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80年歷史般咸道官立小學列法定古蹟 保留防空洞及天文裝置「傅科擺」

社會事

80年歷史般咸道官立小學列法定古蹟 保留防空洞及天文裝置「傅科擺」
社會事

社會事

80年歷史般咸道官立小學列法定古蹟 保留防空洞及天文裝置「傅科擺」

2021年08月22日 17:47 最後更新:20:26

戰前落成的般咸道官立小學已有80年歷史,上月被列為法定古蹟,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22日)在網誌介紹校舍的建築特色及歷史。

更多相片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到訪般咸道官立小學。黃偉綸網誌圖片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到訪般咸道官立小學。黃偉綸網誌圖片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到訪般咸道官立小學。黃偉綸網誌圖片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到訪般咸道官立小學。黃偉綸網誌圖片

般咸道官立小學呈E字形布局,中間部分狹長,兩端各有附翼。黃偉綸網誌圖片

般咸道官立小學呈E字形布局,中間部分狹長,兩端各有附翼。黃偉綸網誌圖片

般咸道官立小學主樓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黃偉綸網誌圖片

般咸道官立小學主樓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黃偉綸網誌圖片

主樓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黃偉綸網誌圖片

主樓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黃偉綸網誌圖片

主樓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黃偉綸網誌圖片

主樓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黃偉綸網誌圖片

大樓內的旋轉樓梯保存良好。黃偉綸網誌圖片

大樓內的旋轉樓梯保存良好。黃偉綸網誌圖片

羅富國校友會前會長馮源(右)向黃偉綸介紹傅科擺。黃偉綸網誌圖片

羅富國校友會前會長馮源(右)向黃偉綸介紹傅科擺。黃偉綸網誌圖片

自旋轉樓梯頂吊下的傅科擺,是學校興建時安裝的天文裝置。黃偉綸網誌圖片

自旋轉樓梯頂吊下的傅科擺,是學校興建時安裝的天文裝置。黃偉綸網誌圖片

今年7月,政府宣布把般咸道官立小學列為法定古蹟。黃偉綸網誌圖片

今年7月,政府宣布把般咸道官立小學列為法定古蹟。黃偉綸網誌圖片

黃偉綸指般咸道官立小學的校舍建於1940年至1941年,為香港首間全日制師範學院—羅富國師範學院的舊校舍。日治期間,學院關閉,校舍被日本憲兵用作總部,及至1946年重開。學院1962年遷往沙宣道,般咸道校舍由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使用,直至1971年書院遷往沙田。1973年完成翻新工程後,校舍交還當時已易名的羅富國教育學院作分校,直至學院1997年併入香港教育學院並遷往大埔新校舍。自2000年1月起,這幢歷史建築一直為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到訪般咸道官立小學。黃偉綸網誌圖片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到訪般咸道官立小學。黃偉綸網誌圖片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到訪般咸道官立小學。黃偉綸網誌圖片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到訪般咸道官立小學。黃偉綸網誌圖片

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介紹,校舍主樓樓高三層,以混凝土建造,另建有地庫;建築呈E字形布局,中間部分狹長,兩端各有附翼,左右對稱。主樓的設計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特點是多用曲線及橫線,着重功能,極少裝飾。建築物最富特色的是面向般咸道的弧形外牆連中央旋轉樓梯,而主樓內的木門、木/鋼框窗戶及其小五金、意大利批盪作飾面的水泥階磚,以至木地板,均為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並保存良好。

般咸道官立小學呈E字形布局,中間部分狹長,兩端各有附翼。黃偉綸網誌圖片

般咸道官立小學呈E字形布局,中間部分狹長,兩端各有附翼。黃偉綸網誌圖片

般咸道官立小學主樓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黃偉綸網誌圖片

般咸道官立小學主樓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黃偉綸網誌圖片

黃偉綸表示,般咸道校舍一直用作教育用途,現時主樓外牆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又指主樓興建時,地庫設有兩個防空洞,各有氣閘,亦可作逃生出口之用;現已用作圖書館和活動室。這種防空洞的設計在香港現存的歷史建築中頗為罕見。

