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單于天降瓦當出土 漢室與匈奴關係如何?

歷史長河

單于天降瓦當出土 漢室與匈奴關係如何?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單于天降瓦當出土 漢室與匈奴關係如何?

2019年07月28日 10:00

「單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領無誤,至於「天降」,多年來都有學者研究。

1954年,考古學家在內蒙古包頭市一處漢墓群中發現一個刻有「單于天降」四個字的瓦當。瓦當屬於泥質灰色,頭為圓形,輪廓凸起,內有隆起的十字線條四分圓面,其上陽刻隸書「單于天降」,表面施朱彩。瓦當的出土對於研究漢代與匈奴文化的意義重大,因銘文隸意濃厚,書體規整嚴謹,是為兩地交流的實物歷史資料。

更多相片
在內蒙古展出的「單于和親」及「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在內蒙古展出的「單于和親」及「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故宮宮廷頂的瓦當,以保護椽頭 (網上圖片)

故宮宮廷頂的瓦當,以保護椽頭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關增鑄多年收藏及研究瓦當 (網上圖片)

關增鑄多年收藏及研究瓦當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內蒙古展出的「單于和親」及「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在內蒙古展出的「單于和親」及「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瓦當」即瓦片的頭,也叫「瓦頭」,是古代中國建築中筒瓦頂端下垂部分。古人認為「當」為「底」,因為陶瓦一塊壓一塊,從屋脊一直排列到簷端,而帶頭的瓦正處在眾瓦之底。瓦當的下面是椽頭,「當」需要抵擋風吹日曬雨淋,保護椽頭免受侵蝕,延長建築壽命。

故宮宮廷頂的瓦當,以保護椽頭 (網上圖片)

故宮宮廷頂的瓦當,以保護椽頭 (網上圖片)

而中國人還喜歡在瓦當雕刻文字或圖案等,美化和蔽護建築物簷頭。所以,瓦當不僅為藝術,同時成為考古重要實物資料,對研究古代各時期的政經文化等有一定參考價值。於內蒙古出土這塊漢宣帝時期「單于天降」瓦當,對於研究漢匈關係極具參考價值,因為瓦當證明漢武帝武功。

「單于天降」拆開來解讀,「單于」即廣漠遼闊,是匈奴的最高首領。而「天」就是上天、天命。不過,「降」字字音及字義上,可為降生的「降」或投降的降」,存在著爭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據專家再考據加以推斷,這塊瓦當出土年代為東漢時期,瓦當文字反映的卻是西漢宣帝時,匈奴呼韓邪單于為了得到漢室保護而內附的歷史。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朝漢於甘泉宮,稱臣侍漢,漢朝「寵以疏禮,位在諸侯王之上」,開啟漢朝與匈奴關係的新篇章。

當時,匈奴單于歸附西漢不需一兵一卒,百姓都高興,於是修建這個有「單于天降」的瓦當建築,來紀念事件。據研究,召灣是匈奴呼韓邪單于南下覲見漢宣帝時的必經之地,帶有「單于天降」瓦當的建築,就是在此時興建。換言之,「單于天降」即是「上天的神秘力量讓單于降服歸順漢朝」,一度成為普遍的解釋。

「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單于天降」瓦當 (網上圖片)

不過,當代專門研究先秦兩漢瓦當的關增鑄,花了多年對所有他已看到的及自己收藏的瓦當展開飾文考證,翻閱《左傳》、《史記》、《漢書》、《金石大字典》等幾十種參考資料,對近270種先秦兩漢瓦當圖飾、文字作了深入考證,並在2005年出版的《先秦兩漢瓦當飾紋考》提到「單于天降」瓦當的文字解讀,表示「單于和親」 及「單于天降」都是古代民族和解之義。他引述《前漢書·元帝紀》載:「虖 ( 呼 ) 韓耶單于,不忘恩德,嚮慕禮儀,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陲,長無兵革之事」。「天降」,「天」指對方,即雙方稱謂。「降」按古音註:降,和同也,「單于天降」即(雙方)和好之義。

關增鑄多年收藏及研究瓦當 (網上圖片)

