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是廣告旺季,各大媒體都期望能夠把握機會多做生意。今年與過去全面暢旺不同,媒體間的表現稍為參差,甚至在數碼媒體中都有差別。
近月廣告市場出現多勞少得的景況,推出的宣傳項目規模普遍較過去同期細。當然,規模細不單於功夫少,業界加「辛」耕耘,自我安慰有得做好過無得做。
在要密食當三番的環境下,數碼媒體似乎出現了微妙變化。大平台如YouTube近月的生意似乎未見突出,受惠於旺季效應較為突出的是社交平台,估計是因為這類型的推廣預算細之餘,不少資源都投放到網紅推介。
作為視頻平台,YouTube可以按用家習慣投放廣告,曾經吸引客戶支持,特別是追求效果的廣告,這個趨勢在疫情期間特別明顯。疫情結束後,效果廣告似乎出現疲勞,商戶發覺只求銷售的宣傳方式慢慢對觀眾失去吸引,部份加強了品牌推廣的投放,希望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和消費者的忠誠度。
網紅推介成為數碼媒體較受歡迎的方式不是今日始,這股風氣與內地也可能產生互動。港人熟悉內地社媒小紅書,主打是素人推介,久而久之都變成是網紅活躍的廣告區,港人北上增多,與內地生活習慣趨同也不足為奇。
網紅廣告有靈活和緊貼產品的好處,對品牌建立有作用,但要有效內容上需要花不少心思,網紅的競爭固然劇烈,管理推廣效果會同樣需要花費不少心力,畢竟網紅的接觸面和傳統媒體比較相對細小,從推廣人員的角度,若有一條好橋,用在傳統大眾傳媒上,可以一舉接觸大量受眾,在投入和回報的計算較為容易。如何能好好運用不同方式的推廣,正正是專業市務人員人價值所在。
潘朵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