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毒舌大狀》票房打破香港紀錄,粉絲眾多。但亦有人很不高興。
話說政壇手袋黨中人已經退休,但週不時仍然搞聚會。在近日聚會時,談到《毒舌大狀》,就有人媽媽聲。
《毒舌大狀》。
主要因為手袋黨中人認為,《毒舌大狀》部份情節,有影射手袋黨獎門人的兄弟之嫌,「唔知點解要搞呢啲嘢」。
《毒舌大狀》的劇情佈局令人聯想到1999年發生的女模特彭楚盈案。當年彭楚盈的屍體被發現於油麻地華德大廈一個單位內,已化成白骨,身首異處,相當恐怖,估計發現時已死去4年。
彭楚盈的屍體被發現後,警方沒有展開調查行動。及後彭楚盈家人透過律師翁靜晶及立法會議員梁耀忠協助,向傳媒披露事件,並指出有當日可能是有勢力人士阻止案件調查,警方因而宣布重新展開調查。最後舉行死因研訊,死因庭陪審團最後一致裁定彭楚盈「死於不幸或意外」,極有可能與濫用藥物有關。
政壇八卦友話,《毒舌大狀》這麼受歡迎,因為劇情有挑戰權貴的味道。而手袋黨反應咁大,主要因為他們認為掌門人被攞出來針對。這樣更引申出一個陰謀論,此時此刻拍出此片,有冇翻舊帳的可能?
但政壇八卦友認為,手袋黨都係「對號入座」多啲。拍套戲邊有咁多陰謀呀。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4月15日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接受報章專訪,指本港仍然面對外部勢力抹黑和制裁、潛逃者繼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本土恐怖主義及軟對抗四大威脅。在談及「軟對抗」時,鄧炳強點名指考評局前歷史科科目經理、《教育刺針》創辦人楊穎宇、時事評論員蕭若元,及被國安通緝的前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作出挑撥和分化。
鄧炳強指,軟對抗者利用看似與國家安全無關的議題分化社會,企圖令市民憎恨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例如近期某中學學生在內地參加交流活動期間輕生後,楊穎宇就作出挑撥,誣蔑事件是國家逼香港學生前往內地交流而導致。
鄧並指出,楊於2020年在中學文憑試歷史科擬定了一條涉及日本侵華的題目,明顯是反中、辱華、媚日,本質是企圖危害國家安全,「他已經『走佬』去了英國,利用不同機會進行煽動。」
翻查資料,有關試題為「『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當時教育局曾批評試題「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考評局其後決定取消有關試題。
楊穎宇2021年1月聲稱「受巨大政治壓力辭職」,質疑有人因政治需要曲解題目。考評局其後發聲明反駁,強調從沒施壓或指示楊請辭。
楊辭職後,轉去《蘋果日報》開頻道介紹香港史,《蘋果》執笠後舉家離港前往英國,當時佢接受《立場新聞》採訪,形容「走得很急」、「好似著草咁」,抵埗後才通知母親。
被通緝的前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和時事評論員蕭若元同樣被鄧炳強點名。鄧指出,兩人均以同樣方式進行分化。
高人話,「軟對抗」每日都在發生,尤其係一眾走佬外國的KOL,自恃身處海外,就成為搞「軟對抗」、煽動分化的主攻手。正如鄧局長提醒,市民要慎思明辨甚麼是真實情況,甚麼是別人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