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蓋香港、內地、新加坡、澳洲及美國科學家的「大流行病研究聯盟」 成立。由港大袁國勇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何大一發起。
左起袁國勇、何大一以及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 (港大圖片)
星島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首個涵蓋香港、內地、新加坡、澳洲及美國科學家的「大流行病研究聯盟」 成立,為推動有關呼吸道病毒人畜傳播的研究協作,提升新發傳染病監測能力,更有效應對未來可預期的疫情爆發。
資料圖片
針對一旦再次爆發新一波疫情,聯盟指出,其中目標是運用快速分子測試,及時作出早期預警、適當反應及控制措施,並利用中和抗體等,在最短時間內生產特定疫苗供全球使用,以降低死亡率,希望有助大眾維持正常生活,毋須封城或關閉學校。
政府新聞網資料圖片
聯盟由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何大一發起。何大一表示,根據疫情歷史,預計有更多新發傳染病出現,其中一種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導致下一場疫情。聯盟候任主席袁國勇亦指,未來25年內,可能約有一半機會再次發生與新冠疫情相同規模的病毒大流行。
聯盟計劃發表聯合研究成果,擴大研究影響,以協助提升各地防疫能力。
港大4名學者包括袁國勇、孔繁毅,提出防疫抗疫建議,認為應盡量以不封城、不停市、不停工、不停學為目標。
港大4名學者,包括前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和臨牀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孔繁毅,以及微生物學系名譽副教授龍振邦、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趙晞揚,在報章撰文,提出對防疫抗疫的建議。
4位學者建議,本港防疫抗疫計劃,應盡量以不封城、不停市、不停工、不停學為目標。(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文中提到,本港防疫抗疫計劃,應盡量以不封城、不停市、不停工、不停學為目標,確保香港市面能大致運作如常、市民生活如常。而大方向及戰略應適合應對不同傳播途徑的潛在病源,而非針對單一病源,做到全民參與、採取「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時刻就緒。
4位學者建議,本港防疫抗疫計劃,應盡量以不封城、不停市、不停工、不停學為目標。(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4位學者建議,本港防疫抗疫計劃,應盡量以不封城、不停市、不停工、不停學為目標。(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學者提到外防輸入,應由現時開始,在非疫情時期,嚴格篩查發熱或生病的入境旅客,在各邊境口岸準備好檢測設施,用鼻咽拭子篩檢發燒入境旅客,以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常見呼吸道病原體,使之成為常規做法。
至於對大流行的準備,除了流行病監察,檢測試劑、個人防護裝備、疫苗及藥物等重要戰略物資,不能完全倚靠外地進口,本港必須有自給自足能力,香港必須於疫情過後、開發各式疫苗平台及開始興建足夠疫苗生產設施,確保突發時仍能夠量產疫苗,並具備即時補充庫存的能力,控制各潛在的新發傳染病疫情。
硬件方面,文章提到從多方面著手,包括政府可研究逐漸淘汰舊式安老院舍,興建大型一站式安老城,具備駐場醫護人員及醫療設施。硬件標準可從感染控制角度出發,提供足夠鮮風供應及獨立抽風系統。
當局亦可研究為新建高層住宅訂立防疫標準,為舊有大樓做改善工程,例如排污水管和天井設計,減少垂直傳播再發生。
4位學者建議,本港防疫抗疫應採取「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時刻就緒。(圖片來源:星島日報)