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系列紀錄片《識「碳」再出發》,本周推出第四集《綠色建築》,帶大家回到香港及大灣區,探索環保低碳的建築是如何建造,當中無論是私人住宅項目採用的「組裝合成法」,還是香港理工大學的低碳建材,都展現了綠色建築如何由出生、成長到消亡過程中實現再生循環,是真正具「生命力」的建築,亦展示了綠色建築的無限潛力。
香港作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建築領域碳排放佔城市總量超過50%,推動建造業綠色轉型勢刻不容緩。綠色建築通過應用創新技術與可持續設計理念,從全生命周期角度降低環境負荷,其中「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更被視為重要突破。
灣區智造MIC製作現場。
MIC技術的推廣充分依託於大灣區產業鏈優勢,通過預製件工廠化生產,提升施工精度至毫米級。位於深水埗東京街、由華懋集團與市建局共同發展的項目便是首個MIC私人住宅項目,採用來自廣州的預製組件,以「搭積木」方式迅速建成198個單元,不僅減少碳排放,更降低施工噪音與廢棄物,實現了效率與環保的雙贏。
紅磡體育館天台塗無電製冷塗層。
配合綠色建築的是綠色建材,亦廣泛應用。其中,香港理工大學研發的「再生透水磚」,利用建築廢物循環再生技術,大幅降低了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更具突破性的是仿生技術領域的創新;另外,受沙漠螞蟻散熱機制啟發的建築塗層,亦實現「無電製冷」功能,有效降低對空調的依賴。
主持人訪問香港理工大學了解其研發的「吸碳環保磚」。
節目亦帶大家到廣州,看看國內首座超150米近零能耗建築已啟用,集成了光伏幕牆、騎樓冷巷等多項綠色技術。這些實踐有力印證,綠色建築不僅能在建造階段減排,更可在運營期間持續節能,產生長效環保效益。
廣州中建四局科創大廈光伏百葉。
憑藉大灣區產業鏈整合與建築技術創新的雙向發力,建築行業正加步邁向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未來。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用大半年時間在甘肅、山西、福建、廣東及香港實地採訪,拍攝了10集10分鐘的紀錄片,圍繞氣候變化的威脅,國家政策及措施、以及企業和人們如何在生產及生活中實現減碳,相關紀錄片已在YouTube上架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萬眾矚目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本月底首次在啟德體育園揭開戰幔。最新一期《警聲》為大家講述港隊華人球員麥季聰的背後故事,原來他與欖球結緣,並投身這項運動成為全職港將,全因受到兩名警察兄長的影響。
身為港隊少數華人全職球員的麥季聰,原來由認識到熟悉欖球,全因受到兩位現正效力警隊的兄長麥季東及麥季軒所薰陶。麥季聰指自小學已與欖球運動結緣,三兄弟在訓練中一直互相扶持,「小時候以為欖球只講碰撞,幸得兩位哥哥引導,身型較小的華人要在洋人堆中找到定位,一定要『食腦』,講求走位、速度和轉數快!」
效力警隊的大哥麥季東(右)及二哥麥季軒(左)將欖球精神的冷靜、果敢和團隊合作應用在警務工作上。
身為大哥、現駐守黃大仙警區反黑組的麥季東表示,慶幸當年介紹兩位弟弟認識這項運動,更為三兄弟留下不少共同回憶。他笑說:「我們首次搭飛機,就是一起到東南亞參賽!」
其後,大哥和二哥憑實力,同入選香港欖球隊轄下隊伍,獲得與外隊對壘的寶貴經驗,而三弟當時則在港隊U20青年軍受訓。三兄弟最難忘的聯手戰,就是於2017年代表西貢隊參與全港運動會決賽。當天,球隊於賽事末段落後對手一次「達陣」,形勢緊迫下,兩位哥哥負責中場組織,在重重包圍下將球傳到已突破對方防線的三弟手上,成功「達陣」扳平。之後,大哥再射入附加罰球,協助球隊反敗為勝;三弟更一戰成名,獲賞識加入港隊跟操,翌年簽約成為全職港將。
三兄弟多次共同上陣,以高度的默契打好每一場比賽。三弟麥季聰奮勇作戰(左三)。
香港欖球的成績在亞洲位列前茅,港隊成員的席位爭逐激烈。麥氏兩位哥哥未能在運動員生涯上再進一步,卻將欖球精神順利轉移。兩人均指在欖球場上鍛鍊的堅毅精神,在警務工作上大派用場。現駐守柴灣分區雜項調查隊的二哥解釋:「我和哥哥在球場上的崗位都是負責中場傳球,習慣在對手重重包圍和截擊下,有效傳球給前鋒得分,因而學會在沉重壓力下,冷靜和果敢地協助團隊完成任務。」
在警隊的工作雖然繁忙,但兩人均仍有參與欖球運動,主要是代表警隊或紀律部隊聯隊,出戰本地及海外比賽,為港爭光。三弟則繼續以全職運動員身份追夢,力爭在年底舉辦的全運會,代表香港角逐殊榮。麥氏一門三傑,三兄弟均感恩能夠透過這項運動磨練身心,幫助他們向理想達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