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班子硬手治港

博客文章

新班子硬手治港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新班子硬手治港

2021年06月25日 18:14 最後更新:18:16

 政府在「七一」之前公佈高層換馬。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升任政務司司長,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升任保安局局長。是次換人,其實傳聞已久,值得注意的反而是為什麼本屆政府任期只餘一年,仍要作出高層調動。

一般而言,政府進入任期尾段,已經「落雨收柴」,來屆特首將於明年3月產生,今年下半年將進入特首的跑馬仔期,政府內部都不會有大動作。然而,經歷了過去兩年的風風雨雨,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狀況並不「一般」。中央推動特區高層換人,相信有深謀遠慮的設計。

一、升官人選全屬硬手。即將升任政務司司長的李家超,在政府內部是少數敢於堅持立場的局長。在今年「六四」前夕,我已撰文提及,今年「六四」是《港區國安法》實施之後的第一年頭,港府官員對支聯會堅持「結束一黨專政」綱領是否違法,大多支吾以對,唯獨李家超的立場相當鮮明,他在「六四」前警告市民,任何人用非法手段去推翻中國根本制度,屬於顛覆國家政權罪。比起其他支吾以對的高官,李家超的形象相當突出。

李家超最近接受星島專訪的時亦提到,政府要盡早就《基本法》23條立法,又表示相關的立法的工作一直未有停頓。由於《港區國安法》並未全面涵蓋23條立法要求的7個範疇,所以他認為要立法強化。他對23條立法亦不迴避。

升任保安局局長的鄧炳強也是一個硬手。他在2019年11月反修例風波高潮中,接任警務處處長一職,大力打擊暴動,一改上任警務處處長盧偉聰遲疑不決的風格,逐步將暴動控制下來。

李家超、鄧炳強加上去年升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的曾國衛,都是紀律部隊出身的警政人員,紛紛冒升。曾國衛近期在完善政制方面有很好的表現,能夠在短時間完成如此複雜工作,充份體現了意志和擔當,未來還要負責多場選舉。

從中央策劃特區政府過去一年兩波換人的部署,顯見在這個撥亂反正的過程,以「一國」為本的思路,以硬手去啃硬骨頭。

二、換人的即時作用。過去,香港政府做事例必「嘆慢板」。2019年爆發暴動,中央要香港撥亂反正,一刻都不能拖遲。上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比較無為,現在到明年換屆還有一年,中央若不想香港浪費了這一年的時間,換一個強手上場,既可進一步推動撥亂反正的工作,又可以加快開展民生經濟相關的新猷,不用等到下屆政府上任時才慢慢摸索慢慢搞,也是一件好事。你看中央過去就一力甚為不滿特區政府改革通識科嘆慢板,初時說要搞3年才搞掂,結果在中央力催下,一年就成事。面對香港這種政治殘局,真是「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逼」呀。

三、來屆政府的部署。來屆特首的具體人選難測,但基本思路易見。香港過去是AO(政務官)治港,未來將會是硬手當政。無論是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或者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都來自警方和入境處等警政系統,他們作風強硬、行事果斷,他們較少傳統政務官對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的思想包袱。若按政府過往的思維,要《蘋果日報》在「七一」前結業,是政務官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而今天說要做就做到了。所以,提早作出人事部署,安排警政系統人員加入決策層,未來特區政府一、二把手的選擇,就會多起來了。

我和知情人士分析談到來屆政府,認為有兩個路向,一個是特區的一、二把手是「硬硬配」,即兩個都是強硬的人;另一個是「軟硬配」,即一個溫和,一個強硬。但無論是「硬硬配」也好,「軟硬配」也罷,其中的要角都是硬手的警政人員。

香港由2019年的殘局,在中央親自落場下棋之後,形勢快速扳回,但顯然未竟全功。千萬不要小看中央換人這步棋,相信未來的大圖畫,已經成竹在胸。

盧永雄

長和集團出售全球43個碼頭一事,出現波折。上周五,接近長和高層消息人士向媒體放風指,本周不會簽署任何協議。同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明確表示,將對長和及美國基金貝萊德等簽署的巴拿馬等港口交易協議,依法進行審查。外界相信長和暫緩交易,和國家的審查有關。

不過要注意,接近長和高層消息人士只是說,「不會在本周簽署任何協議」,並不是說會停止交易。估計長和仍然想推進交易,不過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調查的風頭火勢之下,暫時將交易緩一緩而已。

從國家安全及國際航運業的利益而言,中國應該設法阻止這宗交易。

第一, 交易損害國家利益。今次長和要出售的43個碼頭,包括手握巴拿馬運河咽喉的兩個港口和41個主要是「一帶一路」沿線的港口。在正常的情況下,或許可以用「在商言商」的說辭,來掩飾交易的政治性本質。但如今在特朗普2.0的國際形勢下,仍然說交易是「在商言商」,就絕對是自欺欺人。