關增鑄多年收藏及研究瓦當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天降單于」瓦當,不管反映單于降服歸順漢朝,還是解作漢匈雙方和好。但不管是如何解讀,這個瓦當都必定是對當時漢軍消除匈奴侵擾的一種頌揚。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儀戲楚 表現「如簧之舌」

 

「如簧之舌」是舌頭靈巧得像樂器里發聲的簧片一樣。形容花言巧語;能說會道。他的出處在唐•劉兼《誡是非》:「巧舌如簧總莫聽;是非多自愛憎生。三人告母雖投杼;百犬聞風只吠聲。」

中國歷代每多能言善辯之士,今次想跟大家分享張儀戲楚的故事。話說在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縱橫家的門派。縱橫家有兩個最出名的代表人物,一是主張六國合縱的蘇秦,提出六國結成聯盟對抗強秦。作為對手,有以張儀為首的連橫派,旨在破壞六國結聯關係。結果是兩派各有勝負,當時齊國與楚國結盟,使秦國無處下手。因此秦王決定派遣張儀出使楚國,企圖說服楚國放棄與齊國同盟的關係。

不少張儀的作品都表現出很狡猾的樣子 (網上圖片)

不少張儀的作品都表現出很狡猾的樣子 (網上圖片)

楚懷王聽説張儀將要到楚國,顯得漫不經心。戲說︰「閣下來自偏僻鄙陋的國家,用什麼來指教我呢?」張儀知道楚懷王貪心,決定說之以利:「大王若能聽從我的意見,解除與齊國的盟約,我願意奏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讓秦國的女子作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間娶婦嫁女,永遠結為兄弟國家。」

張儀開出的條件十分吸引,楚懷王興高采烈地應允了張儀。大臣們來向楚懷王祝賀,唯獨陳軫勸諫楚懷王不要輕信張儀。楚懷王説:「我不費一兵一卒即可獲得秦國六百里地,大家都替我開心呢!唯獨你在阻止我,你想幹嘛?」

楚懷王 (網上圖片)

楚懷王 (網上圖片)

陳軫回答:「不是這樣的。以臣看來,商於一帶的土地非但不能得到,反而會換來秦國和齊國聯合起來。秦、齊二國一旦聯合,屆時必定會禍患臨頭。」

楚王要他繼續説下去,陳軫則説:「秦國之所以對我楚國如此謹慎,只因為齊楚二國。如今大王,則會使楚國孤立無援。秦國又怎麼會偏愛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之後一定會背棄對大王的承諾,若是向北與齊國斷絕關係,只會招來西邊秦國的禍患,兩國的軍隊一定會一起攻打楚國。我替大王想了下對策,倒不如我們在與齊國暗中合作、表面斷交,派人跟隨張儀去秦國。假如秦國把土地割讓給我們,再與齊國徹底斷交也不算晚。若他們不將土地割讓出來,那也符合我們的策略。」

齊楚結盟使秦國沒機可乘 (網上圖片)

齊楚結盟使秦國沒機可乘 (網上圖片)

楚王心裡不高興,罵道︰「閉嘴! 不要再講話了,等着我得到土地便是。」於是,楚國和齊國斷絕了關係,廢除了盟約,楚懷王把楚國的相印授給了張儀,還饋贈了大量的財物,派了一位將軍跟着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沒拉住車上的繩索,跌下車來受了傷,一連三個月沒上朝,楚懷王聽到這件事,説:「張儀是因為我與齊國斷交還不徹底吧?」就派人去往宋國,借了宋國的符節到齊國辱罵齊宣王,齊宣王一氣之下斬斷符節,轉而與秦國結交。

影視作品上的張儀 (網上圖片)

影視作品上的張儀 (網上圖片)

秦國、齊國建立了邦交之後,張儀開口便説:「我有秦王賜予我的六里封地,願把它獻給楚王。」張儀才上朝。楚國使者則説:「我奉楚王的命令,來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從來沒聽説要收什麼六里土地。」

楚國的使臣只得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結果秦、齊兩國共同攻打楚國,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楚國又派出更多的軍隊去襲擊秦國,楚軍大敗,於是楚國又割讓兩座城池和秦國締結和約,結束戰爭狀態。

後人以「如簧之舌」形容人花言巧語,能說善道,動舌如鼓弄簧片一般。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