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四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君不見我們每年的花展,展期都在三月底,不少人出遊去看櫻花,就是因為這是長冬過後大地回春,各動植物都在重拾生命力的時候,讓我也趁機談談持續發展這個呂獎其中一個核心理念吧!
剛過去的4月4日兒童節,呂獎舉辦了一個不一樣的青少年活動:「有種農場」日營,起名有兩層意義,首先是挑戰參與者「有種就嚟農場睇下」,而活動主要是介紹「種子的故事」,讓年輕人體驗當一天都市農夫,了解種植一切的「始作俑者」:種子,由此認識到可持續發展以及可靠的食物來源,從而明白到食物得來不易並學懂珍惜食物。
種子是種植農作物的基本,亦是培育優良農作物的關鍵。
日營的導師帶領參加者前往黃竹坑新圍,參觀本地少有、超過90年歷史的「種子農場」,藉著工作坊學習辨認種子、認識種子的形成和何謂有性繁殖、了解培植種子和採收種子所需要的技術,同時解碼農業最基礎的一環,即如何培育優良的農作物品種及保留優質種子作種植之用。
當日參加者亦有親自落田,在農場工作人員帶領下,觀察農作物以及體驗農耕活動,包括進行移苗、收割及除草等。一班青少年都是第一次嘗試務農,看甚麼都感好奇和新穎,大家都非常積極發問。
筆者當日與一眾少年參加者一同下田栽種,體驗都市農夫的苦與樂。
日營的下午活動亦很特別,就是「微菜苗工作坊」。大家可能對「微菜苗」Microgreens一詞有點陌生,但在美國,早於90年代中期已在南加州開始種植,從西岸發展到東岸,種類也趨繁多。
而在本地,種子公司自2019年開始把微菜引進香港,特別挑選出十多種味道出眾及外觀優良,亦適合室內種植的植物。菜苗種植十至十四天便可收成,適合作為沙律或菜式點綴之用,現時有不少高級西餐廳亦有採用微菜苗創作菜式。
而我們日營下午的工作坊,就讓參加者認識到不同種類的微菜苗,也讓他們試種不同的品種,並將菜苗盆栽帶回家中,嘗試在家中培育出可食用蔬菜,體驗種產過程。
到了日營的尾聲,團隊帶領參加者進行活動總結環節,參與的青少年都紛紛表示當天獲益良多,指平常在餐桌上享用家人準備好的菜餚,覺得很理所當然,沒有想過背後有那麼多的困難,每棵菜苗都得來不易,以後進餐或到超市時,一定會更多留意不用的食材,從產地到物種都是學問,會想像如何從農場走到我們的食物鏈之中。
這周末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讓我們一同感恩地球的環境和生命帶給我們的美好,從珍惜食物開始,習慣不浪費、愛環境,開拓遂順的一年。僅以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中其中幾句詞作結4月專欄:「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 — 是愛,是暖,是希望。」
作者: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
勵 ‧ 志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2023年快將來到尾聲,亦是不少人和機構進行年度回顧的日子。在這一年,困擾多年的新冠疫情暫告一段落,香港與內地及世界各國的亦重新連繫起來。雖然社會表面上看似逐步回復正常,正向著好的趨勢發展,但長時間的疫情對所遺留下的問題始乎仍未完全消散。
在社會不同範疇上,我們不難看到仍然存在著的問題。高息環境持續,市民和企業的開支和負擔持續上升;經濟活動亦未完全復甦,對基層市民的收入和就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受生活習慣、工作和學習環境轉變,不少人或會因為需要再次適應生活上轉變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
當看見這些不同類型的問題持續出現,亦讓我反思如何在這個時期更有效地支援社會上最有需要的人和群體,讓更多有需要的巿民受惠。自2020年起,呂志和獎在青年和教育兩大方向開展了一些項目。但對我們以言,慈善項目不是只停留於批出款項和贊助。每個項目都是一個樣我們更加了解社會需要和現況的過程,以讓我們思考,如何讓本地社區慈善工作,能夠把獎項所傳承的精神在香港社會深化和實踐。
呂志和博士多年來在商業世界穩中求進,循序漸進的策略,其實亦影響了我在慈善項目規劃上的想法。在推動社區項目的過程中,我和團隊少不免會出現一系列的考慮,例如透過調查和研究去確定關注的領域、尋找服務缺口、挑選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贊助金額和方式等,以確保將有限的資源都是到有需要的領域,每一分的投入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研究資料和數據,當然有助我們認清方向和理解問題,但要進一步了解現況,始終需要身體力行了解社會的現況,以及需要支援的群體所面對的難處。每當想到親身體驗,我都會想起呂博士在慈善事業上的一段經歷。
早年他前往雲南進行商務考察期間,目睹了偏遠山區的艱苦生活狀況,親身體會到很多當地連基本三餐溫飽都未能完全滿足,更惶論下一代的教育。在那一次經歷後,他的內心就蘊釀了一個計劃:要為當地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力。及後他在全國8個省市新建和修建了122間希望小學和中學。
他多年來一直認為,貧富差距源於知識差異,而知識的差異,因此他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尤其關心。但對於如何和怎樣捐助,亦會持續審視度勢,因應社會實際情況作決定。而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身體力行,親自經歷和體驗實況的堅持,這種態度一直以來讓我深受觸動,並且在我們的推動慈善項目時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呂博士的經歷提醒著我,慈善不僅僅是捐助款項,更需要我們投入時間和心力去了解並解決問題。這樣的努力不僅能夠改善社會,也能夠豐富我們自己的人生,並連結社會更多有心的人和機構,共同為建立一個更宜居、和諧和充滿正能量的社會而共同努力。
作者: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