失百份百。

瑞士第二大銀行瑞信出事,瑞士央行介入,催促瑞士第一大銀行瑞銀收購瑞信。瑞銀在沒有辦法做詳細賬目審查的情況下,自然要開出狠辣條件,只肯發行價值30億瑞郎(約32.5億美元)新股去收購瑞信所有股份。另外,又要瑞士央行擔保90億瑞郎作收購瑞信的損失擔保,和提供瑞銀1000億美元的流動性。這還不止,瑞士央行將瑞信發行的額外一級債券(AT1)全部減記,變成一文不值。瑞銀在本週一開市之前簽約收購瑞信。

外界認為,瑞銀獲得一個好交易,瑞信由於管理不善,就只能夠以一個茶渣價賤賣。更慘的是,瑞信AT1債券的持有人,投資一夜歸零。雖然瑞信AT1債券在資本不足的時候,有一個全面歸零的觸發點,但一來瑞信的財務狀況未去到這個水平,二來大部分債券購買者根本沒有注意這條款。有個私人銀行家朋友告訴我,客戶買債券的時候,只看著那7、8厘的回報,根本就想過會有全面變零的風險。

一般而言,公司執笠會先償付予債券持有人,最後才給股東,但瑞銀和瑞信這個交易,將瑞信的一級債券減記歸零,相反瑞信股東還可以拿到那32.5億美元的茶渣收購價。相對而言,瑞信股東比較幸運。

事後,瑞信的債券持有人憤怒聲討。為什麼瑞士央行的決策者,要選擇將AT1債券歸零呢?

理由很簡單,這樣做可以讓被收購的瑞信減債160億瑞郎,減輕收購方瑞銀的負擔,以提高這個交易的吸引力,所以要債券持有人犧牲。這是一個瑞士政府的武斷(arbitrary)選擇,並無什麼理念支撐。

美國政府亦作了另外的武斷選擇。美國政府初時選擇不拯救標誌銀行和矽谷銀行,但到了第一共和銀行出事的時候,就牽頭組織11家大銀行存入300億美元給第一共和銀行,聯儲局又向第一共和銀行提供200至1000億美元的流動性,令第一個共和銀行免於像標誌銀行和矽谷銀行般倒閉。

到底是美國財政部和聯儲局反應太慢,要到第三間銀行可能倒閉才行動,還是有意為之呢?

英國溫切斯特大學銀行與經濟學教授、「量化寬鬆」這個概念的提出者理查德•沃纳說,聯儲局是完全有能力拯救這兩家銀行的,而聯儲局是有意不去救的。原因是矽谷銀行和標誌銀行涉及大量的虛擬貨幣業務,而虛擬貨幣正正是在挑戰聯儲局權威。聯儲局當然沒有興趣去救這兩家銀行。

沃纳提到另一個例子,2008年,投行貝斯登和雷曼兄弟同樣不獲聯儲局拯救,但聯儲局卻入市拯救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其實,貝斯登和雷曼兄弟的規模都不大,不難救,為什麼聯儲局不去救呢?原因是在1998年,美國對沖基金「長期資本」出事,聯儲局拉攏了一大批銀行和投行,注資拯救長期資本,但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卻以不是註冊銀行為由,不願意參與拯救。這兩個壞孩子,就在十年後受到懲罰。

這些金融災難故事告訴大家,第一,央行權力很大,可以決定救誰和不救誰。第二,其決定比較難以觸摸,有投資者會因此而受損。第三,不要以為債券比股票安全,瑞信事件表明,債券也可能會歸零。在美國瘋狂印錢的時代,金融風險在不斷疊加。

盧永雄

Tags:

瑞信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見頂論」的鼓吹者應該感到羞恥

2025年01月09日 18:29 最後更新:23:48

新年到來後,去年的經濟數據陸續出籠,中國經濟的整體表現令唱衰者大跌眼鏡。

其中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羅思義。他說,中國2024年前3季度GDP同比增長4.8%。唯一的疑問是第4季數字出爐後,中國全年GDP增速是會達到5%還是略低於5%。不過不管結果如何,中國2024年GDP增速將遠遠高於美國。美國第3季GDP年增2.7%,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按前3季數據預測,美國全年GDP增速將為2.8%。

羅思義說,那樣問題就來了,在2024年報道「中國見頂論」的西方記者,到底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還是純粹為了宣傳而淪為「標題黨」?不管如何,他們都應該為自己感到羞愧。

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和低通脹有關,剛公布的2024年中國全國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上漲0.2%,和對上一年的漲幅持平。另外觀察企業所有工業產品出廠價格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2024年下降2.2%,降幅較對上一年收窄0.8個百分點。內地可以說是處於通縮的邊緣,CPI不高一方面顯示消費市場仍然疲軟,但另一方面,低CPI亦顯示居民生活的壓力不大。

相對地看美國的通脹,美國仍未公布全年數字,但是11月的CPI同比上升2.7%。不要忘記美國在2021和2022年經歷超高的通脹浪潮,在2022年7月美國的通脹升上9.1%的高峰,現在通脹雖然回落,但上升了的物價仍在高位沒有回落。去年11月美國大選期間,香港媒體到當地採訪的時候,美國人就抱怨過去4年一包糖的價錢變了3倍,他們的生活艱難。雖然美國的高通脹令經濟熱度持續,看似經濟韌性很強,但是人民生活的痛感亦同樣地強。中國的低通脹對經濟有壓抑作用,但是以生活成本而言,中國人顯然享受低物價的好處。

特朗普行將上台,外界關心他會和中國大打貿易戰,最近很多朋友都和我談起一個問題,問中國是否能「頂得順」。我說以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會頂不順。特朗普的貿易戰打得愈響,中國回應的力度就愈大。其中一個手段就是放鬆銀根支撐經濟。人民銀行早已說過,會擇機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和降低利息。要擇的時機當然是特朗普上台之後、向中國進攻之時。其實人民銀行工具箱裏還有大量工具可用,當然最強勁的工具就是量化寬鬆,大量印鈔放水支撐經濟。

美國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已經完全示範了天量的量化寬鬆,這亦令美國國債從2008年10萬億美元,升至現在36萬億美元的關鍵原因。很多人說美國創新能力很強,美國自己印錢買回自己發的國債,美國在印錢放水的創新能力,的確是非常之強。

有美國這個樣板在前,中國在有必要時亦可以大量量寬。天量放水的最大的敵人是通脹,因為如果大放水的時候遇上高通脹,通脹會全面失控。為了控制通脹,只能停止放水,這是一個兩難題。但如今中國只有0.2%的通脹,擔心的是通縮,必要時有巨大的放水空間。

結論是不要受美國的宣傳干擾,覺得國家的經濟很弱,覺得中國面對美國貿易戰撐不下去,覺得香港經濟亦會崩潰。阿爺正在全方位部署,拉好架式,全面迎戰特朗普上台帶來的衝擊。阿爺過去不放水,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