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期三(4月2日)的立法會會議上, 《2024年保護臭氧層(修訂)條例草案》獲立法會三讀通過,部分條例將於今年第四季實施,旨在更好地管制具有高全球升温潛能值的氫氟碳化物(“HFCs”),盡到國際環保責任。議員對政府的主動作為和施政表示支持,指此次條例草案是將《基加利修正案》本土化,使其更適合香港情況。
立法會表決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環境及生態局局謝展寰表示,氫氟碳化物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1萬多倍,對環境的危害巨大。《基加利修正案》目的之一是削減18種具高全球升溫潛能值(GWP)的HFCs的生產及消耗量,惟目前並未適用於香港。待實施《基加利修正案》所需的法例條文備妥後,政府當局會致函中央人民政府,尋求批准《基加利修正案》適用於香港。當局將積極逐步削減受管制HFCs的生產及消耗量,目標達到在 2036年把受管制的HFCs消耗量由基線水平削減85%的最終目標。
謝展寰。資料圖片
立法會議員(新界北)劉國勳表示,修例中刪除關於持續罪行的罰則,有助於維持當局監管力度,和為誠信業界提供改進空間。他倡議當局對於條例草案中的回收機制制定詳細路線圖,並諮詢業界。
劉國勳。巴士的報記者攝
不少議員都對製冷劑回收及應用的職業安全表示關注。立法會議員(勞工界)郭偉強指出,新一代製冷劑的易燃性較高,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而從業員大多接受舊式製冷劑的培訓。他倡議當局應設立專業分級培訓認證制度,確保從業員掌握最新的標準。劉國勳建議,政府應對從業員和相關企業提供補貼和培訓,確保行業順利轉型,過渡到新標準。
郭偉強。網絡圖片
在立法會大會上,自由黨主席、立法會議員(批發及零售界)邵家輝提出的「優化輸入人力措施」議案,提出延續現行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檢討輸入勞工的工資不少於行業工資中位數的規定,並容許外勞留宿本港親友的住宿地點,以緩解香港現時的人口結構問題。最終邵家輝的議案及顏汶羽提出的修正案都同被否決。
邵家輝。資料圖片
勞工及福利局局孫玉菡表示,現時香港勞動力短缺,至2028年將缺少18萬人手,涉及建造、餐飲、安老等行業。現行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截至二月二十八日,勞工處共接獲11342宗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申請,涉及申請輸入98065名勞工,期間批准7380宗申請,涉及51051個輸入勞工配額,暫定26個職位和類別低技術職位不得輸入勞工。他表示,當局將秉持著「實事求是、實證為本」的原則,優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機會,盡力平衡本地工人和雇主利益,促進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
不過,孫玉菡認為,對於議案中提及的「容許外勞留宿本港親友的住宿地點」一條,涉及到親友責任、審批、監察等一系列複雜的程序,暫時來說可行性並不大。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 勞工及福利局FB
議員普遍認為輸入外勞只是權益之計,最終還是要釋放本地勞動力。但對於立法會議員(九龍東)顏汶羽的修正案中刪除了「檢討輸入勞工的工資不得少於香港相關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的規定」,會議中有不同意見。
立法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同為自由黨的議員李鎮強、易志明認為外勞行業工資中位數的規定會推高整個行業的工資中位數,導致薪金水漲船高,造成雪球效應,大幅提升營運成本,致令物價增加。亦有不少議員認為,原議案對於工資中位數的規定是檢討不是取消,需留有討論空間,而非直接刪去。
對此,顏汶羽回應稱,民建聯不接受外勞工資低於行業中位數,認為會導致廉價勞工,損害本地勞工就業機會,同時會導致同工不同酬的職場矛盾。同為民建聯的李世榮、何俊賢等議員表示支持,認為原議案的表述會讓市民誤解,認為會刪除行業工資中位數的規定。
顏汶羽。資料圖片
不過,亦有勞工界和工聯會議員表示反對原議案和所有修正案,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本身弊多於利。工聯會議員陳穎欣認為,現行26個低技術工種的51000個補充外勞進入香港市場後,市民並體會不到好處,但衝擊底層勞工市場。例如僱主用本地勞工名額招外勞,導致本地勞工全職變兼職,飲食業失業率提高。若取消行業中位數的規定,勞工工資將呈現雪崩式下跌。梁子穎則直言行業中位數的規定形同虛設,僱主可修改外勞職位,使其薪金低於行業中位數。
陳穎欣。資料圖片
針對現行的輸入外勞流程,立法會議員吳永嘉(工業界)表示,業界反應輸入外勞需提交行業短缺人手的證明,流於形式;建議在提交申請的同時開始招聘,縮短所需週期,並引起臨時工、短期工等靈活策略。
對於如何緩解本地勞工短缺的問題,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界)譚岳衡與其他幾位議員認為,行業可利用科技自動化轉型,以技術代替低技能勞動,減少對低端人力的依賴。
顏汶羽的修正案須記名表決,選委界34人岀席會議,5人贊成、5人反對、24人棄權;功能界別及地方直選46人岀席會議,18人贊成、16人反對、11人棄權,最終未獲在席兩部分議員過半數支持,被否決。
而邵家輝的議案同樣要記名表決,選委界34人岀席會議,15人贊成、2人反對、7人棄權;功能界別及地方直選46人岀席會議,20人贊成、10人反對、15人棄權,最終未獲在席兩部分議員過半數支持,同樣被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