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和傅毅都是東漢文學家,二人更一起在朝廷內工作,校對典籍,在文壇、史學界大有名氣。
《漢書》的作者班固,可能不用多介紹,至於傅毅,他同樣博學多才,著有詩、賦、文章等28篇。辭賦中以《舞賦》較有名,以清麗、流暢的筆觸,描寫歌舞場面,不乏精彩的片段。全賦鋪陳有序,描寫細膩,讓大家更能了解中國古代歌舞藝術的精湛,保存了中國古代舞蹈方面的史料。
班固 (網上圖片)
傅毅的名氣沒有班固那麼響,傳世的作品亦不多,不過,在曹丕眼中,二人的文采,可說是不相上下,因此他在其文學評論作品《典論‧論文》中,便提到一句:「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曹丕 (網上圖片)
這句是怎樣解釋呢?「伯仲」,其實是古人用來對兄弟的稱呼。最早可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最大的哥哥,仲排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尊卑有序。
網上圖片
曹丕的意思便是,傅毅與班固才華其實是差不多,因此用了「伯仲之間」去形容。到了現在,伯仲之間便化為了成語,形容兩個人的實力差不多,難分高下。
「風花雪月」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宋朝邵雍所寫的《伊川擊壤集序》因,當中有提及:「雖死生榮辱,轉戰於前,曾未入於胸中,則何異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也。」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少有好學之名,為了求取功名他徹夜苦讀。他冬天不生爐取暖,夏天不納涼避暑,就是為了磨煉堅強的意志。由於邵雍的祖父邵德新和父親邵古都堅持隱德不仕,所以世人都感嘆他的選擇和毅力。
邵雍像。(網上圖片)
邵雍幼時隨父遷至共城百源,所以當邵雍長大後大家都稱他為「百源先生」。為了增長見聞,他離開了百源,到處遊歷四方。後來他拜北宋官員李之才為師,專心研究伏羲八卦,學易悟道。邵雍在洛陽居住的時候,生活雖艱苦,不但要砍柴耕作,還要照顧父母,但他卻是樂在其中。他認為在這破舊草屋生活可以讓他心胸變得更為廣博。
宰相司馬光十分讚賞邵雍,在他不再執政後,他便連日造訪邵雍的宅子。有時兩人焚香而坐,小酌幾杯;有時則一周出遊,泛舟品茗。兩人感情甚篤,司馬光不僅出資替邵雍置辦宅院,還為其宅邸命名為「安樂窩」。當然,不只司馬光對邵雍展現出欣賞的態度。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常百姓,都被邵雍待人真誠,一視同仁的態度所吸引。因此,邵雍的「安樂窩」總是訪客不斷。
網上圖片
當宋仁宗下詔求賢時,有人就推薦了在民間享有盛名的邵雍。可是邵雍卻多番推辭,甚至稱病不赴任。有人疑惑,問他以前這麼勤學不就是為了求得一官半職嗎?邵雍聽後搖了搖頭,嘆了口氣解釋道:「功名利祿自然重要,可我更關心這天下民生。現在躊躇不前,是我怕我難以勝任如此重任啊!」
邵雍病危期間,司馬光、程顥、程頤等人都輪番照顧著他。眼見眾人神情憂鬱,邵雍反而釋然地笑著說:「人總有一死,有甚麼可怕呢?我死後就不用哪些繁文縟節了,一切從簡就好⋯⋯」邵雍的一生起起伏伏,從年少抱負滿胸到年老看淡人世都是有跡可尋的,而他死前寫下一句「四時風花雪月一過乎眼」,更是讓人生如四時之景一樣轉眼即逝的感嘆盡顯無遺。
邵雍師從李之才學習《河圖》《洛書》後,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等著作。(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風花雪月」這個成語,原指舊時詩文裡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但後來多用於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也指愛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故今多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