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間,滿清政府為保護越南而不惜與法國一戰。香港雖然不屬於戰場,卻因地理之便成為法軍的補給站。當時距離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不過42年、1860年《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不過24年,英國對華人採用高壓統治,華人生活艱苦,愛國情緒高漲,加上清室名臣張之洞的號召,華人仍以罷工等行動支援清室。

法軍突襲馬尾造船廠漫畫 (網上圖片)
時間回到1884年,法軍於8月突襲福建省福州市馬尾港,南洋水師損失慘重,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9月初,在馬尾海戰中受傷的法國戰艦拉加利桑尼亞號(La Galissonniere)駛進香港紅磡黃埔船塢,這實有違中立原則。作為對比,李鴻章早於1881年訂購定遠號及鎮遠號兩艘鐵甲艦,雖已幾近完工,但受中法戰爭影響,德國需保持中立,所以在戰爭結束後才付運中國,未能在戰時為清軍補充戰力。

刊於香港報章的《諭港澳華民示》(網上圖片)
針對港英殖民政府允許法國戰艦到港維修的做法,廣東當局向港英提出嚴正抗議,那怕港英政府是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在9月5日、15日兩次發佈公告,號召香港華人拒為法國侵略者服務。由於中法戰爭與南洋艦隊有關,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1837-1909)呼籲兩廣及海外華僑攔截法國戰艦,毀壞戰艦的機器,焚燒火藥庫,偵探法軍計謀動向。
關於該段歷史,香港地方志中心在其《香港志‧總述大事記》也有以時序的方式作出紀錄︰「9月11日,紅磡黃埔船塢華工拒絕協助維修抵港休整的法國軍艦「拉加利尼亞爾號」(La Galissonnière),並展開罷工行動,抗議法國軍艦在中法戰爭中侵犯台灣。9月17日,四家香港中文報章刊登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文告〈諭港澳華民示〉,稱法軍以厚利誘使香港、澳門的華人登上其兵艦做工、服役,實則是騙其投入中法戰爭的最前線,呼籲兵艦上的華人暗中起事。9月18日,有華工企圖炸毀停泊於紅磡船塢內的法國軍艦,被法國士兵發現,由香港警員制止。」

法軍「拉加利尼亞爾號」(La Galissonnière)是一艘木殼鐵甲軍艦,排水量達4,654噸,擁有6門240mm主炮及4門120mm副炮。(網上圖片)
雖然法國軍艦得以保存,但不得不轉到日本維修,費時失事。另外,華人的支援行動並未停止。9月22日,接駁艇戶拒絕為法國商船運載貨物,結果港府拘捕了11名駁艇工人,判處其中8人每人罰款五元。9月30日,接駁艇戶發起罷工,把抵制法艦行動擴大至其他國籍船隻,並拒絕接載客人,令港口幾乎停頓。翌日,抵制行動擴大至岸上其他行業。本港歷史學家兼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召集人劉智鵬表示,這可說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罷工。
對於這次罷工,港英起初採取高壓手段,拘捕罷工領袖。10月3日,罷工群眾在堅尼地城海旁聲討復工艇戶,警察到掘斷山街(今荷李活道)一帶驅散時被擲石塊。隨後警方派出武裝巡警到場鎮壓,與群眾發生毆鬥,其中印藉騎警持劍驅散群眾,當場打死一人華人,打傷數人,約30人被捕,其中6人為兒童。港府同日審判被捕者,其中六人被判苦役一年。

1890年代紅磡黃埔船塢一號旱塢的「HMS Powerful」號 (圖片來源︰香港海事博物館)
時任署理港督馬殊(William Marsh,1827-?)害怕場面失控,決定派兵到西區以武力平息騷動。大軍由皇后大道中開進時,群眾迅速四散。西區騷動後,西營盤一帶店鋪全部閉門關戶,實行罷市。下午,西區街上貼滿傳單,鼓動市民同心協力堅持鬥爭,抗議港英巡警拘捕群眾,並警告如不將被捕者免刑釋放,全港華人將再次掀起騷動。
10日5日清晨,港島海旁貼滿告示,聲言多個行業已舉行會議,決議所有艇戶和苦力在當日早上復工,但抵制法國人的其他行動仍然持續。10月7日,三合會成員在九龍與船塢工人、運輸工人等以舞龍為名,直抵油麻地舉行示威遊行。港九兩地貼滿反法標語,部份標語抗議巡警拘捕市民,警告港英,要求將被捕者免刑釋放,否則再次行動起來,聲稱會讓外國人嘗試可怕的苦頭。
面對亂局,港府改行以華制華政策,要求東華醫院總理出面調停罷工,遭到工人拒絶。10月19日,港府頒布《1884年維持治安條例》,並實施至翌年4月1日。條例表示,凡是涉嫌危害殖民地治安與秩序的人,雖未經判罪,亦得予以拘捕和驅逐出境,又規定華人未得總登記官的准許,不得發表文告,並嚴禁華人攜帶或收藏軍火。

早年在香港海旁服務的轎夫及車夫 (網上圖片)
除了頒布《1884年維持治安條例》外,英方也嘗試與清政府達成妥協。由於中法戰爭持續,清政府也需要英方的支持,通過香港從國外輸入大批武器,所以並不想與港英的關係搞僵,甚至協助港英巡警在九龍防剿三合會。所以罷工歷時35天後最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