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又傳出將在8月訪問台灣。
英國《金融時報》7月19日的報道,引用6名消息人士,指佩洛西計畫今年8月,率領國會代表團訪問亞洲,其中包括台灣。
今年初已傳出佩洛西將在4月訪台的消息。中方當時強烈反對,後來佩洛西就以感染新冠病毒為由,取消行程,如今又舊事重提。
《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人士透露,白宮官員們對佩洛西一行計畫下個月訪問台灣的時間點表達了憂慮,認為中國大陸建軍節剛好也在8月,拜登總統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預計也會在8、9月間舉行視訊會議。
中國對佩洛西訪台的消息當然反應強烈。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7月19日說,中方要求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3個聯合公報規定,不得安排佩洛西訪問台灣,停止美台官方往來。他還警告說,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由此造成的一切後果必須完全由美方負責。
外交部一句「不得安排佩洛西訪問台灣」,已把話說得很盡。
82歲的佩洛西若然成行,將是25年來的首次。上一次美國議長訪台是1997年,時任眾院議長、共和黨籍的金理奇也曾率團訪台,民主黨籍的佩洛西將是自金理奇之後,第2位訪台的美國眾議院議長。
佩洛西訪台是嚴重事件,有3個原因:
1. 佩洛西和總統拜登同屬民主黨,若拜登反對,中國不相信佩洛西可以自把自為。倒過來說,佩洛西訪台便是執政民主黨有意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徑。
2. 在美國總統繼任順序中,美國副總統後的第2順位繼承人,眾議院議長是也是第3順位繼承人,在美國政壇影響力第3大的政治人物。美國政壇第3號人物正式訪台,等於美國承認台灣的地位,明顯違反中美建交的3個聯合公佈。當中《建交公佈》指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台灣只能保留非官方往來。美議長訪台當然是官方往來了。
3. 中國對此作過連番強硬警告,外長王毅曾說,這樣的訪問將會是「惡意挑釁」。
至於佩洛西為何要訪台,不同人有不同解讀:
1. 美方版本。據美國之音的報道,中國大陸視台灣為有待統一的一個省,並不斷對台灣施加壓力,同時竭力阻止它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任何官方接觸。佩洛西和整個美國國會一直是台灣的堅定支持者,所以才要訪台。
2. 選舉利益版本。美國11月中期選舉臨近,共和黨只要多拿下5個席位,便能扳倒民主黨成為多數黨,佩洛西的議長之位也不保,所以她要去打台灣牌,想挑動美國內部反華情緒,催谷民主黨選情。
3. 中美角力版本。中美早已陷入一個敵對狀態,美國以「薩拉米香腸戰術」(Salami tactics),亦稱切香腸戰術、漸進戰術,來處理台灣問題。切香腸戰術原出於匈牙利,指以逐漸佔領少數領地的方法,達成侵佔一大片土地的目的。美國把台灣視為香腸,以漸進方式支持台獨,一方面借打台灣牌和大陸在講數,榨取最大外交利益。另一方面亦不斷養大台獨勢力,使之成為大陸的心腹大患。
在北京眼中,當然不會對美國有一種善意的假設,也不認為一個和總統同屬一個政黨的美國第3號人物,可以有個人行為。中國面對美國這種高規格「惡意挑釁」,只能以高規格行動反制之。
其實台灣只是一塊芝麻小地,作為一條香腸,也只是一條小小的腸仔,很快就會切完。美國不斷切台灣香腸,很易走火過界,觸發和大陸的重大衝突,整條香腸就會玩完。
盧永雄
西方國家對外國指手劃腳的日子,應該走到盡頭了,因為他們自己已經完全喪失道德高地。
英國政府最新發表《香港半年報告》,雖然以英國這種高高在上的取態而言,該報告對香港並非一面倒批評,報告結論部分表示,香港保留經濟、貨幣和金融領域的自治權,香港普通法和司法制度繼續獨立裁決民事、商業和刑事案件。但《報告》仍然就香港的政治問題意見多多,聲稱《香港國安法》繼續侵犯香港和海外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又批評香港對異見人士和新聞自由持續打壓,揚言關注黎智英、民主派人士及《立場新聞》記者遭到政治檢控等等。
英國政府這份報告,充斥著陳詞濫調,但是放在特朗普重新執政的年代,卻充滿著黑色幽默的味道。英國無視特朗普放火,卻在管香港點燈。
第一,政治自由。英國政府報告指,香港對黎智英和泛民主派人士的檢控,影響政治自由。但是美國對政治自由的殺傷,比香港嚴重得多。2021年1月,特朗普支持者不接受特朗普選舉失敗,衝到美國國會山騷亂,結果其中一個主要煽動者、極右團體「驕傲男孩」領袖塔里奧(Enrique Tarrio),他雖然不在現場,但是就被判處22年的監禁。到特朗普今年1月上台之後,就馬上特赦了塔里奧,塔里奧出獄之後聲言要「報復」,話「驕傲男孩」未來將「一如既往」。
這個事件邏輯上只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塔里奧這班人,就好像香港的激進分子一樣,他們發表的言論煽動暴力,意圖顛覆政府,最後受到法律制裁,但美國激進份子受到的刑罰,遠比香港的同類高。這就是拜登政府的理念。第二個可能是,這班人暴力示威有理,只是受到政治檢控,所以應該特赦他們,這就是特朗普政府的理念。不知英國政府認為如何分析美國的事態?英國何不出報告譴責美國政治檢控塔里奧、支持他報復?
