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倒流是常見心臟瓣膜疾病,嚴重患者需接受修復手術。中大醫學院與國際心臟瓣膜疾病專家合作,比較亞洲和歐美的退化性二尖瓣倒流患者在病情、治療方案及臨床結果的差異,發現亞洲患者死亡率較預期高。10年內亞洲患者的死亡率達40%,較歐美患者的20%為高。
現時大多數有關退化性二尖瓣倒流臨床治療或干預措施的研究數據,均來自歐美,欠缺亞洲患者的相關數據。中大醫學院與國際心臟瓣膜疾病專家合作進行相關研究,研究團隊把威爾斯醫院及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的737名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的病人組成「亞洲研究」組別,並於全球規模最大、由歐美機構結集而成的國際多中心二尖瓣倒流病人名冊,整合了682名二尖瓣倒流患者的數據為「歐美對照」組別。
結果發現,亞洲及歐美兩組患者的心瓣異常形態及病情相若,亞洲患者普遍較年輕,症狀亦較輕微,惟亞洲人因體型不同,心臟體積較歐美人士細小,可能導致亞洲患者心臟負荷過重的情況被低估。
研究團隊亦發現,亞洲患者接受二尖瓣倒流干預措施的機會較歐美患者少,因而導致死亡率較預期高。專家建議,從影像診斷和不同種族的疾病管理方式著手,改善全球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的治療成效。
現時全球有2%至3%人口患有二尖瓣倒流,當中有50%至60%為退化性二尖瓣倒流,由二尖瓣瓣膜或腱索退化所致。二尖瓣倒流患者的心臟在泵血時,由於二尖瓣瓣膜無法完全閉合,血液從左心室倒流至左心房,增加心臟負荷,隨病情惡化可引致心臟病及增加死亡風險。
研究主要發現 歐美及亞洲研究隊列在醫學影像上呈現明顯的相似性,包括二尖瓣倒流嚴重程度、患病機制(瓣葉脫垂),及出現肺動脈高血壓的情況,但值得關注是亞洲患者因體型較細小,其左心房和左心室的體積絕對值明顯較小,遠低於臨床指引的閾值,因而可能低估他們的病情。
但當以身體及心臟比例作基準重新計算,亞洲患者的左心房和左心室尺寸實際上比歐美組別大,顯示心臟容量嚴重超載。在治療成效方面,兩個組別均以修復為主導的介入治療模式,成效相若,但整體疾病管理方面,亞洲組別接受介入治療的人數比歐美組別少,時間亦較遲,令治療成效受影響。相關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sia》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