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黎智英案第124天|Mark Simon獲邀出席美國人權法案聽證會 黎辯稱不知與制裁有關 遭法官多番質疑

黎智英案

黎智英案第124天|Mark Simon獲邀出席美國人權法案聽證會  黎辯稱不知與制裁有關  遭法官多番質疑
黎智英案

黎智英案

黎智英案第124天|Mark Simon獲邀出席美國人權法案聽證會 黎辯稱不知與制裁有關 遭法官多番質疑

2025年01月23日 14:39 最後更新:18:46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3間相關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黎智英續接受控方盤問。控方指《蘋果》於2019年9月和10月期間發行刊物《2019年自由之夏》,Mark Simon曾發訊息予黎表示會把刊物帶到美國國會山莊。另Mark Simon又指自己獲邀出席華盛頓參議院關於東亞問題聽證會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會議,控方及法官質疑誰邀Mark Simon出席及是否代表黎傳達想法,黎稱不知道,不能猜測,又指自己不關注法案,認為只是「學術性」,又強調不知法案與制裁有關,遭法官多番質疑。 

Mark Simon受邀出席美國聽證會。

Mark Simon受邀出席美國聽證會。

Mark Simon稱把《蘋果》2019年示威特刊帶到國會山莊 

控方再展示2019年9月21日Mark Simon於黎、李柱銘及郭明瀚群組發訊息,提到要求給予他2500份社會運動的刊物,因非常受歡迎,他收到超過100個查詢,他還打算把刊物帶到國會山莊,並讓「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派發。黎指,Mark Simon 當時向張劍虹及周達權查詢,並告知他此事。黎指,刊物刊登一天後 Mark Simon表示收過百查詢,不肯定他所指是否《自由之夏》。法官李素蘭認為顯示Mark Simon人脈廣。

《蘋果》特刊「自由之夏」。

《蘋果》特刊「自由之夏」。

控方展示刊物《2019年自由之夏》,指刊物於2019年9月20日首次推出,另於同月27日及10月 9日再推出另兩個版本,當中包括英文版, 控方指證人周達權曾供稱,Mark Simon曾向他取逾2,000份刊物。 控方展示黎Twitter於2020年 10 月 8 日轉發《蘋果》帖文, 內容關於羅傑斯手持《自由之夏》的相片。控方指,黎與美參議員Rick Scott見面後,Mark Simon 向黎稱「非常希望將此交給他們」,黎指應是把《自由之夏》交給Rick Scott。 

美參議員與前線示威者會面 黎指事後才知有李宇軒   

控方指Mark Simon在另一訊息提到「希望能給他們雜誌和見前線人士。法官杜麗冰問誰是前線人士?黎稱不知道,相信是Rick Scott與他見面後,再與年輕前線示威者見面。法官李運騰問黎是否知悉 Rick Scott 見他後,再跟李宇軒、年輕前線示威者見面?黎指,當時他不認識李宇軒。李官問黎是否知悉 Rick Scott 與他見面後,會見前線人士?黎指,他看到Mark Simon 訊息後才知道。

Mark Simon獲邀出席美聽證會  法官追問是否代表黎 

控方展示Mark Simon於2019年9月17日在黎、李柱銘及郭明瀚的群組傳訊息,提及黎的美國行程,指建議最好於10月21日晚至24日見面,嘗試安排上次見到的所有人,更希望見到佩洛西及其團隊,以及更多參議員,也將在華盛頓及紐約舉辦媒體活動,又指若代表團有民主派資深人士參與會更有成效和意義;Mark Simon又指他被要求前往華盛頓出席參議院周三關於東亞問題的聽證會,以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會議,希望透過此行得到有關國會代表團10月初來港的消息。

控方問誰要求Mark Simon出席聽證會?黎指不知道。控方問黎當時一定知道《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進展?黎稱應知道,但不記得,又指當時不關注此法案。法官杜麗冰問黎在訊息被知會有此法案?黎同意,指法案對他而言只是「學術」(academic)議題。法官李素蘭問Mark Simon 在聽證會有何角色?黎稱不知道。杜官問Mark Simon是黎的得力助手,是否代表黎?黎指可能是,但訊息沒提及,他不能猜測。

控方再問Mark Simon是否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傳達黎的想法?黎指不認為是這樣。法官李素蘭問為何參議院想聽Mark Simon的想法?黎指不知道。李官追問Mark Simon可拒絕參加?黎指是受邀才可參加。控方問黎不知為何Mark Simon參加會議?黎指不知道。 

黎的長子黎見恩(左)、妻及外甥。(巴士的記者攝)

黎的長子黎見恩(左)、妻及外甥。(巴士的記者攝)

黎堅稱對法案無興趣 不知涉及制裁  遭法官多番質疑 

控方再展示Mark Simon向黎發訊息,提到「眾議院將於下周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和PROJECT Hong Kong 法案投票」,黎回覆「Great!」。控方問黎法案是否關於制裁?黎稱不記得,因他對法案不感興趣。

法官李運騰關注,黎一直供稱想知道美國怎樣幫助香港,而訊息提到兩個法案是美國政府的行動,黎不想知法案可否幫到香港?黎解釋,一直認為這類法案學術性,並無實際作用,通過後便沒人跟進,以往其他法案如是。黎其後又指,他大概知道法案內容與人權及保護香港相關,但不知細節。控方再問黎知道法案與制裁相關?黎指不知道。

法官李運騰關注黎既然對法案不感興趣,為何不告訴Mark Simon不要再談及法案?黎指出於禮貌,不可這樣做。法官李素蘭質疑,如果黎認為法案無效,何不嘗試推動法案令其有效?黎認為自己沒此能力;李官再指,黎打算會見美國總統,「How much higher you can go? (你還能見多高級的官員?)」,黎認為李素蘭的想法不合邏輯。

Tags:

美國總統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致函英國《衞報》,反對該報3月22日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對香港法院處理國安案件進行抹黑,強調特區政府將繼續依法堅定維護國家安全。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資料圖片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資料圖片

《衛報》的評論文章指,黎智英早前就英國御用大律師Tim Owen簽證被拒批而提出的上訴許可被駁回,顯示香港法治正受到侵蝕。鄧炳強反駁指,特區政府堅定不移地維護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和自由,指香港現有超過100名資深大律師、超過1,600名大律師以及約13,000名執業律師,《基本法》保障市民選擇律師的權利,市民有權選擇有資格並可在香港執業的律師。

鄧炳強致函反對《衛報》一篇有關黎智英上訴被拒的評論文章。

鄧炳強致函反對《衛報》一篇有關黎智英上訴被拒的評論文章。

他續指,香港就國家安全案件引入逐案審批的特准執業制度,比大多數其他司法管轄區(包括英國)更加寬鬆。英國等地並無類似的特准執業制度或允許海外律師處理國家安全案件的制度。

終審法院

終審法院

《香港國安法》第14條規定,國安委的決定不能司法覆核,這與普通法原則一致,該原則亦為英國所認可,即法院對行政當局在國家安全事務上的判斷予以適當尊重,因行政當局在這方面擁有更優越的資訊及判斷能力。這並不影響香港法院在《基本法》保障下依法享有的獨立司法權及終審權,所有被告人均可得到公平審判。

鄧炳強指,黎智英的上訴許可申請是毫無合理理由而被法院駁回,《衛報》的評論文章聲稱終審法院的裁決「令人費解」,此說法毫無依據,重申反對文章使用這種帶有偏見和誤導性的語言來詆毀法院的專業精神和公正性,並強調特區政府會繼續依法堅定維護國家安全。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