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首屆創新日展出科研成果

社會事

中大首屆創新日展出科研成果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首屆創新日展出科研成果

2021年09月24日 04:30 最後更新:08:07

中大昨日舉辦首屆中大創新日,展示大學近年二十個研究成果,包括中大衞星項目和機械人發明、智能磁導內窺鏡以減微創手術切口等。此外,中大亦設立了創博館,為中大成員提供一個展示科研成果及連接業界資源的平台,以實現知識轉移。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中大昨於大學新開設的創博館舉行中大創新日暨創博館開幕典禮,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致辭時指,很高興在活動上看到許多成功的前沿研究已發展成為創新技術,而政府亦積極推動創科發展,希望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

中大校長段崇智指,中大致力將研究、創新和企業連結發展成一個充滿活力和生產力的創新生態圈,包括以大學既有及具策略願景的研究和創新方向為全球帶來影響力,並以公私營合作夥伴模式,把握與私營機構和政府部門合作帶來的機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中大創新日分別於創博館及康本國際學術園展示二十個由中大教授主導的創新研究,當中亦展示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李崢透過改良內窺鏡的設計,所製作的新型磁導內窺鏡,儀器上帶有磁力的鏡頭,在手術時將儀器放入病人體內,透過磁力「貼」在胸腔壁,可讓目前須兩個切口的肺部手術減至一個。李崢預計三年後可正式採用相關技術,暫可應用於肺部手術,未來估計可將技術拓展至腹腔手術。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為推動創新生態圈的發展,中大設有支援部門,例如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協助中大研究人員的工作,所提供的服務包括為教授的研究尋找合適的支持資源,協助他們申請資助和促成與校外團體的合作等。研轉處亦負責制定及推行提升大學研究水平的相關政策,並鼓勵師生將研究成果和專業所長應用於社會。

中大舉行創新日,創科局局長薛永恒參觀科研成果。

中大舉行創新日,創科局局長薛永恒參觀科研成果。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一滴血揪出代謝性脂肪肝 中大醫學院聯同美國及內地成功開發早期診斷模型

2024年12月19日 16:39 最後更新:16:59

中大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及溫洲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同成功開發了一種以血液為基礎的嶄新非侵入性早期診斷代謝性脂肪肝炎模型,有望可轉化至臨床應用,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及具成本效益的診斷工具。

研究詳情已刊登於著名醫學期刊《Cell Metabolism》。

中大醫學院表示,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簡稱「代謝性脂肪肝」),原稱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影響全球25-30%的人口,是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在本港,約27%的成年人口患有此疾病。

CUHK Medicine FB

CUHK Medicine FB

代謝性脂肪肝通常無明顯病徵,可惡化為脂肪性肝炎(MASH)、肝硬化,甚至肝癌。故此,有需要及早識別高風險群組,使病人能及早接受治療。

肝穿刺活組織檢查(肝活檢)是目前診斷脂肪性肝炎的「黃金標準」,但檢查具創傷性,會對病人帶來潛在風險,加上費用昂貴,令臨床應用受到限制。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于君教授表示:「這個創新的早期診斷模型是基於我們在前期MASH患者樣本結合動物研究發現的可以識別MASH的相關因子,能準確識別MASLD和MASH患者,並可評估MASH的改善情況和治療效果。其診斷效能在亞洲及美洲的三個獨立隊列中得到了驗證。研究成果已申請專利並正在開發診斷試劑盒。」研究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内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教授亦表示:「這項發現將有助減少不必要的肝活檢程序,以便及早發現和介入,從而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

中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中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研究團隊從四個獨立隊列研究中,收集了700個來自香港、中國內地及美國的血清樣本。研究前期透過分析健康對照、MASLD和MASH組的臨床診斷數據,利用結果所得的6種蛋白和17種臨床變數作檢測並結合隨機森林算法和單因素邏輯回歸方法進行篩選,成功建立起一個包含2種血清蛋白生物標誌物(CK-18, CXCL10)和身體體重指數(BMI)的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模型N3-MASH。研究第一作者、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張翔解釋:「此模型能準確識別出MASLD患者, AUROC達0.954,數值(由0至1)越高代表模型表現能力越好。在MASLD患者中,N3-MASH模型能夠識別MASH患者,AUROC為0.823,靈敏度、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分別可達62.9%、90%及88.6%。這些發現有助於早期識別MASH患者,從而使他們提前接受密切跟進和適當干預。」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