主樓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黃偉綸網誌圖片

主樓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黃偉綸網誌圖片

主樓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黃偉綸網誌圖片

主樓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黃偉綸網誌圖片

另外,羅富國校友會前會長馮源介紹了學校另一個歷史印記。他說,以法國物理學家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命名的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是學校興建時安裝的天文裝置,以證明地球自轉。傅科擺自旋轉樓梯頂部吊下為校方悉心保存的其中一件校內文物。

來源: YouTube

大樓內的旋轉樓梯保存良好。黃偉綸網誌圖片

大樓內的旋轉樓梯保存良好。黃偉綸網誌圖片

羅富國校友會前會長馮源(右)向黃偉綸介紹傅科擺。黃偉綸網誌圖片

羅富國校友會前會長馮源(右)向黃偉綸介紹傅科擺。黃偉綸網誌圖片

自旋轉樓梯頂吊下的傅科擺,是學校興建時安裝的天文裝置。黃偉綸網誌圖片

自旋轉樓梯頂吊下的傅科擺,是學校興建時安裝的天文裝置。黃偉綸網誌圖片

今年7月,政府宣布把般咸道官立小學列為法定古蹟。黃偉綸網誌圖片

今年7月,政府宣布把般咸道官立小學列為法定古蹟。黃偉綸網誌圖片

科學家在東非坦桑尼亞烏德宗瓦山脈(Udzungwa Mountains)的原始雨林中,發現一種前所未見的巨型樹種。這棵樹壽命可能長達數千年,卻因數量稀少與生長緩慢,生存岌岌可危。

高約40米,樹幹直徑最寬可達2.7米

科學網站《IFLScience》報導,這一新發現物種被命名為「王子黛絲曼樹」(Tessmannia princeps),種名「princeps」源自拉丁文「最傑出」,象徵其超越雨林樹冠的挺拔姿態。這種巨樹高約35至40米,樹幹直徑最寬可達2.7米,雖未及全球最高樹種,仍足以令人驚嘆。

樹芯每公分有15個年輪 顯示生長極緩慢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潛在壽命。研究團隊檢視1棵倒下的王子黛絲曼樹,發現其樹芯每公分竟有12至15個年輪,顯示生長極為緩慢。

或早在羅馬建城前已屹立於世上

研究作者比安奇(Andrea Bianchi)向環境新聞網站《Mongabay》透露,若以年輪推估,體型較大的個體年齡可能介乎於2000至3000年間。這意味著,部分王子黛絲曼樹可能早在羅馬建城前就已屹立於此,雖然年輪計算法尚待更精確方法驗證。

示意圖

示意圖

採用「爆裂開裂」機制散播種子

這種巨樹的種子散播方式也別具一格。它採用「爆裂開裂」(explosive dehiscence)機制,種子從豆莢中猛力彈射而出,宛如自然界的微型炮彈。儘管不少植物具備類似特性,但王子黛絲曼樹在同屬物種中仍顯獨特。

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然而,這種壯觀樹種分布極為有限。研究人員僅在烏德宗瓦山脈同一區域的兩2族群中,發現約100棵成熟個體。加上生長緩慢的特質,使其格外脆弱。研究團隊建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應將其列入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

納入森林復育計劃之內

好消息是,王子黛絲曼樹的棲地正納入一項森林復育計劃,旨在修復並串聯古老雨林區塊,為這一新物種提供庇護。研究人員警告,若計劃中斷,這種巨樹將面臨棲地喪失危機,甚至可能升級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級。保護工作的成敗,將直接決定其命運。

發現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

這項發現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植物分類學》(Phytotaxa),為全球植物學界增添一筆珍貴紀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