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港府全速進行23條立法之際,英國內政部近日突放寬幾項BNO簽證限制,究竟純是巧合,還是趁勢吸港人,都幾吊詭。不過英政府一面想多吸港人,另一面卻又修改稅制,準備向移英港人在港的賣樓收益徵重稅,勁打他們荷包,這猶如一盤冰水照頭淋,十分趕客,加上近年英國經濟環境轉差,部分已到埗港人苦過DD,令未申請者更加十五十六。從最新移民數字看,去年獲批居英的BNO港人人數,比前兩年大幅減少,移英熱潮明顯漸退。

英國推BNO簽證計劃,背後如意算盤是想「人財兩得」,所以近日放寬一些簽證限制,企圖吸入多些港人。但最新數字顯示,港人移英熱潮已明顯漸退。
英國政府2021年推出BNO簽證計劃,背後有其經濟及政治如意算盤,一來移英港人可填補勞動力不足缺口,並帶來一筆可觀資金入境,可謂「人財」兩得;二來又可在政治上表現支援港人,藉此踩特區政府兩腳,用心陰毒。為此,英政府仍繼續想多吸BNO港人,所以在近日23條立法之際,宣布放寬一些BNO簽證限制。
最新的修訂多屬技術性,主要有幾項,1是放寬親屬簽證要求,擁有BNO身份的港人,其家庭成員也可申請BNO簽證;2是BNO港人供養的年老親屬,也可隨申請者移英;3是BNO港人的伴侶,以及受照顧的成年親人,不用跟申請者的簽證期限,即仍可在港居住多一段時間,才往英居住。
這些新措施的用心,是讓BNO港人可與老幼家人一起在英「安心立命」,無後顧之憂,藉此推高申請移英港人人數,明顯是想「人財兩得」的如意算盤打得更響,以助紓緩正面對的「人走財散」困局。
不過,英政府此時卻又打響另一個「搵港人着數」的算盤,勢將「趕客」,令不少有意移英的港人更加猶疑。
英國政府近日「水緊」加劇,故扭盡六壬「掠水」補窿,財相侯俊偉近日在《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會廢除一項針對「非原居英國」居民的徵稅政策,希望幾年後可增加27億英鎊稅收。
據英國多年來沿用的稅制,上述居民在英國以外的收入,只要不匯進英國,就不用繳稅。這稅制對居英的BNO港人很重要,因為他們在港賣樓所賺的錢,或其他收入,都不用交英國稅,慳了一大筆,又能在港保持一定資產,留下後路,可進可退。
但人窮思舊債,政府也一樣,為了給庫房撲水,侯俊偉不再對新移民慷慨,決定廢除這項舊稅制,10多萬已移英的BNO港人首當其衝,由抵英之日開始計,4年之後,他們所有在港的收入都要繳稅,屆時賣樓所賺的錢,都要被英政府「掠去」一大舊。

英國財相侯俊偉宣布,非原居英國的新移民,抵英4年後的海外收入,包括賣樓所得,都要繳稅,BNO港人首當其衝,猶如冰水照頭淋。
許多BNO港人是在2021年持BNO移英,即是說,他們2025年後如賣樓,就要交英國稅,倘若他們在港仍擁有物業,又想迴避繳稅,惟有在未來一年將樓沽出,否則以後賣樓就損失慘重。
BNO港人要居英5年,才可開始申請入籍,即所謂的「5+1」,不少人一直保留香港的物業,是考慮若6年後入籍有阻滯,或自己中途變卦,要返回香港,仍有自置居所可住,但是在新稅制下,就只能被逼賣樓,失去了可進可退的彈性。
這猶如一盤冰水淋下,勢將進一步降低港人移英的熱度,加上近年英國經濟低迷,抵英「先頭部隊」生活多不如意,令未動身或未申請者多了憂慮。
今年1月底,伯明翰大學和蘭開斯特大學發表研究報告,指居英的BNO港人,在住屋、就業、就醫、求學等多方面都面對困難,其中不少人因搵工難,長期失業,或擔任與自己在港資歷不相稱的工作,薪酬待遇下降。
見到先行者苦過DD,已申請但未動身的港人,以及仍未揸定主意的「觀望派」,自然不會一時衝動,移咗民再算,以至申請人數明顯回落。英國內政部上月發表的數字,正反映了這趨勢。
去年(2023)全年獲批的BNO簽證宗數,為37603宗,比2022年的57137宗,跌了34%,與高峰期2021年的96418宗比較,更大幅減少61%。可見移英熱潮明顯漸退,大家都理智了很多。
移民是每個人自己的決定,沒所謂對錯,不過切忌一時衝動,條數要計得準,也要看清楚英政府打的是什麼算盤,是否真正為港人利益,才決定下一步怎樣走。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