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回家了,真好!
孟晚舟重獲自由,這一新聞引爆了世界輿論,因為這是中國外交特別是在中美關係交惡的環境下,取得了鼓舞人心的勝利,無疑是新聞界、政界、商界、科技界以及中國人民都極大關注的事件。
美國又給中國送了一個大禮,讓中國人民在國慶日前上了一堂真實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孟晚舟2018年12月在溫哥華機場過境期間,被加拿大當局應美國要求扣留,指她涉嫌隱瞞與伊朗有生意往來。
經歷近三年的司法程序,終還她自由身,從中我們可看到幾點啟示。
一是國弱無外交,國強有力量。
在此案結局中,孟沒有認罪、不留案底、不用交罰金,加拿大法院終止引渡聆訊,即時獲釋並離開加拿大,國航臨時加開一班從溫哥華到深圳的飛機。
可以做到這些,只有國家強大起來,政府強硬起來,企業壯大起來,人民自信起來,我們才能看到今天這樣的勝利,看到外交為民、外交捍衛國家利益的最新寫照。
正如孟女士在獲得自由後,她第一時間感謝中國駐加拿大使館一直以來的關注,感謝她的家人、朋友和中國政府、人民的支持和幫助,這是她能堅持到最後的支撐。
我相信這不但是她的由衷之言,更是她打贏官司的力量的來源。
因為她的背後,叫中國。
二是霸權橫行,終歸失敗。
當前中美關係處於最困難的時期,但有一點是不變的真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美國近年來一直想遏制中國的發展,重蹈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的行徑,甚至動輒使出制裁大棒,打壓、遏制、圍堵中國。
香港在2019年後,美國政府和國會合作,以法律和政治為手段,先後通過立法和行政命令,制裁政府官員和各類企業,不斷挑起金融動盪,企圖遏制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和製造業。
但在孟晚舟一案上,這根大棒不靈了,司法程序走不下去,道義上也越來越失去民心。說明正義可能會遲到,但不會不到。
三是中美博奕,鬥爭持續。
前不久,美國派特使來中國談氣候暖化問題,拜登也釋放氣球想與習主席見面,表面上中美有一點良性互動,兩國高層連番接觸。
但話音剛落,在聯合國大會上,拜登卻又大唱反華調子。美國的小動作,告訴我們不要對所謂“緩和”關係寄予希望。
特別是一些香港精英們,不要以為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西方的法律體系,就可以撇清與內地的關係,以換取美國的“高抬貴手”。
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國博弈,必須選邊,只有依靠自己的國家,才會有根本的保障。
從孟晚舟事件看,我們今天需要打破一些人的崇美、畏美、恐美的思想,美國不再是一個神話,只要我們據理力爭,任何霸權、淩權都會被擊破。
四是輿論陣地,寸土必爭。
許多人都看到,前兩天外交部也毫不客氣,歷數兩屆美國政府高調干預香港事務的事實,並對其官員全部點出名,更包括現任美國總統拜登。
以外交部的名義公開對美國干預香港事務表達嚴重不滿,此舉實屬罕見,許多人感到愕然。
我則認為,外交部舉證既是維護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主權宣示,同時也是對美國的警告,並已做好中美正面交火的全面準備,此次只是提前做好輿論鋪墊。
中美若全面交鋒,香港可能會成為中美較量的其中一個主戰場,同時其他領域包括金融、貿易、能源、科技等,都會難以避免交戰。
客觀而言,任由美國亂舞制裁大棒,不如我們奮起“千鈞棒”予以還擊,或許可以還我“玉宇澄清萬里埃”。
五是死抱美國,前途黯然。
過去不少反對派動不動就跑到美國找救世主,把美利堅當作防風碼頭。
我們不妨對比一下,孟晚舟被美國指使加拿大拘留近三年,通過社會各界的司法支持和抗辯下,特別是得到國家外交層面的幫助和世界輿論的關注下,已經重獲自由。
相反那些緊跟美英的反對派們,過去經常“大義滅親”式的惡意攻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賣命地為西方反華勢力在香港大肆破壞,甚至搞政變。現在他們許多人已紛紛逃跑,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正在監獄發惡夢。
這實在是極大的諷刺,說明追隨美英西方國家,反對派必將付出極大的政治代價。
兩相對比,那些仍沉迷西方國家的月亮比中國圓的人,是時候要清醒了。
美國政客從沒善待過本國和他國的人民,所謂的“民主”、“自由”不過是迷幻藥,救自己、救香港還是要依靠祖國。
作者:
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受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全球貿易戰影響,週一香港股市恒指暴瀉3021點(13.2%),創歷來最大單日點數跌幅,失守兩萬。
收市後財政司長陳茂波率相關局長和機構主管會見記者,重申香港會繼續按照“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保持自由港地位,不管資金、人才、貨物和資訊都可自由進出香港,這是保持香港經濟穩定和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石,政府支持自由貿易的決心和承諾決不動搖。
這一舉動,是給予投資者信心,對於穩定市場十分及時。
香港是高度依賴貿易的小型開放經濟體,而且美國對中國實施34%額外關稅,另加20%“芬太尼關稅”適用於香港,許多人擔心香港會否被邊緣化?
