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在首都北京看到的故宮,從前叫作紫禁城,並早於明代開始興建,是明、清兩代大部份皇帝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故宮鳥瞰圖。(網上圖片)
明朝初年,朱元璋將國都定於南京應天府。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變取得帝位後,將北平改名為北京。由於朱棣希望遷都北京,於是在永樂年間,開始興建宮殿。
為了興建這坐宮殿,朱棣派人遠赴全國各地去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北京。其中有一些珍貴的木材,生長在崇山峻嶺,不少百姓被迫冒險進入山中砍伐,並喪失寶貴的性命。
明成祖 (網上圖片)
紫禁城一共花了十六年才完成基本的工程,有超過八千間房間,佔地達到72萬平方米。竣工後,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南京只作為陪都。明成祖遷都北京的原因,除了因為這裏是他的根據地外,亦同時為防範北方蒙古族的入侵,鞏固政權。自此之後,明、清兩朝500多年,合共有24位皇帝住在紫禁城。
網上圖片
至於「紫禁城」名稱的由來,是由於古人為天上所有星體是以「紫微星」(亦即是北極星)為正中心,是天帝所居之處。因此,紫宮亦會用來象徵人世間帝王之居所,加上皇帝的宮殿乃屬禁地,因此有「紫禁城」之稱。
紫禁城已已成為故宮博物館。(網上圖片)
紫禁城莊嚴宏偉、匠心獨運,是現存世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1987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已成為博物館和旅遊景點,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參觀。
「自知之名」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老子所寫的《道德經》,當中第三十三章有提及:「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春秋時代,齊國相國鄒忌因為相貌堂堂,身高八尺,所以被人尊稱為「騶子」。恰巧,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是體格魁梧的美男子,因此兩人不免經常被人拿來比較。
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後,信步走到鏡子面前仔細端詳自己的裝束和模樣。他越看,就越覺得自己長得的確與眾不同。整理好衣裝,鄒忌帶著沾沾自喜的神情望向妻子,並問道:「你覺得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好看呢?」
鄒忌像。(網上圖片)
妻子見丈夫心情不錯,也不想掃他的興,便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笑著回答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我的夫君更好看啊!那徐公怎麼能跟夫君你比呢?」鄒忌聽到心裡樂開花了,但心裡還是明白自己其實遠比不上徐公。於是,他屁顛屁顛的跑去自己的妾侍那問道:「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俊俏呢?」妾侍對於鄒忌的突然到來感到十分惶恐,見他問自己問題,她想也不想,連忙附和道:「當然是大人您呀!徐公雖是我們有名的美男子,可怎麼都比不上大人您呢!」這次聽到妾侍的答覆,鄒忌才真的放下心來。
翌日,客人來訪。鄒忌在跟他聊天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昨天自己問妻子和小妾的問題,心想要不也問問客人好了。他清清嗓子,煞有其事的向客人問道:「您覺得我和城北徐公,誰更好看呢?」突如其來的問題使客人迷惑不已,他搔了搔頭,還是討好的說道:「徐公當然比不上您,您比他帥氣多了!」聽了三人如出一轍的答覆,鄒忌終於放下心來。
網上圖片
有天,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本來鄒忌還興致勃勃的在門前等待徐公,可他一見徐公那氣宇軒昂的模樣馬上就心生氣餒。明明自己比不上光彩照人的徐公,為甚麼妻子、妾侍和客人都說自己比徐公好看呢?兩人交談時,鄒忌邊思考邊觀察徐公。雖想不明白,但他還是得出一個結論:自己真的比徐公要差一些。
晚上,鄒忌在床上翻來覆去,始終因為早上的事難以入睡。想到最後,他總算找到了原因,只見他念念有詞,喃喃自語地道:「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侍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於我。看來,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贊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自知之明」這個成語,指自己瞭解自己的情況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