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成交淡靜,日均成交不超過1000億元,政府要成立專責小組研究如何提高股市成交,不過,可能現行政策稍作調整,也有助成交,冀望下月特首公布施政報告,提出對投資者友善的政策,刺激資金回流香港。
今年開始,人人把資金放進銀行做定期,投資股市大減,這一方面是由於美國加息,內地經濟疫後復甦未如預期,及中美交惡,這都令港股表現欠理想,不過,減印花稅屬全世界大勢所趨,內地今年8月調低了股票印花稅,美國證交會2021年把股票買賣相關費率調低。
港股2021年8月1日把股票印花稅由0.1%加至0.13%,因雙邊徵收,總稅率0.26%,成為全球「第三貴」的股票市場。當時港府庫房赤字逾千億港元,難以開源,於是向股市打主意,對於普通散戶,印花稅可能只是一百幾十元,不過,對於每次交易以億元計的機構投資者來說則不小,尤其近年高頻交易盛行,印花稅率成為機構投資者是否參與市場的考慮。港股多內地企業上市,若同一股票在香港買入成本較在內地貴,對港股的受歡迎程度自然有影響,短期來說,調低印花稅相信有助提升高頻交易活躍度,對提高成交有正面影響。
新股招股也是出奇淡靜,令人擔憂香港是否已失去新股招股(IPO)集資王的寶座,當然淡市之中,IPO會減少,不過港交所早前提高主板上市門檻,或會成為新股上市的障礙,港交所年將主板盈利規定調高60%,等同盈利總和8000萬港元,港交所主板上市企業在3年營業紀錄期的股東應佔盈利,必須最近一個財政年度不低於3500萬元﹔前兩個財政年度累計不低於4500萬元。提高門檻相信是為了提高上市公司質素,但也阻礙了新股的上市。
港交所稱若中小企業因為盈利未達到主板要求,可尋求創業板上市,問題是創業板被視為「廢墟」,已長期無新股上市,創業板指數屢創新低,因為提高主板上市要求後,創板股份要轉主板難度大增,令創板乏人問津,事實上,創板也曾出過焦點公司,例如成功轉主板的非凡中國,及Saas概念的中國有贊,市值一度超越百億,也有多家經營實業的公司,然而轉主板難,也就減低創板上市的吸引力,連帶主板上市公司也減少,港交所宜度橋改革創業板的現狀。

當局宜制訂對投資者友善政策,吸引資金流入。
1993年青島啤酒成為首家來港掛牌的H股,其後H股成為港股生力軍,吸引環球資金來港,大牛市時一日成交曾接近3000億元,雖然現在宏觀和市場環境都與當時不同,內地實力企業上市亦已七七八八,加上加息和地緣政治等因素,不利投資,但儘管如此,當局也應想想辦法,開闢其他路徑,吸引其他地區公司來港上市,和環球資金來港投資。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李細燕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