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永琪,俗稱五阿哥,這個名字在歷史愛好者以及不少資深劇迷、小說迷的眼中應該不會陌生。永琪在台灣作家瓊瑤筆下是主角,既深情也才華橫溢。然而,五阿哥在史實上也真的多才多藝,除了精通滿語蒙語,亦熟諳天文地理及曆法,乾隆對他極寄予厚望,可惜天妒英才,他終患骨結核病逝,終年僅25歲。
在《還珠格格》中,由蘇友朋飾演的青年永琪。(網上圖片)
五阿哥是乾隆的第五個兒子,他的母親是愉貴妃珂里葉特氏。據載,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11月,當時患重病的五阿哥被封為「榮親王」,可惜次年三月初八就離世,諡號和他皇父一樣為「純」。
點擊看圖輯
在《還珠格格》中,由蘇友朋飾演的青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乾隆眾多兒子中,只有三個人他親自封「王」,其餘兩位為十一子永瑆以及十五子永琰(即日後的嘉慶),然而,三名親王中,永琪是最早獲此榮譽的,也是唯一在生前獲封,加上封號特別尊貴,可見五阿哥在乾隆心中的份量如何。
在《延禧攻略》中的童年永琪。(網上圖片)
史載,五阿哥很小就學習騎射,博學多才,能說流利的滿語、漢語和蒙古語。他還熟知天文、地理、曆算,尤其在天文算法方面有很好的造詣,著有《蕉桐幐稿》傳世。這位名副其實的青年才俊,比起瓊瑤筆下那位深情多才的五阿哥有過之而無不及。愉妃得寵,也是「母隨子貴」。
永琪在眾阿哥中表現出眾,也恪盡孝道。他22歲時,在一場宮殿走水時救出皇阿瑪,令乾隆感動得流下淚來。他在24歲時,不幸患了骨結核,據當時指,這種病是由於寒氣入侵體內阻於筋骨,氣血凝滯而成,常有的臨床表現是腿部關節結腫,痛如錐刺一般,不能屈伸轉動。
愛新覺羅‧永琪畫像。(網上圖片合成)
永琪的病情一日比一日嚴重,乾隆經常探望他,亦封了永琪為和碩榮親王,也足以看出乾隆十分喜愛他,也屬意他繼承大統。奈何上天總不令人完美,五阿哥英年早逝(編者註:《還珠格格》的五阿哥不愛江山愛美人,最終老死是虛構的)。當時,他患的骨結核是有得醫治的,但為何永琪沒法治癒?這也為後世提供極多想像空間,甚至有史家認為如果永琪沒有那場大病,清朝歷史就會改寫......
乾隆深愛永琪,多年不能忘懷。在永琪逝世後十多年後的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乾隆著有《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取歷代冊立太子事跡時,提起五阿哥:「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未明言,及復因病旋逝。」
乾隆著《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局部。(網上圖片)
五阿哥永琪一生短暫,逝世時正值最青春之時。他生前育六子一女,前四子與第六子均早殤,僅有第五子綿億能長大成人並襲爵。據史載,綿億聰慧機敏、文靜內斂,並熟讀經史、擅長書法,乾隆十分欣賞,加上綿億自幼失去父親,乾隆也特別疼惜他,親命綿億在尚書房讀書。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封貝勒。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近照。(網上圖片)
永琪的後裔現今只剩一人,為第八代末裔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她現為日本九州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教授、京都大學歐亞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是中國契丹語、女真語、滿洲語及遼金史專家。
提起黑龍江,不少人會聯想到哈爾濱冰雕展等等。但現今大熱旅遊景點往往在古時屬犯人流放之地,如韓國有濟州島,在中國則有黑龍江。在清代,黑龍江的寧古塔、齊齊哈爾、墨爾根、三姓及卜魁等地,曾是清代著名的流放地。被流放者受盡磨難、苦苦掙扎,在有意無意間把中原先進的教育水準、農耕技術以及生活方式帶到東北苦寒之地,從而促進當地文化大力發展,在今天已被稱作「黑龍江流人文化」,更因為當地檔案館首次開設「流人文化」系列專題而開始被重新認識。
