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當地星期四晚舉行最後一場電視辯論,有即時調查發現,53%人認為拜登在辯論表現較好,認為特朗普表現較出色的則有39%。
CNN 民調顯示53%人認為拜登的辯論表現較好。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的即時民意調查,訪問了585名選民,瞭解他們對兩位總統候選人在辯論的表現,發現選民對特朗普的表現改觀。在上個月的第一場電視辯論時,只有28%人認為特朗普表現較好,但今次就有36%人覺得他表現較好。另外,在第一場辯論中,有67%人認為他對拜登的批評不公平,但在今次辯論,就只有49%人認為批評不公,相反認為他對拜登的批評是合理的,就有50%人。
CNN 民調顯示53%人認為拜登的辯論表現較好。
至於拜登,有53%人認為他在辯論表現較特朗普好,同時有73%人認為他對特朗普的批評是合理,26%人認為不合理。
不過調查發現這場辯論似乎未能為任何一位候選人帶來好處。兩名候選人的潛在支持者在辯論後都沒有轉移立場。
由於特朗普感染新冠,兩人比原定少了一場辯論,因此這次終極辯論熱度更高、話題性更強。從表現來看,兩人都是有備而來。
相比首次辯論的混亂,此次辯論貌似更「正常」——採用「不發言就閉咪」的規則,減少任意插嘴、打斷;特朗普不再標榜自己「裸考」,與拜登攻防有來有回。
辯後,兩人都宣佈自己獲勝。但在今年特殊的政治環境下,輿論普遍不認為這場辯論對選情能起到什麼決定性作用。
這場辯論持續約90分鐘。辯論涉及話題包括新冠疫情、國家安全、醫保、移民、種族、經濟、氣候變化等,都稱得上眼下美國最關注、最「撕裂」的熱點話題。
「如何領導美國抗疫」是主持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特朗普和拜登對美國疫情前景的判斷截然相反。
特朗普稱,美國疫情「正在轉彎,就要消退」,還稱疫苗將很快問世。他沒有闡述自己下一階段抗疫計劃,只強調應開放經濟、讓學校復課,指責拜登主張「鎖國」。
拜登則援引美國疫情最新數據,稱美國「將要進入一個黑暗的冬天」他大力批評特朗普領導抗疫不力,指責特朗普一直散布不實信息。拜登然後講述他的抗疫計劃,包括鼓勵人們戴口罩、加強快速檢測、制定重啓經濟和校園的全國性標準等。
頗為諷刺的是,雙方倒是在一件事上頗為「一致」,就是在辯論中著力抨擊對方「腐敗」,同時否認針對自己的腐敗指控。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當中國航太捷報頻傳,SpaceX的獵鷹火箭頻頻上天之際,歐洲也坐不住了。但德國新秀「光譜」火箭的首飛折戟,讓人不禁思考:歐洲要如何在新太空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歐洲「關鍵一戰」敗北
3月30日,在挪威安島航太中心,德國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的「光譜」(Spectrum)火箭靜靜佇立,承載著歐洲商業航太的雄心。然而,這場期待了許久的首秀,卻在30秒後戛然而止。
「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影片截圖
這枚由慕尼黑初創企業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打造的火箭,原本要在這天書寫歷史,成為俄羅斯以外歐洲大陸首次成功發射的商業運載火箭。但命運弄人,火箭在升空後很快失去控制,轉了個180度後墜入附近海域,隨即爆炸。
「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影片截圖
不甘心的歐洲
面對失敗,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CEO丹尼爾·梅茨勒(Daniel Metzler)態度樂觀。他強調這是一次測試,將這次發射定義為「數據收集的成功」,並表示已為第二次飛行做好了準備,並且生產「相當順利」。不過,至於第二次發射還為時過早,公司會嘗試「盡早將第二枚火箭送往發射台」。
「光譜」火箭是一種中小型運載火箭,高約28米,能夠將1噸重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該火箭採用液氧和丙烷燃料,配備了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自行設計和製造的「天鷹座」(Aquila)發動機。其中,一級火箭由9台發動機提供動力,二級火箭由1台發動機提供動力。
這是俄羅斯以外歐洲大陸的首次火箭發射任務。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儘管歐洲航太局(ESA)和法國阿麗亞娜航太公司一直在發射火箭和衛星,但他們的發射任務都是在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進行。
CNN評論稱,在太空領域的競賽迅速擴大的背景下,「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和其他歐洲初創企業正在爭先恐後地參與競賽,試圖與主導競賽的美國和中國搶佔份額。」
但《泰晤士報》稱,如今歐洲在航太領域高度依賴美國,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已在火箭發射方面佔據主導地位。在歐洲「阿麗亞娜5」火箭於2023年7月退役,至2024年7月「阿麗亞娜6」火箭完成首次發射之間,歐洲航太局更是完全依賴於SpaceX。
與此同時,中國不斷在航太領域取得突破,印度等一些國家也開始大力發展航太技術,使歐洲面臨沉重的壓力。報道稱,去年印度完成了5次發射,伊朗也完成了4次發射,歐洲卻只進行了3次發射任務。
未來在何方?
《泰晤士報》認為,「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打擊了歐洲挑戰SpaceX主導地位的希望。不過,一些人士仍對歐洲航太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德國聯邦政府航空航太協調員安娜·克里斯特曼(Anna Christmann)表示,這標誌著「歐洲太空旅行新時代的開始」。德國航空航太工業聯邦協會(BDLI)董事總經理瑪麗-克里斯蒂娜·馮·哈恩(Marie-Christine von Hahn)則稱,「光譜」火箭首次飛行將推動歐洲航太發展,他坦言,馬斯克不是亦不應該是唯一選擇,「歐洲迫切需要確保其在太空領域的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