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北航科研團隊實現技術突破 2厘米昆蟲機器人超快速助力災後救援

兩岸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兩岸

      兩岸

      北航科研團隊實現技術突破 2厘米昆蟲機器人超快速助力災後救援

      2024年05月26日 14:20 最後更新:14:4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團隊成功實現微型動力技術新突破,並研發出一款仿生「昆蟲」,實現了昆蟲尺寸(2厘米)機器人的脫線可控爬行。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昆蟲機器人僅2厘米 重量不足2克

      更多相片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相關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文章共同通訊作者、北航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閆曉軍介紹,該機器「昆蟲」身長2厘米、寬1厘米、重1.76克,垂直投影面積僅兩個指甲蓋大小,具有快速機動、高載重、無線可控等特性。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該機器人可穿過障礙物 把求救信號傳至控制端

      小機器昆蟲可以適應多種應用場景,例如災後救援、航空發動機檢測等。目前已完成求救信號採集驗證,可以模擬災後搜救的場景。在模擬場景中,機器昆蟲穿過石頭等障礙物後到達倒塌房屋附近,然後採集房屋內部發出的SOS求救信號並將其回傳至控制端。研究人員希望未來這款機器「昆蟲」也可用於航空發動機結構損傷檢測。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採用新型動力系統 無需外接電線供電

      動力系統是機器人的「心臟」。普通機器人通常靠電動機驅動,對供能要求較高,而微型機器人內部空間不足以承載大容量電池,需外接通電線持續供電,其自由移動因此受限。北航科研團隊歷經多年研究,開發出基於直線式驅動、柔性鉸鏈傳動的新型動力系統,讓微型機器人成功擺脫電機與外接電線,通過「體內」微型電池完成電生磁,促使磁鐵振動,再帶動腿部關節運動。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微型動力技術有望推動微型機器人大範圍開發應用

      北航博士生、團隊成員詹文成介紹,科研團隊還設計了仿生奔跑步態,通過機器「昆蟲」步頻和步幅的自適應調節,實現高載重下快速爬行;提出基於機器「昆蟲」雙腿振動頻率差的控制方法,實現運動軌跡精確控制。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閆曉軍表示,這一微型動力技術的成功研發,有望推動微型機器人大範圍開發和應用,助力災後搜救、大型機械設備和基礎設施損傷檢測等。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口腔衛生與心血管疾病和腦部健康密切相關。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於不使用牙線者,每週使用一次牙線就能有效降低中風風險。

      研究:每週使用一次牙線就能有效降低中風風險

      據Diamond Online報導,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每週使用牙線一次以上的人,其腦梗塞(缺血性中風)風險顯著低於不使用牙線的人。這項研究結果在美國中風學會(ASA)的國際會議上被發表,並於1月30日刊登在《Stroke》期刊上。

      這項研究涉及6278名無中風病史的人士。在這些受試者中,約65%有使用牙線的習慣。在長達25年的追蹤期間,有434人發生腦中風,1291人出現心房顫動。研究指出,每週使用一次牙線可以使最常見的中風類型「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22%,心源性中風(由心臟血塊移動至腦部血管引起的中風)的風險降低44%。

      未發現牙線使用與血栓性中風和腔隙型腦梗塞之間有顯著關聯

      此外,心房顫動風險,這可能導致中風和心臟衰竭,也降低了12%。研究表明,這些風險的降低與定期刷牙或牙科檢查無關,而是通過使用牙線實現的。另外,未發現牙線使用與血栓性中風和腔隙型腦梗塞之間有顯著關聯。

      使用牙線不是預防中風的唯一方法  但可作為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研究負責人森(Souvik Sen)表示,使用牙線雖不是預防中風的唯一方法,但可作為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血管外科醫師夏茲(William Schatz)解釋,使用牙線有助防止食物殘渣引發的細菌積累,進而降低中風風險。因為細菌可能進入腦部或血流,引發血管炎症,進而導致血栓形成。此外,細菌也可能導致與牙周病相關的慢性炎症,影響心血管功能。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