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校務委員會就是否委任陳文敏做副校長一事,終於塵埃落定。校委會以12比8的票數否定了陳文敏當港大副校長。這事件雖有決定,但預計風波沒有這樣快可以平息,支持陳文敏的人,仍會持續抗爭。
我在一個朋友的飯局上,有人提起港大委任副校長的爭議,又出現了好像佔中時的情況,「黃絲」和「藍絲」拗到面紅耳赤。支持建制的藍絲朋友對於陳文敏出任港大副校長的合適性,嗤之以鼻,主要是針對港大法律學院部份老師於佔中期間扮演發動者的角色,又違規收取匿名捐款,認為陳文敏作為法律學院的負責人,對上述事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些事件客觀上將大學政治化,有失學術機構的中立性。如果由陳文敏出任副校長,管理學校行政,並不適當。
當然,支持陳文敏的朋友,亦激動反駁,認為事件關乎學術自由,任命誰當副校長,應該由學校自決,既然推薦委員會及校長都支持任命,便應該讓陳文敏做校長。他又質疑是政府作出干預,才令校委會以多數否定陳文敏的任命。
本來,朋友聚會,把酒言歡,不希望激動爭拗,但這些政治話題,一開始就停不了,雙方也沒有妥協的空間,拗之不完。正當雙方都毫不妥協,堅持己見時,一位平時絕少就政治問題表態的朋友,突然發問:「究竟事情這樣搞下去,對港大的未來有何影響?」
這位朋友也是港大校友,已畢業三十多年,他的女兒現時在一所名校讀中五,主要選修文科科目,現正考慮將來好不好報讀港大的工管及法律雙學位課程。她的學校初步評估她文憑試有34分(要再看中五成績評估),有條件報這個課程。但朋友說港大愈來愈政治化,最近的在QS大學排名榜排名又已經被科大超越,女兒很頭痛,有點怕港大這種政治化的環境,問爸爸究竟是否應該繼續選擇港大工管和法律雙學位作為第一志願,抑或轉去報讀英國大學的法律課程。
這位朋友相信英國的法律學院,學術水平絕對不差於香港,但卻有另一個問題,香港法律界近年愈搞愈多自我保護的措施,即使留學生在英國牛津、劍橋這種世界一流的大學讀完法律,要回港執業,還需要先參加香港法律專業文憑(PCLL)課程,通過考試才可實習,而不像過去在英國完成專業課程就可以回港實習,由於本地的PCLL學位有限,在英國讀法律並不保險。
朋友愈講愈勞氣,話自己女兒是一個可能報考港大的學生,他自己是校友,按流行的語言,都是「持份者」,到底有無人關心他們的意見?他說現在人人都喜歡爭拗政治,港大似乎已經變成政治機構,日日在打大交。從校委會主席、到校長、到老師,心不在焉,到底還有多少人在關心港大的排名,在乎是否爭取到最好的學生?朋友話如果女兒怕了港大,選擇到英國讀法律,就要盡快起行,中六要到英國去讀AS level,以增加讀到好大學的機會。如今赴英留學一年的開支便要40多萬元,遠高過香港讀大學的5萬元,讀5年要多花200萬。他慨歎香港的大學,教職員收的是公帑,為什麼會搞成這樣,令到家長如此頭痛?他們想玩政治,為何不去立法會呢?
這個家長朋友愈講愈勞氣,在座的黃絲及藍絲朋友也不再發聲,也沒有人可以回應到他的提問。臨走前,這位家長朋友提醒我,要將他的意見寫出來,因為他是沉默大多數,社會上有很多像他這樣的人,根本很討厭天天沒完沒了的政治爭拗,希望過一些正常生活,不想事事都政治掛帥,但今時今日,打開報章,往往事與願違,他的「第三種意見」,完全不被重視。他唯一的意見是叫大學中人停手,不要再搞政治,做好學術工作吧。
盧永雄
想不到一個國家可以流氓到這種程度,對外是一副面孔,對內又是完全相反的一副面孔。
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6名內地及及香港的官員,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指制裁是「因為那些人剝奪了香港人的自由,同時對美國領土上的活躍分子實施跨境壓逼。」
流亡美國的黑暴份子如許穎婷等人,一直遊說魯比奧等人對香港官員實施制裁。魯比奧早已把制裁名單握在手上,但到今天才突然發出制裁,恐怕與長和暫緩出售巴拿馬等港口的交易有關。美國這次的制裁是隔空敲打長和,逼他們盡快簽約,所以誰還傻得說這是「純商業交易」,就真是天真得可以了。
由特朗普政府的官員,說要捍衛自由和反對跨境壓逼,那種黑色幽默的意味,真是濃得化不開了。
第一,卡壓自由。美國的《國安法》不但比香港強硬得多,而特朗普政府超越法律對各種自由的卡壓手段,的確令人大開眼界,其中一招就是直接削減撥款。特朗普可以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暫停對衛生科研和大學的撥款,並在3月15日停止對《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的撥款,目的是整治這些機構裡支持民主黨的人員,徹底打碎他們的飯碗,而矛頭焦點就是針對所謂「DEI」政策(多元、平等和包容政策),直指這些政策要求機構聘用跨性別人士,這些人就是特朗普的反對者。
在特朗普斷水喉之後,那些機構紛紛跪低,其中一個就是哥倫比亞大學,完全接納了特朗普對大學學術自由的干預。特朗普政府大力壓制美國人的自由,為何還可以妄稱要保護香港人的自由呢?
