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智庫公佈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指數,香港上升3位, 與法國巴黎和新加坡並列全球榜首。指數以紐約市的生活費100點 作為基點,香港、新加坡和巴黎高了7%,可見香港消費之貴, 生活之難。
圖: 經濟學人智庫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指數。
早前參加一個財政預算研討會, 大多數的發問者都抱怨香港什麼都短缺,勞工短缺、土地短缺, 搞到營商成本很貴;打工仔則抱怨人工雖然加了一些, 但遠追不上生活費增加,特別是樓價貴得驚人。其實, 我們感受到的費用上升,核心推動因素是樓價和租金超貴。 以茶餐廳為例,租金就佔了總成本4成以上,就算餐廳不斷加價, 也抵消不了瘋漲的租金。
政府在覓地方面中短期沒甚良策,長線解決土地短缺的方法就只有「 明日大嶼」大規模填海計劃。政府周二公佈「明日大嶼」第一期10 00公頃工程造價估計為6240億元,主要在交椅洲填出人工島。 而第二期在喜靈洲的700公頃填海造價,則尚未公佈。
反對派話「明日大嶼」計劃等如「倒錢落海」,然而, 計數並非他們的強項。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說第一期填海計劃完成後, 可以供應15萬至26萬個住宅單位,當中七成是公營房屋,另外有 40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政府引述測量師學會行估算, 將會建成上限的7.8萬個私人住宅單位,賣地所得預計會有974 0億元至11430億元,若以下限4.5萬個私人住宅計, 預期賣地收益也會有7070億元至8230億元。 而核心商業區全面發展之後,每年可以帶來1410億元的增值, 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的5%。 政府這個估算尚未計算七成公營房屋當中, 還有相當部份居屋可供出售,政府也有收益。單看數字,填海之後, 政府賣地及賣樓所得,會明顯高於開發成本。所以, 質疑政府填海是倒錢落海,是只計支出不講收入的批評,難以成立。
其實,反對派如果覺得填海成本6240億太高, 理論上有兩個替代方案。一個是輸入勞工, 香港近年建築成本急升及工程不斷拖延,與本地勞工緊缺很有關係。 現時有人說在交椅洲建1000公頃的人工島, 是當年興建新機場的玫瑰園計劃的四倍, 成本高漲的主要部份是工人工資。當年興建新機場人工島, 政府封閉了整個地區,大量輸入內地勞工在島上工作。 現時政府預計不能大量輸入勞工,造價就變得很昂貴。現時, 在香港建造一方呎樓面的成本要4000元,在隔一條河的深圳, 成本只需400元人民幣。但當你問到工會以至反對派的時候, 沒有人會贊成輸入勞工,和回歸前相比, 如今政治上已不存在大批輸入外勞的選擇。
第二個方法是在市區邊陲地帶的郊野公園用地建樓, 肯定會比在海中心填出一個島便宜很多。在這些地區挑選500至1 000公頃的土地建樓,不用填海, 鄰接市區交通基建也能更快完成,相比填海,成本可能只是零頭,用 240億就開發到1000公頃土地,也可提前10年有樓落成。 問題是,很多反對派都是環保人士,大力反對在郊野公園建樓, 結果政府「一句唔該」就放棄了這個便宜又高效的方法。
這是一個典型的「作繭自綁」的狀況,什麼替代方案都反對, 剩下來的只有既長遠又昻貴的方案。 如果連這個唯一可大規模供應土地的方案都反對, 大家只能夠坐困愁城,不止是這一代人, 連下一代人都要繼續挨貴樓。
有時覺得政客都相當涼薄,滿口仁義道德, 但卻不會為香港這一代或下一代的年輕人打算,還「叻」 到把一些歪理,變成真理, 令年青人反對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政策方案。香港作繭自綁,已經不是 1.0版,而是2.0版,只比台灣的4.0版好一點而矣。
盧永雄
2024年過去,這的確是極其波動的一年,香港經濟被3座大山壓著,喘不過氣。
第一,匯價。