美國已經充分展示對中國、特別是中國的造船業和航運業的惡意。首先,特朗普早已威脅,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港口,聲稱長江和記在巴拿馬運河兩端擁有兩個主要港口,是「由中國運營」。美國明顯想控制巴拿馬運河,借此壓制中國。其次,美國計劃收取中國船隻入港停泊費每次150萬美金,明顯針對中國的造船業。還有,特朗普聲言要奪取丹麥屬下的格陵蘭,其團隊聲言借此阻止中國染指北極地區及相關的北極航道。美國要打擊中國的造船業及航運業的態度,昭然若揭。

如果長和這43個碼頭被美國的基金貝萊德集團控制,在美國政府一聲令下,這些碼頭可以大幅加徵中國船隻的停泊費,甚至禁止中國船隻進入,對中國的航運業會造成致命的打擊。而即使眼盲心瞎的人,都應該感受到美國對中國的惡意。

第二,交易壟斷國際航運。長和的交易對象是貝萊德集團、貝萊德屬下的環球基建合夥人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GIP)及來自意大利的地中海航運集團(MSC)旗下的碼頭投資公司(Terminal Investment Limited,TiL)合組的財團。貝萊德屬下的環球基建合夥人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GIP)是全球最大的基建股權基金之一,本來已經持有多個港口和碼頭股權,而他的意大利夥伴地中海航運集團,是全球以運輸能力計最大的航運公司,他透過旗下的碼頭投資平台TiL,在全球31個國家運營72個碼頭,據德路里《全球集裝箱碼頭運營商年度回顧與預測》(2024/25)報告,按權益輸送量排名,MSC(包含TiL)2023年的權益吞吐量是4230萬個標準箱(TEU),全球排第7,而和記港口2023年的權益吞吐量是4300萬個標準箱,全球排第6,當MSC(包含TiL)收購和記港口的主要港口權益後,勢將超越排第一的新加坡PSA國際(2023年的權益吞吐量6260萬個標準箱),成為新的世界第一。地中海航運MSC既是最大航運公司,也成為最大的碼頭營運商,這不單對中國的航運公司構成威脅,也都會對環球的航運公司造成威脅。試想若MSC之後利用旗下的碼頭,減低自己的航運公司的收費,或者是加徵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航運公司的收費,都會令到其他經營者難以和MSC競爭。這是最典型的「經營者集中」壟斷行爲,對全球航運業構成重大威脅。

第三,中國要依法阻止交易。按國家《反壟斷法》第2條,中國不單可以阻止境內的壟斷行爲,亦都可以阻止境外的壟斷行爲。長和這次交易跌入國家《反壟斷法》第2.3條指明要規管的壟斷行爲,即「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長和的交易很明顯是令到港口行業兩個主要經營者集中,再加上背後是最大的航運集團,令壟斷經營者有可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按國家《反壟斷法》第46條規定,違反規定實施壟斷性協議的,可以責令停止違法行爲,並沒收違法所得,以處罰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換言之,如果國家認定長和交易是一個壟斷性交易,可以責令停止交易,如果強行交易的話,可以沒收違法所得的190億美元。至於調查的時限,按國家《反壟斷法》第25條規定,會自收到經營者提交的文件資料之後的30日之內,對經營者集中行爲進行初步審查。如國家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實施進一步審查,應當自決定90日之內審查完畢,作出決定。換言之,國家會先要求長和提交相關資料,然後在30日之內決定是否進一步審查,如果進一步審查,就要到90日之內審查完畢。

有人說規管違反「一國兩制」原則。這件事涉及國家利益及國際重大的公共利益,和兩制無關,即使長和是外國公司,國家都可以出手阻止。近年都有很多相關的先例,例如2016年的高通收購荷蘭恩智浦半導體公司案,2022年杜邦收購電子材料製造商羅傑斯案,以及2023年英特爾收購以色列芯片製造商高塔半導體案,這3筆交易都是以失敗告終。

以2016年的高通案爲例,高通當時提出以380億美元收購荷蘭恩智浦,後來進一步提價至440億美元。2018年,高通已獲得美國歐盟等8個主要市場監管部門的批准,但中國的國家市場監管管理局未予批准,最後高通在2018年7月26日宣布放棄交易,並支付20億美元的分手費,成爲一個因爲收購會造成國際壟斷而被終止的典型案例。

有人不明白外國公司收購為何受中國規管。其實制止壟斷性交易和各國都有規定,按我國的國家《反壟斷法》規定,參與集中的經營者中有兩方上一會計年度中國境內營業額超過8億元人民幣,且各方上一會計年度中國營業額合計超過40億元,或全球營業額超過120億元,就應當在交易實施前進行反壟斷申報,取得批准後才可以進行交易。

由於長和交易涉及中國的重大國家利益,亦可能涉及航運市場壟斷的國際公益,國家有關部門依法進行介入,有理有據。要堅定維護國家安全和國際公益的決心,制止可能帶來壟斷的交易繼續進行。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