黑龍江省檔案館三級主任科員曹月 (網上圖片)
據黑龍江省檔案館三級主任科員曹月表示:「來到我們黑龍江地區的這些流人,大多數一些文化素養比較高,在此教化村民,傳播了一些先進的耕種和紡織技術,在此開辦學堂、私塾等。」
古代對讀書人尤其敬重,他們雖被流放到寧古塔,但當場地官吏及當地百姓還是十分敬重。流人在寧古塔,雖是刑餘之人,尚且自由,從大將軍到副都統、協領、佐領大都願交結為友好,而文人們還可經常相聚。比如明末清初詩人吳兆騫,以「丁酉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便於當地開館授徒。後來,巴海將軍專門聘吳兆騫為書記兼家庭教師,教授他兩個兒子額生、尹生讀書。
寧古塔 (網上圖片)
流人到了寧古塔,也帶來中原發達的商業文化,即「倡滿人耕而賈」,在這方面有名者如楊越。楊越在明末曾任京口(鎮江)副總兵,因順治年間的通海案,於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被發放寧古塔地。他被描述為大個頭、大臉盤、大眼睛、大鬍子、大嗓門兒的人,任俠慷慨。他走街串户,與人們交談,提出見解,向滿人講述耕作技術,教人們經商。剛到寧古塔時沒米下鍋,他就在街頭擺上地攤,拿自己的物品與當地人換糧食。楊越的妻子范氏烹飪技術出色,夫妻二人開了一座糕餅鋪,還製作紹興風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門。楊越與吳兆騫是鄰居,兩人交往密切,「談心夜夜入三更」,和其他流人也是「雪窖聯吟,冰天共酌」。當有人求藝的時候,他毫無保留。他把從家鄉帶來的布帛、絲絮拿來與人交換,教當地人把人蔘、貂皮拿到市場上交易。
楊越畫像 (網上圖片)
寧古塔地盛產人蔘、貂皮,從北京、盛京(今瀋陽)等地來的商人多了起來,商業貿易活動繁榮起來,建立起了跨區域的貿易體系,並與圖們江對岸的朝鮮建立了貿易關係。《柳邊紀略》載:「寧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麗會寧府互市,亦以八月。然命下遣官監視,每年十一月方行。市會寧者,多以羊皮襖、布匹,往易牛、馬、紙、布、甕,而書特貴。康熙初,姚琢以《明季遺聞》易牛一頭。」商貿的繁榮,使寧古塔新城呈現出「商販大集,南產珍貨,十備六七,街市充溢,車轎照耀」的景象。為了開發交通,以利通商,發展經濟,薩布素親自丈量寧古塔至吉林的里程,建立驛站,便有了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
東北流人主要分佈圖 (網上圖片)
吳兆騫在《歸來草堂尺牘》寫道:「寧古塔地方,鄉紳舉人俱照中國(內地)一樣優免。」為改變當地人「耕者絕少,彌望無廬舍」的狀況,積極傳播中原地區先進耕作技術,並教人們「破木為屋,覆以其皮(獸皮)」。在自己家中設立「讀書草堂」,把《五經》、《史記》、《漢書》、《李太白全集》作為教材,義務教書育人。巴海將軍請楊越到自己家中給兩個兒子講授漢學,受到啓發後,辦起了龍城書院,成為寧古塔第一所官學。
流人被流放黑龍江檔案 (網上圖片)
也可以說是因禍得福吧!流人在寧古塔不用當差,不納糧,生活困難時,還能得到救濟;流人們常常是官吏們的座上客,經常陪宴、陪飲,每當將軍、副都統有重要差事,如巡邊、作戰、進京朝見出行之前,吳兆騫都要做詩相贈。在《秋笳集》中有許多這樣的詩,《陪諸公飲巴大將軍宅》、《奉送大將軍安部海東》、《送阿佐領奉使黑斤》,描寫的大都是為官吏送行,也看出彼此間相交濃厚。在謫戍寧古塔的二十多年中,吳兆騫看到這裏物產富庶,有許多特產,多年之後,他都不能忘懷,如人蔘,飲人蔘水可以強體。各種動植物都常常出現在吳兆騫的筆下。
寧古塔 (網上圖片)
在《寧古塔紀略》中有這樣一段,吳兆騫南歸之後,病重之時,仍想用他在寧古塔所居的寒舍外採的蘑菇來熬湯喝。同時,他也看到當地滿族人有着十分純樸的民風民俗。關治平在文章裏寫道:「苦寒絕地的山山水水和風土民情,都收入到詩人的筆下,讀他的《秋笳集》,你會感到那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鐵馬,大河日落的壯麗圖景,仰望萬古悲涼中的豪邁,審視一枝一葉的情結。」
清代文人遭流放黑龍江原是個人的悲劇,但歷史有趣的地方,在於結局往往出人意表。流人在黑龍江地過上新的生活,並把先進的中原文化帶到黑龍江苦寒之地,大力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