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典故最早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之《漢書‧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後,日以陵夷,至虖厄嶇河洛之間,分為二周,有逃責之台,被竊鐵之言」。
西元前315年,周慎靚王駕崩,姬延翌年繼位,史稱周赧王,他亦是周朝的最後一位天子。不過,周天子直接管轄的領地已小得可憐,而且分為東周和西周兩部分,實權又分別由東周公和西周公掌控。
網上圖片。
赧王居住在西周,寄人籬下,大小事情均不能做主,他自然不滿,幾次想重振周朝雄風,無奈手中無錢,身邊無兵,一切無從下手。
西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令大將蒙驁率秦軍三十萬伐趙。魏公子信陵君竊得兵符,引精悍魏軍十萬馳援邯鄲。經過幾番激戰,秦軍潰敗。
網上圖片。
楚考烈王十分仇恨秦國,獲悉趙魏聯軍大敗秦兵的消息分外振奮。他決心抓住良機,聯合各諸侯國,由自己任主將,一舉併吞秦國,為楚國雪恥。他自知威望不足以號令諸侯,就派人請求周赧王以天子的名義命令各諸侯聯合起來。
周赧王深知秦國是最大威脅,也想趁此良機重振天子權威,就爽快答應,並決定集中周朝的軍隊,由西周公統領參與對秦作戰。
網上圖片。
惟周朝衰微,國庫非常拮据,調兵卻需要大備糧秣,周赧王只好向豪門富戶借債。富戶們經過慎重協商,同意借錢,但要求周赧王立下字據,保證打敗秦國之後,本息一次性付清。
周赧王同意了。由西周公率領周兵浩浩蕩蕩從河南向陝西進發,準備沿途與各諸侯國的兵馬會合。楚國發兵自然很積極,燕國也講信義,派出了部隊。三方部隊會合後,其人馬駐紮了三個月,卻一直不見其他諸侯國的一兵一卒。
網上圖片。
楚考烈王只好下令撤兵,三方各歸本土。周兵雖然沒打仗,軍費卻用個精光。周赧王自然心情沉重,不知再從何處籌款還債。而當時借債給周赧王的富戶見周兵回朝,便紛紛上門討債。周赧王無錢可還,只得嚴令衛士將債主們擋在宮外。但債主不甘心,在門外吵吵鬧鬧,弄得周赧王寢食不安,他只好躲進深宮的一座高台上,來躲避討債聲……
「債台高築」原指周赧王欠債很多,無法償還,被債主逼得躲在高台上,後來形容欠下了許多債務。
「燕雲十八騎」這個概念,從十多年前的內地電視劇《隋唐英雄傳》而為人所知。在隋末時期,由靖邊候羅藝所領導的王牌騎兵部隊。由十八個人組成,他們身著寒衣、腰佩彎刀、臉帶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外身還披著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背負大弓,每人負箭十八枝,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
影視中的燕雲十八騎 (網上圖片)
在劇集中,「燕雲十八騎」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動,很少進入中原。他們以號角為令,只聽命於其主人,凡有異族侵犯邊境,他們便會出現,一夜間就能殺掉侵略者幾千人,最高的一次記錄殺死二萬人,令異族人視他們為魔鬼,長年不敢再犯一步,相當恐怖。羅藝死後,其子羅成將其解散。
影視中的燕雲十八騎 (網上圖片)
「燕雲十八騎」是電視劇混合了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的角色,小說中也沒有記載。翻查史書,於《舊唐書》及《新唐書》中,都沒有「燕雲十八騎」的字眼或概念。在《隋唐》中,羅藝爵位、其他人物等很多都是虛構,不過,有歷史愛好者在研究五胡十六國的史料,發現了「燕雲十八騎」的蹤跡。
影視中的燕雲十八騎 (網上圖片)
《晉書·石勒上》載:「懽家鄰於馬牧,與牧率魏郡汲桑往來,勒以能相馬自託於桑。嘗傭於武安臨水,為遊軍所囚。會有群鹿傍過,軍人競逐之,勒乃獲免。俄而又見一父老,謂勒曰:『向群鹿者我也,君應為中州主,故相救爾。』勒拜而受命。遂招集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等八騎為群盜。後郭敖、劉徵、劉寶、張曀僕、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又赴之,號為十八騎。」
《晉書·石勒上》局部 (網上圖片)
據記載,在兩晉時期,後趙政權的開國君主石勒,曾經建立過一支十八人的騎兵團隊,每人都有名有姓,而這些人物,在後期的戰爭中屢次登場。好像夔安,在石勒建立後趙時就擔任左司馬,石勒稱帝後就成為尚書、侍中、鎮軍將軍等,並以「征討大都督」身份統兵七萬攻打東晉荊州、揚州等地;另一騎桃豹,日後被封為豫州刺史、橫海將軍,統率水軍隨石勒之子石虎,攻遼西鮮卑段遼。
雖然晉書的「十八騎」並沒有載有「燕雲」兩字,但從石勒的出生地及勢力範圍來看,這支騎兵就應該來自於燕趙一帶。也能顯示出《隋唐英雄傳》「燕雲十八騎」在歷史上有其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