第二,跨境壓逼。說到跨國干預,香港通緝幾個流亡到美國的黑暴份子,真是小兒科之極了。美國的跨國干預是針對整個國家或地區,特朗普要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個州,要取回巴拿馬運河,還要強奪丹麥屬下的格陵蘭,到最近還聲稱為奪取格陵蘭會不惜動武。而據格陵蘭傳媒做的民調顯示,85%的格陵蘭居民不想成為美國人。特朗普威脅用武力去強奪他國的領土,這些才真正是魯比奧口中的跨國壓逼(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美國就是拿著她的雙重標準,借許穎婷這些人遞來的刀,制裁內地和香港的官員,壓逼中國就範,恐嚇長和要把巴拿馬的碼頭賣給美國公司。
在黑色幽默的背後,真正悲哀是許穎婷這種流亡的港人。她在2014年加入學民思潮,之後在香港大搞本土派運動,後來去了美國麻省波士頓愛默生學院讀新聞系,在2020年10月宣布流亡美國,在2024年4月宣布成功獲得美國政治庇護,成為首名獲得美國政府批出政治庇護的香港人,拿到美國的綠卡。她之後在美國到處搞政治遊說,要求美國政府制裁香港官員。不過她乞求的對象,剛好就是大力扼殺美國民主和自由的特朗普政府官員和共和黨議員。
許穎婷在香港十分激進,但去到美國就變成乖乖女,她顯然不喜歡特朗普,但又不敢開罵。在特朗普2020年競選連任時,她未申請到政治庇護,已經非常低調,在facebook評論美國選舉時不敢批評特朗普。到2024年特朗普再次參選,許穎婷更噤若寒蟬,不再評論美國的選舉事。直到最近,特朗普政府要關閉《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就踩到許穎婷最痛之處。她在facebook直言「《自由亞洲電台》可以說是對我有恩。自2021年起,我以不同的方式與《自由亞洲電台》合作,也正是因為這個機會,我才能搬到華府,在美國政治核心打滾。」
但許穎婷對特朗普停止資助《自由亞洲電台》的評論,仍然溫和得可以,不敢罵特朗普半句,只是說「美國政府削資的決定是否合理,仍然值得深思」。
許穎婷面對特朗普政府這樣橫蠻無理地削資關停於她有恩的媒體,只作一句「值得深思」的評論,如果許穎婷當日在香港都是這麼溫和的話,就根本不需要流亡了。
2023年12月,許穎婷(中)和另一流亡份子邵嵐(左)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丹.蘇利文(右)見面,遊說蘇利文支持制裁香港官員。如今丹.蘇利文是一個剷除DEI政策的活躍份子,力主在他所屬的阿肯色州立法去除所有大學的DEI相關課程。
許穎婷的確是害怕特朗普政府,因為特朗普政府會毫不猶疑地將類似她那樣的人驅逐出境。3月8日,美國移民部門拘捕哥倫比亞大學一個巴勒斯坦裔的研究生哈利勒,因為他曾經參加過反對以色列出兵加沙的抗議活動。哈利勒已經擁有美國綠卡,他的妻子是美國公民,但仍要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厄運。美國國土安全部在3月28日再宣布,拘捕另一名哥大學生鄭允瑞。鄭允瑞是韓裔,自小跟隨父母移民美國,也擁有美國綠卡,因為參與哥大校園的反猶抗議活動被捕,目前也面臨被驅逐出境。
愛默生書院成員的哀嗚
許穎婷的母校愛默生書院亦正發出哀鳴,2月5日有書院成員在愛默生書院學生報發表文章,題為《多元平等包容 在愛默生書院有多安全》,內文直指總統特朗普意圖取消DEI政策,愛默生書院的師生及文化組織面臨重大壓力,不單怕會被學術審查,更怕會失去聯邦撥款,他們形容這是「情緒恐怖主義」、「學術審查」、「超級民族主義」,這就如60年代末的情況一樣。相信許穎婷都知道母校人員的哀歌,但是她不敢吭一聲,不敢出來示威抗議特朗普政府,不敢鼓勵人上街扔汽油彈去反對美國政府要取消「DEI」政策,她怕特朗普政府會驅逐她出境。特區政府已經吊銷了許穎婷的護照,如果她被美國驅逐出境,恐怕會成為國際人球。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許穎婷們這些向美國遞刀,最後會淪為對方用完即棄的棋子,下場悲慘。而被美國制裁的官員們,就是國家的英雄。誰登上了美國的制裁榜,就是上了我國的光榮榜,前路光明。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