第二,學術自由。英國政府的報告認為,香港實施《國安法》令學術界失聲。但現實上真正失聲的是美國的學術界,其中被針對的焦點是哥倫比亞大學。哥大被特朗普認定為反猶份子的溫床,特朗普2.0開始後,就向哥大開刀。在3月8日,哥大一個巴勒斯坦裔的研究生馬哈茂德·哈利勒被美國移民部門拘捕,哈利勒曾參加反對以色列出兵加沙地的抗議活動。
哈利勒其實已經擁有綠卡,有美國的永久居留權,他的妻子是美國公民,而且已經懷孕8個多月。但美國白宮和國土安全部回應哈利勒被拘捕時說,「哈利勒支持恐怖組織」,美國將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定性為恐怖組織,美國正尋求將哈利勒驅逐出境。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面警告,今後還有很多像哈利勒這樣支持恐怖分子和反猶太的人,會被捕並遭到驅逐。香港何曾驅逐永久居民?英國何不出報告譴責美國逼害哈利勒?
哥倫比亞大學更是特朗普開刀的對象。3月初,特朗普政府暫停向哥大提供4億美元的聯邦資金,透過關水喉壓逼哥大要接受政府的管控措施,結果哥大在3月21日跪低,在一份備忘錄裡默許了幾項政府的要求,包括推進在校園裡面禁止戴面罩的計劃,賦予安全官員在校園的逮捕權,任命一名新的高層管理人員主管提供中東研究課程的院系等。
特朗普政府要求哥大將有很多學生示威的中東、南亞和非洲研究系,置於「學術接管」之下至少5年,剝奪教職員工的控制權。「學術接管」是極罕見舉措,指大學管理層通過任命院系外的教授或管理人員接管該院系、修復運轉失常院系。英國《路透社》評論說,美國政府提出這樣的要求是「聞所未聞」。
特朗普是赤裸裸地進行學術審查,連英國的通訊社都提出批評,英國何不出報告譴責美國干預哥大學術自由?
第三,新聞自由。英國政府報告將香港按《國安法》檢控作出煽動的新聞媒體,侵犯了新聞自由。但在美國,即使媒體不作出煽動,只要不服從政府的指令,記者的新聞自由就會大受干擾。特朗普政府將墨西哥灣改稱為美國灣,《美聯社》不跟隨改變,特朗普就禁制美聯社進入白宮和總統專機空軍一號採訪,干擾新聞自由的動機昭昭明也。英國政府有批評嗎?
第四,法治。英國政府報告批評香港法治受損。真正無法無天的是美國,不單可以讓一個犯重罪的人出任美國總統,還可以不理法庭判決特赦重犯。這還不止,更要去逼迫律師。美國的頂級法律事務所「寶維斯法律事務所」(Paul Weiss)被認為支持拜登政府,為民主黨議員服務,特朗普就將矛頭指向它。特朗普在3月14日發布行政命令,懲罰曾經任職這個事務所的律師波梅蘭茨和寶維斯事務所,下令剝奪寶維斯員工的任何政府安全許可,限制該律師事務所進入聯邦大樓,並採取措施撤銷政府與該律師事務所及其客戶的合約。
寶維斯事務所去年的營收有26.3億美元,特朗普的命令意味著包括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以及環球資產管理公司阿波羅全球管理等,不能夠再成為該事務所的客戶,事務所將會蒙受重大損失。結果寶維斯事務所的一把手卡普跪低,走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特朗普達成協議。
結論是,英國對香港指手劃腳,但美國的情況比香港差一百倍,英國卻噤若寒蟬。奉勸大英帝國一句,在如今混亂的世道,管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不要再對其他國家或地區說三道四了。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