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我認為目前首要穩住陣腳,採取相應措施是可以轉危為機。
第一,香港勝在“背靠祖國”,有內地龐大的經濟腹地支持。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有能力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繼續貿易往來,尤其是中國早年開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與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並得到他們的積極回應。
美國自恃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而濫征關稅,若全球各國不分彼此,加強合作,不以美國的貿易規則為準則,當美國越搞封閉,或者就是我們的機遇。
正如《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以《美國如何讓中國再次偉大》為題,嘲諷特朗普犯下現代史上最深刻、最有害、最不必要的經濟錯誤,同時給予中國天賜良機,重塑亞洲地緣政治及全球貿易關係。
《經濟學人》建議,各國政府應該致力增加彼此之間的貿易往來,特別是服務業,美國僅占全球最終進口需求的百分之十五,無法主導全球貿易。
據智庫組織Global Trade Alert計算,即使美國完全停止進口,按照目前趨勢,其一百個交易夥伴也能在短短五年內收復所有出口損失。
可以預見,美國“貿易戰”不會實現特朗普的企圖。
第二,中國是以實力來應對這場“貿易戰”。
這場“貿易戰”不是這兩天才打起來,而是斷斷續續打了若干年,對美國以“貿易”武器化,中央早已成竹於胸,第一時間即公告對美國實行多項反制措施:
中國在世貿組織就美國對華產品加征 “對等關稅” 措施提起訴訟,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單邊關稅措施。
同時,守住國家經濟的基本盤,在股市下跌時中央匯金午後在A股市場宣佈再次增持指數基金,表明未來將繼續買,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國務院國資委全公開表示,全力支持推動中央企業及其控股上市公司增持回購力度,以維護全體股東權益和市場信心,彰顯央企責任擔當。
據彭博報導,中央連日開會討論加快推出經濟刺激措施,包括消費、生育補助、出口補貼,以及討論成立股市穩定基金。
內地經濟穩,香港就一定不會亂。
第三,不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抱任何幻想。
我相信,中美間的貿易談判會斷斷續續談下去,但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有好的結果。
從周邊國家的遭遇,談判是否有作用呢?
如越南中央總書記蘇林第一時間與特朗普通電話,雖然特朗普事後稱富有成效,越南願意把對美貨的關稅降至零,但美國決意要越南貿赤消失,即使零關稅也不足以滿足美國的需求,結果仍然要懲罰。
歐盟涉及27個國家,區內對美國有最大貿易盈餘的德國,提出歐盟應採取反脅迫工具,利用關稅以外的措施反制,包括針對美國科技的服務業,但義大利和西班牙反對激烈反制。
在4月9日死線前,歐盟都難有統一的對美立場。
而特朗普表明不會撤回對任何國家的最高關稅率,除非該國能消除兩國貿易不平衡。
可見,這場“貿易戰”是非打不可,今天對美國還有幻想,實在是天真。
第四,香港可利用自由港優勢倒逼開拓新市場。
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短期內亦難免會受到一定影響,但香港市場向來是包容、多元、靈活而一再創出奇跡,特別是自由貿易港有《基本法》提供保障,不管資金、人才、貨物、資訊,在香港都可以自由進出,只要政府保持自由港地位,不設關稅的香港,在全球各國互築貿易壁壘的情況之下,益顯鶴立雞群的獨特性。
加上港股韌性強、流動性大、有買有賣,而且買賣差價很窄,承接力非常強,對外資有很強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港府宣佈透過BUD專項基金,支援香港企業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和拓展新市場,強化東南亞、中東以至非洲等全球南方新興市場的貿易推廣工作,通過資助計畫支援企業加快數碼轉型,把握電商機遇。
繼續透過出口信用保險局,加強為從事貿易的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援。
金管局會繼續積極協調銀行幫助中小企應付資金周轉的需要。
這些都是很實在的應對措施,而且對於任何資產若想躲開全球貿易戰的“關稅打擊”,零關稅的香港反而是避險的最佳選擇。
正如武俠名家金庸所言: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