港元和美元聯繫,美國聯儲局在9月開始減息後,美元一度下跌,但隨後因為美國經濟數據和特朗普回朝的影響,通脹預期重現,美國減息的期望下降,美元在10月初掉頭回升,港元跟升。高匯價對香港出口和旅遊業都有影響,2024年全年港元兌日圓升值了11.6%,港元兌人民幣升值了3.2%,港人不單北上消費,更蜂擁到日本旅遊購物。
過去一年港元匯價兌日元大升。
如果拉長一點看港元兌日圓的匯價,4年前2020年處於1港元兌13.3日圓的水平,現價日圓已經貶值至1港元兌20.13日圓,以4年計,日圓貶值的幅度更超過51%,這就造成港人赴日旅遊的數字大幅增加,而日本遊客到港的數字則大幅減少。單是今年11月,香港人赴日旅遊就有22.7萬人次,香港是日本外國遊客的第4大來源。反觀日本人到香港旅遊就大幅萎縮,在疫情前2019年全年有66.1萬日本人到香港遊玩,如今手頭上只有去年頭10個月的數字,日本旅客來港只有25萬人次,全年大約是30萬人次,估計今年也不會大升。香港人遊日本一個月的數字,可能已近日本人來港旅遊全年數字,可見港元高匯率對本地旅遊的壓力。
第二,利息。
港息跟美息,利息水平高企,大大壓抑投資。美國利息在今年9月跌了一跌之後就重上高位。美國十年債息在今年9月最低見過3.62厘的水平,但現在已回升至4.53厘,和全年高位4.74厘相差不遠。美國利息高企帶動港息向上,香港現在一個月定存最高有4厘樓上,利息高升令投資意欲下降。
第三,地緣政治影響。
拜登政府雖然在末段已放緩了對香港的打壓,但是之前大力唱衰香港,以及呼籲基金不要投資港股的壓力仍在。預計特朗普上台後,一大批反華反港政客如國務卿盧比奧上台,對香港的地緣政治壓力有增無減。
香港經濟面對這3座大山,沒有大幅下插,全年預計GDP可維持2.5%增長,已算相當走運。而特區政府努力推動經濟,亦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主要是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樓市撤辣。特區政府全面撤銷各種類型的樓市辣招,幅度較市場預期更大。市場當時預計政府會分批撤辣,想不到會是全面撤辣。撤辣後幾個月成交已經開始放緩,但以全年計今年一手成交仍錄得逾50%增長,可以想像如果樓市並無撤辣,相信樓市成交和價位還會大跌,甚至會衝擊到銀行體系。
第二,股市出招。在香港力爭之下,中央在今年4月出5招撐港股,外界對中央這些招數較少留意,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支持內地龍頭企業赴港上市,幫助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到今年第3季後,開始見到內地的行業龍頭來港上市,香港的IPO新股市場出現小陽春。再加上阿爺在9月出招救市,一定程度提振了股市的氣氛,最後恆指全年亦在兩萬點樓上收市,較去年年底的收市價升了17.7%,算是穩定了香港股市。
第三,旅遊搞作多。在特區政府大力爭取之下,中央同意深圳居民赴港簽證由「一周一行」改為「一簽多行」,之後馬上感受到深圳旅客來香港的數量增加。文體旅局更在本周一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出4大發展策略、13項具體措施,希望進一步催谷旅遊業。
第四,搶人才。特區政府在搶企業搶人才方面不遺餘力,境外駐港公司的數目增加一成至9960間。而搶人才最突出的效果,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桌球手卓林普和世界排名第二的奧蘇利雲都宣布成為香港人,外界估計這些頂級運動員移居香港有眾多原因,但其中一個關鍵是香港的稅率比較吸引。香港的薪俸稅率最高是15%,而英國的薪俸稅率最高是40至45%,他們移居香港可以節省最多30%的薪俸稅。過去幾年有不少港人因政治原因移居英國,但香港亦以低稅率等條件吸引英國精英移居香港。
就是特區政府這些舉措,阻慢了香港經濟下滑的趨勢。來年特朗普上台,將是更加風高浪急的一年。香港要逆風而行,港人對本地經濟應覺得自己有份,而不是抱著一個「剝花生」的心態去旁觀評論。我們能夠多在香港消費,能夠多在香港投資,就可以加一分力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令香港在困難中破浪前進。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