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史學家、政治家,他勤奮好學,飽讀詩書,博學多聞,更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等四朝。
司馬光 (網上圖片)
少年時代的司馬光,已經十分聰明,甚得眾人的歡心。據史書記載,有一次,他和朋友們一起玩捉迷藏時,有一位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結果不小心摔了下來,正好摔到一個大水瓮之中。
網上圖片
水瓮又高又大,盛滿了水,跌進水的小孩又不懂得游泳,不斷大叫:「救命呀!救命呀!」很多小朋友看到這個情況,都驚惶失措,有的嚇得哭起來,有的跑回家裏去。
就在這個危急關頭,司馬光情急智生,抱起地上一塊大石頭,用力向水瓮砸去。水不斷從缸中流了出來,差點遇溺的小孩終於得救。司馬光臨危不亂,聰明機智的舉動,受到大家讚賞。
網上圖片
司馬光二十歲時,考中進士,在朝廷任職,更編寫了《資治通鑒》這部史書。由於他為人謙恭,剛正不阿,清廉仁厚,至今仍深受到世人景仰。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